跳去內容

《Wikipedia:可靠來源》嘅修訂比較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內容刪咗 內容加咗
冇編輯摘要
標籤打咗回頭
取消92.154.63.48(傾偈)嘅修改 ( oldid=1813624 )
標籤復原
第1行: 第1行:
{{translation| [[:zh:Wikipedia:可靠來源]] |90}}
{{translation| [[:zh:Wikipedia:可靠來源]] |90}}
{{subcat guideline|指引|Reliable sources|WP:RS|WP:RELY}}
{{subcat guideline|指引|Reliable sources|WP:RS|WP:RELY}}
[[維基百科]]嘅文章應該採納'''可靠嘅已經出版嘅來源''',使得'''大多數人嘅意見同重要嘅少數意見'''收錄,爾版提供點樣鑑別來源嘅指引。維基百科仲有兩個相關嘅政策—[[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同[[Wikipedia:求證得到]],討論採用有來源嘅材料嘅必要性 squid game
[[維基百科]]嘅文章應該採納'''可靠嘅已經出版嘅來源''',使得'''大多數人嘅意見同重要嘅少數意見'''收錄,爾版提供點樣鑑別來源嘅指引。維基百科仲有兩個相關嘅政策—[[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同[[Wikipedia:求證得到]],討論採用有來源嘅材料嘅必要性


'''如果你能夠為維基百科提供有用嘅資料,就請[[WP:放膽|放膽去改]],但請記住任何無標明可靠參考來源嘅編輯內容都有可能俾其他人剷走。'''
'''如果你能夠為維基百科提供有用嘅資料,就請[[WP:放膽|放膽去改]],但請記住任何無標明可靠參考來源嘅編輯內容都有可能俾其他人剷走。'''

喺2022年5月3號 (二) 10:04嘅修訂

維基百科嘅文章應該採納可靠嘅已經出版嘅來源,使得大多數人嘅意見同重要嘅少數意見收錄,爾版提供點樣鑑別來源嘅指引。維基百科仲有兩個相關嘅政策—Wikipedia:非原創研究Wikipedia:求證得到,討論採用有來源嘅材料嘅必要性。

如果你能夠為維基百科提供有用嘅資料,就請放膽去改,但請記住任何無標明可靠參考來源嘅編輯內容都有可能俾其他人剷走。

隨之而來嘅係維基百科嘅最佳實踐:好多文章都唔會滿足「可靠嘅已經出版嘅來源」爾個標準,直到有編輯者投入時間同精力來檢查事實、列出來源。但同時記著下面爾一點:讀者依然可以從你嘅編輯中獲益,未列出來源或來源唔可靠嘅編輯隨時有可能受到質疑。

有好多途徑可以將事實錯誤引入到報告中,請記住好多文章正係刻畫出爭論中嘅各種派別,咁意味著你將會去尋找更可靠嘅、已經出版咗嘅關於人們睇法嘅報告。

綜述

文章應該基於來自可靠嘅第三方嘅出版物,來源應具有事實驗證同準確性聲譽,意味著我地只係發表具有可靠性嘅作者嘅觀點,而不係解讀第一手來源嘅維基人自己嘅觀點。點樣合適咁列明來源總係依賴上下文。常識同編輯者嘅判斷係爾個過程不可或缺嘅一部分。下文列出一些可靠來源類型同來源可靠性問題,爾個唔係作為一個完整嘅列表,淨係作為示例。

來源嘅定義

來源喺維基百科道有下面三個含義:

  • 作品本身(文獻、報導等)
  • 作品嘅作者(作者、記者等)
  • 作品嘅發表者(某大學出版社、某新聞社等)

三者都可以影響內容嘅可靠性。可靠來源可能意味著有可靠出版過程嘅出版物,喺主題上有權威嘅作者,或者兩者兼具。來源嘅可靠性應該可以被常人理解。

發表嘅定義

發表通常同文字類型嘅內容相關,用紙質或網上方式出現。但係俾可靠嘅實體廣播、傳播或者歸檔嘅音檔、影片同多媒體內容亦都可能滿足可靠來源嘅條件。同字一樣,媒體嘅內容都應該由可靠嘅第三方創作,並合適咁列明來源。另外,媒體嘅歸檔必須存在。提供媒體嘅網上地址可以方便讀者,但唔係必須嘅。

上下文嘅重要性

來源嘅可靠性取決於上下文。每個來源必須再三檢視,以判斷係咪夠可靠去支持文章中被用來註解嘅內容,而且係啱爾個內容嘅來源。通常情況下,發表過程入邊參與事實驗證、分析法例問題同商榷內容嘅人數越多,出版物越可靠。來源應該直接支援文章內資訊嘅表示方式。若果一個主題冇可靠來源,維基百科就唔應該收呢個主題。

來源嘅類型

好多維基百科文章依賴學術性內容。如果有學術同埋同行評審嘅出版物,學術點評同教科書通常係最可靠嘅來源。但係學術性內容有可能過咗時,同其他理論有競爭,或者係喺相關領域有學術爭議。如果當前存在學術共識,就應該採用,但應注意呢啲共識可能並唔存在。可靠嘅非學術來源可以喺學術主題嘅文章度採用,尤其係來自啲高品質嘅主流出版物。判斷邊啲來源合適就取決於上下文。喺來源有爭議嘅場合,必須喺文入邊註明觀點嘅持有者。

學術界

  • 文章內容應盡可能基於第二手來源。舉個例話,學術評價、點評或者教科書仲好過一篇研究論文。採用咗第一手來源時,需要極其小心。維琪百科唔應該對第一手來源進行任何解讀,參考Wikipedia:非原創研究
  • 畀學術界審核過嘅文章、書籍、點評或者研究論文係可靠嘅。若果內容被有聲譽嘅同行評審期刊或者受人尊重嘅學術出版社發表,可以認為係畀一個或者更多學者審核過嘅內容。
  • 可以畀公眾訪問嘅博士學位論文可以畀使用,但係使用應謹慎。其中嘅一部分會經過一個學術同行評審過程,或者係唔同級別嘅嚴謹交流,但係都有一部分唔使呢啲流程。若果有機會嘅話,最好使用有畀其他文獻引用過嘅、有畀權威人士監審嘅、或者係畀過第三方評過嘅。撰寫咁嘅博士學位論文未有過評估,因此呢度唔算係可靠來源。如果論文後尾畀發表成學術評價或者點評,通常係仲好過啲淨係評估過嘅來源。碩士學位嘅論文,淨系喺有顯著學術影響陣先至採用。
  • 可以透過判斷喺學術研究文獻資料庫入邊嘅畀引用過嘅數目,來判定一個來源嘅討論有冇參與到主流學術活動。相應如果一篇文冇入到相關方面嘅學術研究文獻資料庫,咁使用陣要小心,但係具體係咪應該使用,就睇返上下文把握。
  • 個別研究嘅結論通常畀睇作係臨時性嘅,可能喺後續嘅學術研究入邊改變。個別研究嘅可靠度,取決於學術領域,複雜同抽象嘅領域,例如醫學,個別研究嘅結果比較唔具有確定度。牽涉呢啲領域嘅文章,應該避免畀個別研究有唔合理嘅比重。若果有可能,應儘量採用(包括國際上)可信賴嘅元分析、教科書同學術評估文章以提供合適嘅背景。
  • 淨系愛來推廣某個觀點嘅,或者係畀特定嘅政治管治實體實際掌控、實際管轄或同佢有實際緊密關聯嘅期刊,應該零舍注意。主張有同行評審,並唔代表發表者係受到咗廣泛尊重,或者出版中有任何有效嘅同行評審。未畀(包括國際)學術界廣泛審核過嘅期刊,並唔應該畀認為可信,除非係為咗描述呢啲期刊代表嘅團體嘅觀點。[1]
  • 一啲出版物睇落係可靠嘅期刊,但實際上係低品質嘅,就咁畀錢就有得喺呢啲刊物度發表,有啲呢類刊物仲會仿冒可靠期刊用埋類似嘅名號。[2][3][4]如果你唔確定一個期刊嘅可靠度,check下編輯部係咪基於一啲有(包括國際)聲譽嘅高等院校、知識機構、非牟利團體等,同埋期刊係咪畀學術研究文獻資料庫索引。

新聞資訊機構

新聞來源通常包含咗事實內容同社論。來自歷史悠久嘅新聞社嘅新聞報導,通常可以做事實性聲明嘅來源,但係注意就算係最有(包括國際)聲譽嘅新聞社,都會有勘誤專欄。來自新近嘅新聞社嘅新聞報導,通常會睇作唔係咁可靠。唔少新聞紙轉載大新聞社嘅消息,呢啲新聞社負責查核新聞嘅真實性。列明來源陣,應該列明新聞紙嘅名,仲有新聞社嘅名。

  • 畀特定政治管治實體實際掌控、實際管轄或同呢啲實體有實際相當關聯嘅新聞資訊機構,喺大規模資訊戰下做出嘅批量嘅統一嘅消息發布、轉載等,唔適宜引用本條做檢視

社論、分析、評論員文章、通稿、有償廣告同讀者來函,唔理係畀編輯部編輯定外部嘅作者編寫,都只能當成係作者嘅主張嘅來源,而唔係作為事實嘅可靠來源。

  • 喺採用觀點內容陣,作者嘅身份可畀用來評估可靠性。一個畀廣為尊敬嘅專家更有可能發表可靠嘅、能夠反映有顯著支持嘅主張[5]。若果觀點嘅聲明唔係權威性嘅,註明觀點嘅來源而唔好當成事實去描寫。對於書籍、藝術作品等嘅評價可以係觀點、總結或者係學術性嘅文章,使用陣應注意區分。[6][7]
  • 關於學術主題嘅資訊,學術性來源同高品質嘅非學術來源合適過新聞報導,新聞報導應睇返上下文決定係咪採用。深入介紹主題嘅文章,價值高過涵蓋內容廣泛過主題嘅普及型文章。通常呢類文章係有可喺文內列出嘅專家所編寫。
  • 關於謠言嘅報導,只具有有限嘅百科性,但喺一啲場合,可供查驗嘅關於謠言嘅事實,可能係合適嘅;或者事實上淨系得特定嘅政治宣傳代表係唯一來源、無法廣泛全面嘅事實查驗嘅「謠言」,可能係唔再屬於「謠言」。注意維基百科唔係傳遞八卦同謠言嘅地點
  • 一啲新聞社採用咗維基百科作為報導嘅來源。編輯者應注意呢啲可能會造成自我參照[8]
  • 某個特定或多個內容完全一致嘅有政治信仰目的針對嘅特定新聞報導,係咪可以當成某個事實或者觀點嘅可靠來源,應做個別獨立討論。
  • 一啲報導畀多個來源轉載,例如美聯社呢類新聞共用服務度啲新聞社可以互相轉載新聞。每一個報導只能當成一個來源。
  • 常規新聞社唔需要將佢哋嘅編輯政策或者編輯部成員公開。呢啲新聞社包含唔少國際中主要嘅可信度高嘅新聞社。
  • 一份新聞紙係咪有審核事實過程或聲譽嘅信號係呢個新聞紙有冇勘誤欄。


有偏見同特定觀點嘅來源

維基百科文章需要展示中立嘅觀點。但係可靠來源並唔係強制要求中立嘅,客觀嘅或者唔帶有偏見嘅。喺一啲場合,唔中立嘅來源,最好係對某個主題嘅各方觀點嘅支持性來源。

雖然話一個來源可能有偏見,不過佢可能喺上下文中係可靠嘅。喺對待一個可能有偏見嘅來源嗰陣,應判斷來源滿足常規嘅可靠來源條件,例如編輯採編嘅自主同獨立性、營運控制成分同架構、對事實嘅審核過程嘅聲譽等等。編者仲要考慮呢啲偏見係咪適合喺內文中表述,例如「據專欄評論員Maureen Dowd…」或「據話劇評論家Tom Sutcliffe…」。

偏見嘅常見來源包括咗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或者其他信仰。

特定事態

當喺特定嘅政治管治實體主導、發動嘅大規模資訊戰等不尋常嘅事態下,直接隸屬呢個政治管治實體嘅宣傳機器或同佢有關聯嘅具偏見或特定觀點嘅來源,發表內容嘅針對目的係同政治宣傳主體有關聯或一致,編輯者應判定唔適合喺內文中引用上述來源編輯表述。喺事態時段內,呢啲來源可以全體唔視為可靠來源。

相關的定義

請留意下面的術語:

  • 事實是事件的一個真實的狀態,說一段句子或者一個命題的,就是說它是一個事實。就百科全書而言,事實是工作在某個主題上的學者或專家達成共識的一個陳述。新的證據可能會出現,從而使該陳述不再被接受為事實,這時維基百科就需要作出修正。

請斷言事實,同時也包括關於觀點的事實—但請不要斷言觀點本身。例如某次調查產生了一些相關的出版物是一個事實,有一個叫做火星行星是一個事實,柏拉圖是一個哲學家也是一個事實;沒有人會認真的爭論這些事物,所以我們可以自由的斷言它們。

  • 觀點是某人持有的看法,這個看法的內容可能是可供查證的,也可能不是。然而,特定的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表達過的特定觀點卻是一個事實(也就是說,這個人真的表達過這個觀點)。於是如果一個觀點可供查證,或者說如果你能引證一個好的來源說明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表達過這個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就可以被包含在維基百科之中。
  • 一次文獻是為事件特定狀態直接提供證據的文獻或者人;換句話說,就是最靠近你正在書寫的事物的消息來源。這個術語通常指事件參與者或者事件觀察者創作的文獻。它可能是一份官方報告,一封原始書信,一份記者親歷事件的報道,或者一份自傳。由權威機構編纂的統計數據也被認為是一次文獻。一般而言,維基百科的條目不能依靠一次文獻,而是要依靠于謹慎的採納了一次文獻的、可信賴的二次文獻。大多數一次文獻,尤其在歷史學領域,採用者需經專業培訓才能正確的使用它們。如果維基百科使用一次文獻,僅當該文獻被可信賴的出版社發表過,比如,由法庭速記員出版的庭審記錄,或出現於資料匯編中的歷史文獻。 我們不可以使用未經可信賴出版者發布的一次文獻。請參見Wikipedia:非原創研究Wikipedia:可供查證
  • 二次文獻總結了一個或者多個一次文獻或者二次文獻,由學者創作並由學術出版機構出版的二次文獻經過了仔細地品質審查,能夠被認為是有權威的。
  • 三次文獻通常總結了二次文獻。比如,百科全書就是三次文獻。
  • A convenience link is a link to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which is not the origin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but might be easier to access than the origin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which may be offline or require a subscription. It is expected, however, that this convenience link is available on a website that is considered a reliable source.

當描述事實時,維基百科嘅文章應該要有列明根據[9],這是因為維基百科是屬於三次文獻,所以維基百科不能引用自己本身的文章來當作來源。其他還有許多可靠的三次文獻可以引用,例如《大英百科全書》。不過請注意在《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以及微軟Encarta百科全書中,未署名嘅文章是由其非該領域專業的工作人員所撰寫的,因此那些文章可能不會有與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相同的可信度,無論如何,那些文章以維基百科的目標來說還是被認可為可靠的來源。當維基人有想要撰寫比以上所提的百科全書還要高品質的野心時[10],若只仰賴上述的三次文獻是不能滿足其野心以及其所瞄準的高品質的。因此,除了因為在利用一次文獻時要小心注意使用(見上文),二次文獻是維基百科所依賴的主要資料引用來源。

當描述某人或某組織的觀點時,直接引用該文是最好的引用方法,而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在句尾引用該引用文的全文,並使用哈佛引用參考(Harvard referencing)、註腳、或是內嵌的連結來引用。欲知更多詳情,請參見WP:CITE。如果欲引用的材料是某人以文字、聲音、或影像直接表達其觀點,你可以包含或轉錄一篇摘錄,因為這是在合理使用的範圍下所許可的。

When reporting facts, Wikipedia articles should cite sources.[11] Wikipedia is a tertiary source. Wikipedia can not cite itself as a source, while that would be a self-reference. There is a wealth of reliable information in tertiary sources such as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Note that unsign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World Book, and Encarta articles are written by staff, who may not be experts, and the articles may therefore not have the same level of credibility, but they are regarded as reliable sources for Wikipedia's purposes. When wikipedians have the ambition to write a better encyclopedia entry than those extant,[12] it does not suffice to rely on the content of such tertiary sources. Therefore, in general, as primary sources are also to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see above), secondary sources are the stock material on which Wikipedia articles depend for their references.

When reporting that an opinion is held by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or group, the best citation will be to a direct quote, citing the source of the quote in full after the sentence, using a Harvard reference, a footnote, or an embedded link. See WP:CITE for more details. If there is text, audio, or video available of someone expressing the opinion directly, you may include or transcribe an excerpt, which is allowed under fair use.

無來源嘅材料

當維基友喺維基百科度描述一個事實嘅時候,通常會寫低佢哋某個地方聽到或者讀到嘅料,但係大部分時間佢哋並唔記得係喺邊度攞到嘅,呢啲資訊就無咗可以查證嘅出處。對於呢類嘅資料來講,有一個可靠來源出處係非常之重要嘅,因為如果其來源出處證實唔到嘅話,噉任何人都可以剷走或者係對嗰啲料提出異議。

請該資訊的編輯者提供來源出處是適當的行為,因為此行文並不會也不應該冒犯任何人,因為提供出處來源的責任是屬於提供該資料的編輯者的,以及任何未標明來源出處的資料任何人都可以將之移除。然而有些人會覺得在移除任何資料前如果不給予該資料的提供者一個機會去加入適當的來源出處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當該資料並不是非常明顯的錯誤、不合理、或是有害時,這種時候維基百科鼓勵大家與其將之刪除不如把有疑問的段落移到討論頁,或是在有疑問的句子或是文字結尾處放入{{fact}}模板,或是在頁面上方加入{{not verified}}或{{unsourced}}模板。

睇埋Wikipedia:查證得到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呢兩項政策。

講在生嘅人

喺文章入面嗰啲缺乏來源出處而且有可能對在生嘅人產生過度批評、負面、或有害影響嘅資料應該即刻刪除,亦唔應該移去討論版。呢個原則亦同等咁適用於其他文章度有關在生嘅人嘅章節。

虛假嘅專家

請注意虛假的專家。高等學位賦予該人在其專業領域中的權威,還有許多網頁雖有大量的註腳及引用出處但那些假道學並不是完全可信的。當你在考慮是否使用一項資料時,第一個你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這個網站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要,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佈任何資訊。

請盡量引用在與文章有關的專業領域擁有研究學位或是有已證實的專業知識的人所發佈的資料。通常擁有良好聲譽的專家都會與學術單位有密切的關係,而最有名的則會在其領域範圍中出書,這些書的作者是可以被視為對其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權威。大致上來說,大學教科書通常有著正確且最當前的資料,這是因為大學教科書時常被翻新更改的緣故;然而高中、初中教科書並唔係最適當嘅專家權威。

評價虛假專家的依據

某些明顯的疑點是編輯者在查證支持某說法的來源時必須仔細且小心的注意的。

  • 明顯的令人驚訝但不廣為人知的重要說法或發現。
  • 明顯的令人驚訝但並沒有被有信譽的媒體所報導過的重要說法或發現。
  • 不符合其角色、會令其難堪、有爭議、或是與其之前的言論相互衝突的人的發言。
  • 不具有該領域專業之有關的學者所發表的或是與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說法衝突的言論或是說法。當其鼓吹者為了打擊另一方而宣稱另外一方背後有著「陰謀論」時要尤其的小心。

評估來源

編輯者必須謹慎地評估來源並且決定哪一個是最可靠、最權威的。對學術主題而言,每個領域在相應的學術期刊中都有已經建立起來的評論和評估的體系。例如對歷史學而言,《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每年會評論1,000多冊書籍,《美國歷史學會歷史文獻指南》(1995年)綜合了歷史學所有領域的27,000本書和文章的評估。編輯者應該尋求並善用這樣的出版物,以幫助找到權威的來源。不同權威來源之間的不一致需要在條目中簡要說明。

查驗多個來源

因為有意或者無意的傾向性不總是不證自明的,你不應該滿足用於單一來源。尋找其他的來源並且反覆核對。如果多個獨立的來源彼此內容一致,那麼就有很強的理由說明內容不是有傾向性的,或者它們的傾向性是基於多種不同的理由。於是你獲得了一個可靠的記述。

然而請牢記於心,我們只採納可靠的出版物發表的觀點,雖然編輯者當然應該尋找最權威的來源。與非原創研究相一致,我們不添加我們自己的觀點。

需要關注的問題

  • 若是二次文獻,那麼該文獻的作者是否有引用多個分別獨立的一次文獻
  • 這個來源是否有其自行的計畫或是與他人的利益衝突、強烈或偏激的觀點、以及其他容易破壞中立立場的觀念?請切記利益衝突及不中立的觀點並不總是淺顯易見的,然而一個帶有強烈觀點的資料來源並不一定代表此資料是絕對不可以使用的,但是在編輯時請還是避免使用那些清楚地帶有非中立觀點的政治團體的資料來源,例如凱達組織英國社會工人黨、或是風前網英文Stormfront (website)等。使用此類型的資料來源時,請設限於以一次文獻的方式來描述該組織或其組織觀點,但是必須謹慎地少量使用。
  • 資料來源的描述者是否有經歷過該事件?請謹慎的分別目擊者與評論者對某事件的描述,前者是一次文獻,而後者是二次文獻;兩者皆是可靠的資料來源。
  • 找出其他人對你的資料來源的評論。
  • 你的資料來源是否可以正確的描述其他事實或事件?請將之與你已知的事實交叉驗證。
  • 若是已發布的資料來源,那麼該發行的刊物是否可以有辦法讓其他編輯者確認其正確性?維基百科必須提供讀者引用資料的來源出處,所以該資料來源必須是人人皆可取得的,不過並不需要是來自網路上的資料,來自圖書館的文獻資料亦符合要求。
  • 線上資料來源是否容易過期?某些入口網站只是新聞轉載的平台,本身並非發佈源,亦極為容易失效。請採用通訊新聞社的真實連結,並盡可能使用不會因為時間性而失效的紙本資料。

什麽是獨立的二級來源?

彼此獨立的二級來源:

  • 擁有各自獨立的編輯評閱和事實校驗的過程;
  • 不能夠相互合作;
  • 在可獲得的一級來源的基礎上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採用各自的判斷來評估一級來源。

甚至在擁有相同一級來源的條件下,不同的分析者對報道的事實可以獲得不同的結論。實踐中,許多二級來源在他們研究的過程中尋找並採納了不同的一級來源。有意的傾向,無意的傾向,以及錯誤都不是不證自明的;揭示它們的最佳的手段就是採納多個二級來源進行反覆核對。

採用在線或者作者自行發表的來源

自行發表的來源是一種未經過任何事實證實或是未經過第三者檢驗所發行的資料,其中包括個人網站以及為了滿足虛榮心所發行的刊物。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網站或是自己花錢來發行一本書,並且自稱是某領域的專家。基於這個理由,絕大多數自行發表的刊物、個人網站以及部落格等都不是可接受的資料來源

不過也有一些特例是可以的,例如知名的專業研究人員在其自身專業領域中的自行發表或是一位顯著的專業新聞工作人員所自行發表的資料。這種資料在某些情況下是屬於可以使用的自行發表的資料來源,例如這些資料已經被可信的第三者發行過以及是以他們的真名發表而不是筆名或假名。

然而編輯者還是必須謹慎小心的使用基於以下兩個理由:第一,如果在該專業研究人員的部落格上的資訊是真的值得發表,那麼有可能已經有人發表過了;第二,由於該資料是自行發表的,所以代表其內容的正確性並未經過任何第三者的驗證。

評估可靠性

當在評估一個來源的可靠性時,請給予來自網上的來源與你對傳統書籍來源的相同態度。單憑是印刷書籍並不保證該來源會比來自網路上的好或正確,所以當你在評估一個來源的可靠性時,請只對其作者及驗證方法來提出懷疑。

可靠性猶如光譜有不同程度的分別,必要按照個別情況考慮。通常同行評審的出版物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其次就是已確立的專業出版物。政府出版刊物常常是可靠的,但不同政府的可靠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常常為了他們自身利益而明確地容許資訊抑制或者甚至欺詐公眾。一些資料來源,雖然不明確,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可靠資訊的提供者。例如網站部落格特別是那些跟可靠資訊來源有聯繫的。例如,學術部門的部落格不只是個人部落格,更被應該視為來源的全部。

  • 多方獨立確認的來源是可靠性的好指引。如果幾個來源都獨立地查證事實或主張,這比沒有查證的更可靠。
  • 需要很多步驟才能出版的文獻一般更可信。
  • 可靠來源還包括根據試驗觀測等方式取得自己信息的文獻,而對於僅僅有理論的文獻,則更可能是虛假的。
  • 可靠來源具有可重複和可查證性,他人可以查證的信息一般比不可查證的信息更可靠。
  • 可靠來源一般明確說明信息來源,比如通過引用等方式。
  • 一般對於一個理論,最好引用原始文獻,如果有兩種引用選擇,選擇更可靠的文獻加以引用。
  • 但另一方面,可靠來源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同行評審的刊物也會出現錯誤,專業出版物也會參差不齊,並含有自己的偏見,因此應該多方面引用。
  • 可靠來源可能重疊,但並不應該使用其中一個代替另一個。
  • 在文獻專業領域的信息比其他領域的信息更可靠。
  • 擁有廣泛讀者的文獻一般比小圈子出版物更可靠。

請注意,維基百科本身往往不能達到可靠來源的要求,但本頁面的內容同其他相關方針和指引不衝突。請自由地編輯維基百科!

BBS、wiki同埋新聞組嘅貼文

BBS同埋新聞組嘅貼文、Wiki嘅內容或者Blog上嘅留言都絕對唔可以成為可接受嘅一次或者二次來源。噉係因為我嘅冇辦法知道佢哋係邊個寫嘅。對於Wiki嘅情形,文章嘅內容可能成日都會變,而且冇編輯人員監管或者第三方核查事實。

在關於作者自己的條目中採用他們自行發表的來源

作者自己出版的材料,不管是印刷品或在互聯網上,只要有明確的作者和出版社,都可以用來作為下列條目中的信息來源。

  • 關於作者本人的。如果是被某個組織或社團出版的,也可以用於關於這個組織或社團的條目;
  • 不能用於有爭議的條目;
  • 不能採用自吹自擂的作品;
  • 只是直接和他本人有關的,不能採用牽扯到第三方的,或和主題不直接有關的部分。

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作者本人自行發表的材料,像個人網站和自己出版的印刷品,作為唯一的來源,尤其是當有爭議時,因為個人出版的作品是沒有經過權威或同行的證實的。

作為二級來源的作者自行發表的材料

個人網站、個人博客和其他自己發表的或出於虛榮個人出版的材料不能作為二級來源。

也就是說,上述材料只能作為介紹這個人或有關這個人的條目的材料。作為初級材料可以非常謹慎,並且不是唯一的來源。但由於沒有其他人能修正檢查,所以這些材料非常可能不正確、誤導、為個人做宣傳、隨意、依靠謠言和不可靠的甚至是愚蠢的來源作出的;但也許是非常有智慧的,謹慎的人想和世界分享他的知識。可是我們無法辨別屬於哪一種,訪問一個不知名人的個人網站如同去看電燈杆上的招貼,所以不能作為可靠的來源。

游擊隊的網站

對於政治和宗教派別(包括反宗教的派別)的來源,要謹慎對待,但也不是說因為其政治偏見。明顯的極端主義派別的網站,例如暴風前線白人國族社群英文Stormfront (website)哈馬斯阿里安國家英文Aryan Nations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來源的材料不要應用到維基中,除非是作為原始材料,也就是說在條目中闡述某些組織的觀念或追隨他們的群眾的觀念等,但即便使用也要謹慎,同時不應該作為唯一的來源。

公司和組織的網站

使用來自於公司或組織的網站的材料需要小心。儘管公司或組織是關於它們自身很好的信息來源,但它有顯而易見的傾向。美國Wigit製造商協會熱衷於促銷wigit,所以為了維護中立觀點,我們一定要小心採納來自於製造商協會的材料,不要排斥其他可以信賴的來源。尤其要當心那些處於爭議中的公司或組織的網站。

在線與非在線的材料

如果全文在線材料有着和非在線材料類似的品質和可靠性,那麼全文在線材料亦如非在線材料一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更容易獲取,讀者可能會更喜歡在線的材料。

如果你發現一個打印的材料已經超出版權保護期限或者可以在適當的版權許可協議下獲得,那麼請把它添加到維基文庫,並且除了在正文中正常的引用來源之外,也請添加一個從正文到維基文庫的鏈接。許多重要的超出版權保護期限的書已經被其他的計劃置於線上。

需要努力才能找到好的來源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作者在網上寫作,越來越多的的材料被上傳到網上,但印刷品中仍然有許多可靠的信息。你如果在網上找不到好材料,可以到當地的圖書館和書店去找,一般來說,大學的圖書館比地方的藏書要多。

查找參考資料和確定真實性會消耗許多時間。你當地的圖書館可能沒有你所需要的材料,你可以通過館際互借en:Interlibrary loan)去尋找,但可能要花費幾個星期的時間,但在有網上尋找的方法,如Google圖書books.google.com),亞馬遜書店亞馬遜內部查找),互聯網百萬書籍檔案項目密執安大學美國製造等,這些網上有成千上萬本全文書籍,同時圖書館中還有許多雜誌。也可以使用在維基中的數據庫來檢查和引用,如同在網上查找一樣,用引號括住標題或作者,如果在維基中存在這本書,搜索引擎會自動找到,如果不存在,你也可以發現關於這本書的條目,你只要將儘可能多的主題輸入,頁面會列出所有有關主題的條目,你可以從中選擇、更正或補充。

你使用這個功能時要收集儘可能多的鏈接信息,可以和對印刷品一樣地引用,如果有關於書籍的ISBN號,也要在引用時註明,因為網上往往只有一本書籍的部分內容。要注意網上書籍有時掃描質量不好,尤其是對於姓名和有音標的詞彙,有時會搜索不到,可以用常用的錯誤拼寫方式搜索。維基中的引用書籍頁應該可以使讀者打開ISBN號,例如:

安德魯·哈維,「喀布爾之歌」(Songs of Kabir),Weiser Books,2002年1月,ISBN 1578632498

ISBN號可以讓讀者更容易到圖書館或亞馬遜網上書店去找書。

非中文的來源

因為這是中文維基百科,為了讀者的方便,當你找得到中文的文章時請盡量使用中文的來源,並且請比其他非中文的來源優先使用〔當然這是在假設該文章來源的品質及可信度都一樣的情況下〕。舉例說明,請不要使用非中文的報紙新聞為一個引用來源,除非你在中文新聞報紙中找不到與其有關的報導,不過非中文的引用來源也是需要符合與中文來源的維基百科的可證實性原則。

請牢牢記住翻譯的文章是可能會有錯誤的,不管是由維基百科的參予者或是外部的翻譯專業人士所翻譯的都一樣。大致上來說,維基百科的讀者應該要有可以自己親自確認一條資訊是否符合原本文章的文意、是否由可信任的機構發出、以及該翻譯的文章之正確性。

因此,當欲引用來源的文獻並不是以中文發佈的時:

  • 請盡量直接引用該文獻之直接連結或是對公眾發行的翻譯本,而不是編輯者自行翻譯的版本。
  • 當編輯者在文章內引用自行翻譯的文獻時,請另行附上該引用文的原文讓讀者可以有自行確認該原文的本意及翻譯的準確度。

英文原文: Because this is the English Wikipedia, for the convenience of our readers, English-language sources should be provided whenever possible, and should always be used in preference to foreign-language sources (assuming equal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For example, do not use a foreign-language newspaper as a source unless there is no equivalent article in an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However, foreign-language sources are acceptable in terms of verifiability, subject to the same criteria as English-language sources.

Keep in mind that translations are subject to error, whether performed by a Wikipedia editor or a professional, published translator. In principle, readers sh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verify for themselves w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ctually said, that it was published by a credible source, and that it was translated correctly.

Therefore, when the original material is in a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 Where sources are directly quoted, published translations are generally preferred over editors performing their own translations directly.
  • Where editors use their ow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non-English source as a quote in an article, there should be clear citation of the foreign-language original, so that readers can check what the original source sai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translation.

對特定主題領域的建議

歷史

歷史研究牽扯到原始文件的收集(是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工作),仔細閱讀和破譯它們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關係。只要以來原始文件才能得到證實。近幾十年,許多原始文件(例如歷史人物的信件和文章)可以通過已經出版的全集或互聯網上得到。例如從1950年普林斯頓出版社已經出版了傑弗遜的文章第30集,直到1801年2月。有的原始資料已經放到互聯網上,例如全部的倫敦時報紐約時報,以及其他重要的報紙。有的是館藏財產,必須通過圖書館閱讀,有的已經完全對公眾開放,例如19世紀出版的雜誌美國製造

學者們把研究結果通過書籍和雜誌中的文章發表,書籍一般是由大學的出版社出版,或一些商業出版社,例如W.W.諾頓,或格林伍德等,這些出版社依照大學的標準。有聲望的書籍和雜誌文章都會給出詳細的原始資料出處。大部分雜誌會同時發表學者們對新書的介紹和評價,一般會指出這些書中的新觀點。美國歷史評論(包括所有歷史領域)和美國歷史學報(只包括美國歷史)每年都會發表關於1000冊以上書籍的評論。可以在網上找到可以追溯到1885年的許多重要雜誌,尤其是在JSTOR.org上。一本好書或好文章會清楚地表明歷史數據,可以使讀者進一步地研究。

對於許多題材,有各種不同的學派,他們應用同樣的原始材料,但是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會的出不同的結論,所以應該進行幾種檢索:authors.google.com和books.google.com,通過圖書館找到ABC-CLIO公司的兩種文摘美洲人:歷史和生活(關於美國和加拿大的雜誌文章和書籍的評論)以及歷史文摘(關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圖書館研究人員掌握對可靠來源的指導,最有用的是Mary Beth Norton和Pamela Gerardi編輯的美國歷史學會對歷史文章的指南(1995年第2卷),包括了在歷史所有領域的加註解的參考書目。

關於歷史有許多來源,但其可靠性不同。目前傾向於出版專業化的歷史百科全書,這種百科一般由專家編輯,聘請學者寫條目,然後由專家把關,這種材料比較可靠,維基可以使用。普通的百科全書,例如不列顛百科全書微軟英卡特百科全書等,有的也是請專家寫的條目,也可以參考。但沒有註明作者,大量書寫的條目應用時必須要謹慎。

學校教科書隔幾年就會更新,由專家評估,使信息能趕上當代的研究成果。但高中以下的教科書往往沒有註明原始材料來源,也缺乏必要的歷史數據。因此最好不要在維基中引用高中以下的教材。每一個地區都有旅行指南一類的書籍,其中也包括本地的歷史介紹,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十分可靠,一般都是一些口頭傳說和當地人的記憶,歷史學家可能會謹慎地利用,因為其中有許多都是當地人的希望,一般都沒有可靠的記載,如果利用也要謹慎對待。

一般公眾的歷史知識都是來自小說、電影、電視劇、導遊等,這些材料充滿了傳說、閒談、虛假和誇大的故事,將一些歷史人物美化,編輯人員應該去尋找靠可靠真實的來源。

物理學、數學和醫學

引用專家審查過的出版物和核對是否得到普遍認同

學術雜誌是關於科學試驗文章第一手材料的最好來源,所有學術雜誌都是經過專家審查的,也就是在出版前經過這一學術領域的專家(通常是匿名)評價過,一般都經過修訂和改正,有時是經過重大的修正。許多文章經過專家審定後沒有被學術雜誌發表,因為其研究編輯們認為不重要或有問題。

對於在其他領域的,未經專家評審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尤其要注意。例如en:Marty Rimm事件就是關於互聯網上黃色信息的社會科學試驗的文章,在一個學生們編輯的法學雜誌上發表了。

在一本參考雜誌上發表了的文章並不能證明就是真實嘅。

即使是設計非常好的試驗或研究,也可能是錯誤的,(參見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en:Retracted article on neurotoxicity of ecstasy》),即使是專家評審也不能發現經過精心設計的騙局,舍恩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非正式的專家觀點會在出版後出現,在同一領域工作的科學家會閱讀這個論文並在各種論壇上評價它,在其後其他雜誌或發表的雜誌上其他文章中,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發現其中錯誤的地方,試圖再現同樣的結果或用其他方法得到同樣的結論,所以最可靠的科學信息來源是得到科學家們的共識。

簡短地探詢同意領域的專家們,他們究竟從這片文章中得到什麽信息,可以確定是否得到專家們的共識。

有時不能得到統一的觀點,因為目前的研究還沒有能達成一個完美的結論。但維基的目的並不是追求精確,而是希望有用。所以可以把不同學派的主要關的羅列出來,要加上已經出版的參考資料來源。但編寫條目的人不要加上自己傾向哪一派的觀點,這是維基的一條政策。

唔能夠因為有啲理論並冇得到科學界廣泛嘅共識,冇成為科學結論,就禁止喺維基百科上報導或參考

然而,雖然維基允許登載少數派的觀點,但如果只有極少數人堅持的觀點則不應該提及,參見Wikipedia:中立嘅觀點,可以提及少數派嘅觀點,但不應該同多數派給予畀同樣多嘅版面。

任何冇確定同互相矛盾嘅觀點都應該讓讀者清楚,一篇文章嘅參考要指出確定嘅雜誌文章,提供理論嘅具體嘅研究者,而唔係好似「有人話……,其他人認為……」爾種含混不清嘅無來源嘅講法,參見WP:唔好模稜兩可

避免引用普通媒體

普通媒體對科學問題冇研究,報紙同普通雜誌對試驗結果報導唔全面,佢哋一般會誇大某啲方面,例如有一個新藥嘅試驗就會被講成對一種病治療嘅「新發現」。同樣經常喺一個試驗結果尚未俾權威認證或俾其他人進行可重複進行證實,報紙同雜誌就進行報導,而且亦唔充分報導科學工作嘅方法同誤差程度,所以對於科學同醫學方面嘅文章,一般嚟講報紙同普通雜誌嘅來源係唔可信嘅。

可以從普通媒體獲得什麽樣的信息?最重要的是關於一項試驗的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名稱。例如報紙有一篇文章報導伍德斯豪爾海洋研究所的瓊·史密斯發現了鯨魚對聲納的反應,你可以利用這篇文章的信息去找這項研究的報告,而不是直接引用報紙的報導。

邊種科學雜誌有信譽?

一種確定邊種雜誌被科學家評價較高嘅方法是看睇佢嘅影響因子中文影響因子,即係被其他出版物嘅文章中引用嘅次數。但要注意,爾種影響因子並唔係適合評論所有學術領域同專業。

一般嚟講,由著名學術團體出版嘅雜誌要比商業雜誌質量更高,其中聲譽最好嘅有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嘅《科學》,以及非學術團體出版的《自然》和《細胞》。

但係都係要記住,即使係有聲望嘅雜誌都可能會撤銷某啲已發表嘅試驗結果,佢哋選擇發表文章嘅條件往往係可以引起讀者興趣同有前途嘅,而唔係比較可靠嘅。

arXiv論文預印本同學術會議文摘

而家有好多網站登載論文預印本同學術會議文摘,最出名嘅係arXiv,爾種網站冇把握論文質量嘅編輯工作,因此爾種網站嘅文章等同於自行發布,並唔係由第三方予以出版嘅(參考返上面自行出版嘅來源)。爾類論文大部分都係原始論文,需要按照本文許多章節提示嘅謹慎對待。

研究人員之所以喺arXiv上發布有幾種原因:喺一個有競爭嘅領域中搶先發表,避免過於正式發表需要長時間嘅專家審查(尤其喺數學領域時間更長),有時係被雜誌拒絕或被專家審查冇通過。所以必須明白爾啲未出版嘅論文,例如喺arXiv上嘅有啲係唔被學術雜誌接受嘅,當然亦有係冇投到雜誌上嘅。同樣參加學術會議嘅論文並唔係都可以喺雜誌上刊登嘅。

對試驗同研究進行評估

有一啲科學家常用嘅技術可以避免通常犯嘅錯誤會對試驗結果產生干擾,或幫手復現試驗。

  • 對照實驗
    • 帕拉斯陀控制
    • 保證統計信息是依照通常方式排列的,檢查樣本確實是隨機的。
    • 醫學研究採用雙盲
  • 詳細說明試驗嘅設計同執行過程,唔好淨係闡述結果。
  • 要有一系列嘅數據,唔好淨係得結論。

統計信息

統計信息經常輕易被公眾、記者和科學家誤解,所以要加倍小心檢查和解讀,必須要弄清參考文獻和出版來源。

法律

首先要記住有啲法律傳統,即法律只係喺佢行使嘅範圍內有效,例如一位美國加州嘅法律專家就唔適合去評論德國或者法國嘅法律,所以一般最好去咨詢當地嘅法律專家而唔係去搵外地嘅。

有啲對於法律同法院判決的評論,具有出於政治目的嘅偏見,大量使用誇張嘅文,唔能夠只係睇佢哋嘅表面現象。例如有人反對某啲法律裁定可能會話「執行無罪認定」或者「違反咗法律原理」等。爾啲評論,只能作為某啲觀點嚟報道,但唔能夠代表事實。

評論法律嘅時候,最好引用法律原文,或引用著名嘅法律學家嘅話,唔好引用報紙嘅報道,雖然有寫得好嘅報紙報道都係可以接受嘅。寫報道嘅記者雖然由好多法律專家收集信息,比律師收集嘅要更廣泛,但佢可能從來冇接受過律師的教育。所以評論以前關於法律問題嘅報道,要考慮到報紙嘅聲譽同寫報道嘅記者水平有幾高。

流行文化同小説

關於流行文化同小説嘅文亦應該同第二啲文一樣,需要有可靠嘅來源,可能並唔似科學、法律、哲學等咁有學術性嘅探討。所以,應該搵到最可靠嘅來源,當然唔能夠好似其他類別一樣要求有非常嚴格嘅標準。睇埋en:Wikipedia:Requests_for_arbitration/Wilkes,_Wyss_and_Onefortyone#Sources_for_popular_culture

但係要記住,對於個人網頁、wiki、BBS、Usenet同個人博客上嘅材料原則上唔能夠作為第二手來源

  1. 例如The Creation Research Society QuarterlyJournal of Frontier Science (後者使用博客評論當成係同行評審過程blog comments as peer review).
  2.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Predatory Open-Access Publishers (2nd edition)
  3. Gina Kolata (April 7, 2013). "Scientific Articles Accepted (Personal Checks, Too)". The New York Times. 喺April 11, 2013搵到.
  4. Declan Butler (March 27, 2013). "Sham journals scam authors:  Con artists are stealing the identities of real journals to cheat scientists out of publishing fees". Nature. 喺April 11, 2013搵到. {{cite news}}: no-break space character in |title= at position 28 (help)
  5. 注意特別嘅斷言需要特別嘅來源,呢個係方針
  6. Princeton (2011). "Book reviews" (html). Scholarly definition document (English). Princeton. 喺September 22, 2011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7.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11). "Book reviews" (html). Scholarly definition document (English).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喺September 22, 2011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8. Private Eye列出咗一啲示例,破壞性嘅編輯畀人引用而出現喺新聞入邊
  9. Jimmy Wales: "[...] I do agree [...] that more sources is good, and [...] one of our goals will be to provide more articles with more ext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to learn more", i.e. cite original research, etc., as much as we can."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Responds", Slashdot interview, July 2004)
  10. Jimbo Wales: "Our goal is to get to Britannica quality, or better." ("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 in Nature, December 2005)
  11. Jimmy Wales: "[...] I do agree [...] that more sources is good, and [...] one of our goals will be to provide more articles with more ext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to learn more", i.e. cite original research, etc., as much as we can."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Responds", Slashdot interview, July 2004)
  12. Jimbo Wales: "Our goal is to get to Britannica quality, or better." ("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 in Nature, December 2005)

睇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