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语圈: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修飾語句
 
(未显示11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or|以英語爲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noteTA
{{noteTA
|G1=地名
|G1=地名
第6行: 第7行:
}}
}}
{{Expand language|en}}
{{Expand language|en}}

'''英圈'''({{lang-en|'''Anglosphere'''}})是一个[[新词]],或譯為'''盎格魯世界''',指将[[英语]]作为常用语言的国家的合称,今天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合作。有时也特别表示为经过[[大英帝国]]統治後拥有共同[[语言]]及[[文化]]的国家,包括[[英国]]本身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不包括[[魁北克]])和[[美国]]。
'''英圈'''(Anglosphere)是一个[[新词]],或譯為'''盎格魯世界''',指将[[英语]]作为常用语言的国家的合称,今天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合作。有时也特别表示为经过[[大英帝国]]統治後拥有共同[[语言]]及[[文化]]的国家,包括[[英国]]本身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不包括[[魁北克]])和[[美国]]。


== 定义 ==
== 定义 ==
Anglosphere這個詞是由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他的書《[[鑽石年代]]》(1995年出版)中創造出的,但是最初並沒有詳細定義。 <ref>{{Cite web |url=http://www.wordspy.com/words/Anglosphere.asp |title=Word Spy |accessdate=2013-03-19 |archive-date=2014-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7231911/http://www.wordspy.com/words/Anglosphere.asp |dead-url=no }}</ref> 《[[韋氏字典]]》將其定義為“這個世界上英語語言及文化主宰的國家”。<ref>{{cite web |url=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nglosphere |title=Anglosphere |year=2012 |work=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publisher=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accessdate=30 November 2012}}</ref> 《[[簡短牛津英語字典]]》的定義則是“英語是主要的本國語言的國家群”<ref>{{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ref>
Anglosphere這個詞是由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他的書《[[鑽石年代]]》(1995年出版)中創造出的,但是最初並沒有詳細定義。<ref>{{Cite web |url=http://www.wordspy.com/words/Anglosphere.asp |title=Word Spy |accessdate=2013-03-19 |archive-date=2014-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7231911/http://www.wordspy.com/words/Anglosphere.asp |dead-url=no }}</ref>《[[韋氏字典]]》將其定義為“這個世界上英語語言及文化主宰的國家”。<ref>{{cite web |url=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nglosphere |title=Anglosphere |year=2012 |work=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publisher=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accessdate=30 November 2012 |archive-date=2020-11-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11200838/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nglosphere |dead-url=no }}</ref>《[[簡短牛津英語字典]]》的定義則是“英語是主要的本國語言的國家群”<ref>{{ShorterOxfordEnglishDictionary}}</ref>

== 别名 ==
===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 ===
{{See also|盎格鲁-撒克逊人 (委婉语)}}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说法在欧洲的法语媒体中很常见。但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上的定义,可以用来定义的标准都有局限性。这个说法在主要相关人士中引起了嘲笑,甚至是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与强烈的种族主义<ref>''[http://www.europeanamericansunited.org/school1/WesternPhilosophy/MadisonGrant/pgr-toc.html 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 {{Wayback|url=http://www.europeanamericansunited.org/school1/WesternPhilosophy/MadisonGrant/pgr-toc.html |date=20081201070429 }}'', 1916 (publié en français en 1926 chez Payot sous le titre de ''Le Déclin de la grande race'' et préfacé par {{tsl|fr|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 réédité aux Éditions de L'Homme Libre, 2002.{{en}}</ref>和过时观念<ref name="Demolins">Selon Emile Chabal, cette expression référant à une période spécifique de l’histoire médiévale est une projection par les Français de leurs propres angoisses. Voir, par exemple, Edmond Demolins, À quoi tient la supériorité des Anglo-Saxons, Paris, 1897, iv-412, in-8°([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75268s lire en ligne sur] {{Wayback|url=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75268s |date=20230418060117 }} Gallica).</ref>有关<ref>Emile Chabal, [http://www.jstor.org/stable/24517581 « The Rise of the Anglo-Saxon : French Perceptions of the Anglo-American World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 {{Wayback|url=http://www.jstor.org/stable/24517581 |date=20230505105109 }}, French Politics, Culture & Society, 2013 (consulté le 1er juillet 2021), p. 24-46..</ref><ref>mile Chabal, [https://aeon.co/essays/the-anglo-saxon-is-not-american-or-british-but-a-french-alter-ego « Not just American or British, the Anglo-Saxon is a mirror to Frenchness : the country’s alter-ego and most feared enemy » ] {{Wayback|url=https://aeon.co/essays/the-anglo-saxon-is-not-american-or-british-but-a-french-alter-ego |date=20230416135612 }}, aeon.co.{{en}}</ref>。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自1970年代以来,这一词语在种族方面的内涵已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上的意义<ref>{{cite web |last1=Emile |first1=Chabal |title=“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法国人的发明? |url=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652445.html |website=界面新闻 |accessdate=2023-04-30 |date=2017-11-01 |archive-date=2023-05-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504083023/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652445.html |dead-url=no }}</ref>。

== 政治制度 ==
政治制度方面,除了[[美國]]實行[[總統制]]外,其餘四國皆實行[[西敏制]][[議會制]]民主制度,奉行[[三權分立]]的[[普通法]]法律制度。


== 公共關係 ==
== 公共關係 ==
研究發現,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人民一直將彼此的國家列為本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傳統上,盎格魯世界國家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密,例如[[英美關係]],[[美加關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雙邊夥伴關係。
研究發現,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人民一直將彼此的國家列為本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傳統上,盎格魯世界國家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密,例如[[英美關係]],[[美加關係]],[[洲-英國關係|英澳關係]][[英國-紐西蘭關係|英紐關係]]之間的雙邊夥伴關係。


儘管[[英國]]於2016年決定[[英國脫歐|脫離歐盟]],但對其他盎格魯圈成員與英國的好感度影響不大。
儘管[[英國]]於2016年決定[[英國脫歐|脫離歐盟]],但對其他盎格魯圈成員與英國的好感度影響不大。
第19行: 第29行:
由於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繫,這兩個盎格魯國家具有某些文化特徵,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由於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繫,這兩個盎格魯國家具有某些文化特徵,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自由度很高。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是根據1970年代[[芝加哥學派]]而產生的,起源於18世紀英國。全球化的共同意識使紐約,倫敦,洛杉磯悉尼等城市對金融市場有重大影響。全球經濟,全球文化受到美國的高度影響。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即使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市場自由度仍然很高,與[[歐洲]]國家相比,亦有較強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傳統。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是根據1970年代[[芝加哥經濟學派|芝加哥學派]]而產生的,起源於18世紀英國。全球化的共同意識使紐約,倫敦,洛杉磯悉尼和多倫多等城市對金融市場有重大影響。全球經濟,全球文化受到美國和英國的高度影響。


在盎格魯圈內最受歡迎的宗教是[[新教]],緊隨其後的是[[天主教]]。盎格魯世界中人口的重要非主要部分是[[不可知論者]]。
在盎格魯圈內最受歡迎的宗教是[[新教]],緊隨其後的是[[天主教]]有不少信奉其他宗教包括[[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亦包括[[無宗教]]信仰者


== 英语世界地图 ==
== 英语世界地图 ==
[[File:Anglospeak.svg|thumb|750x533px|center|{{legend|#0000ff|英语为国家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国家}}
[[File:Anglospeak.svg|thumb|750x533px|center|{{legend|#0000ff|英语为国家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国家}}
{{legend|#8ddada|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在科学界及上层社会使用,但不是主要语言}}]]
{{legend|#8ddada|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在科学界及上层社会使用,但不是主要语言}}]]

== 英语国家列表 ==
{{Main|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Reflist}}


== 参 ==
== 参 ==
* [[英语世界]]
* [[AUKUS]]
* [[英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 [[五眼联盟]]
* [[盎格鲁-撒克逊人]]
* [[盎格鲁-撒克逊人]]
* [[盎格鲁-撒克逊人 (委婉语)]]
* [[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
* [[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
* [[汉字文化圈]]
* [[五眼联盟]]
* [[法语圈]]
* [[英美]]
* [[英美特殊關係]]


==外部連結==
{{Wiktionary|anglospher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10210247/http://explorersfoundation.org/archive/anglosphere_primer.pdf James C. Bennett (2002) An Anglosphere Primer], presented to the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9j6qz8 BBC Radio 4: Archive on 4 (2017-12-16): Return of the Anglosphere] {{Wayback|url=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9j6qz8 |date=20201109041717 }}
{{-}}
{{-}}
{{English official language map}}
{{English official language map|state=collapsed}}
{{語言圈}}
{{語言圈|state=collapsed}}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文化圈]]
[[Category:英語| ]]
[[Category:英]]
[[Category:帝国]]
[[Category:英語國際語]]
[[Category:英联邦]]
[[Category:欧洲文明]]
[[Category:歷史地區]]
[[Category:现代文明]]

2024年1月5日 (五) 02:10的最新版本

英語圈(Anglosphere)是一个新词,或譯為盎格魯世界,指将英语作为常用语言的国家的合称,今天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合作。有时也特别表示为经过大英帝国統治後拥有共同语言文化的国家,包括英国本身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不包括魁北克)和美国

定义

[编辑]

Anglosphere這個詞是由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他的書《鑽石年代》(1995年出版)中創造出的,但是最初並沒有詳細定義。[1]韋氏字典》將其定義為“這個世界上英語語言及文化主宰的國家”。[2]簡短牛津英語字典》的定義則是“英語是主要的本國語言的國家群”[3]

别名

[编辑]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

[编辑]

“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说法在欧洲的法语媒体中很常见。但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上的定义,可以用来定义的标准都有局限性。这个说法在主要相关人士中引起了嘲笑,甚至是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与强烈的种族主义[4]和过时观念[5]有关[6][7]。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自1970年代以来,这一词语在种族方面的内涵已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上的意义[8]

政治制度

[编辑]

政治制度方面,除了美國實行總統制外,其餘四國皆實行西敏制議會制民主制度,奉行三權分立普通法法律制度。

公共關係

[编辑]

研究發現,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人民一直將彼此的國家列為本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傳統上,盎格魯世界國家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密,例如英美關係美加關係英澳關係英紐關係之間的雙邊夥伴關係。

儘管英國於2016年決定脫離歐盟,但對其他盎格魯圈成員與英國的好感度影響不大。

文化

[编辑]

由於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繫,這兩個盎格魯國家具有某些文化特徵,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即使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市場自由度仍然很高,與歐洲國家相比,亦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傳統。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是根據1970年代芝加哥學派而產生的,起源於18世紀英國。全球化的共同意識使紐約,倫敦,洛杉磯,悉尼和多倫多等城市對金融市場有重大影響。全球經濟,全球文化受到美國和英國的高度影響。

在盎格魯圈內最受歡迎的宗教是新教,緊隨其後的是天主教,但有不少是信奉其他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亦包括無宗教信仰者。

英语世界地图

[编辑]
  英语为国家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国家
  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在科学界及上层社会使用,但不是主要语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ord Spy. [201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2. ^ Anglospher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2 [30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3. ^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第六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0-19-920687-2 
  4. ^ 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6 (publié en français en 1926 chez Payot sous le titre de Le Déclin de la grande race et préfacé par 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法语Georges Vacher de Lapouge), réédité aux Éditions de L'Homme Libre, 2002.(英文)
  5. ^ Selon Emile Chabal, cette expression référant à une période spécifique de l’histoire médiévale est une projection par les Français de leurs propres angoisses. Voir, par exemple, Edmond Demolins, À quoi tient la supériorité des Anglo-Saxons, Paris, 1897, iv-412, in-8°(lire en ligne su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llica).
  6. ^ Emile Chabal, « The Rise of the Anglo-Saxon : French Perceptions of the Anglo-American World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ench Politics, Culture & Society, 2013 (consulté le 1er juillet 2021), p. 24-46..
  7. ^ mile Chabal, « Not just American or British, the Anglo-Saxon is a mirror to Frenchness : the country’s alter-ego and most feared enemy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eon.co.(英文)
  8. ^ Emile, Chabal.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法国人的发明?. 界面新闻. 2017-11-01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参閱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