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行動模式:修订间差异
// Edit via Wikiplus |
// Edit via Wikiplus |
||
第1行: | 第1行: | ||
{{medical}} |
{{medical}} |
||
{{under construction}} |
{{under construction}} |
||
'''共同行動模式'''({{lang-en|Shared Action Model}}) |
'''共同行動模式'''({{lang-en|Shared Action Model}})由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錦宏]]醫師提出,有關精神心理患者的照護模式,是透過「醫療專業人員」與「精神心理患者之照顧者」彼此長期互相合作,以醫療專業、[[家庭]]兩者為互動主體,互相灌注支持能量並攜手成長的[[長期照護]]模式;適用於精神心理健康這類須長期照護的疾患,特別是當照顧者必須在患病者的疾病治療過程中扮演某種程度治療者的領域。<ref name="台灣英文新聞 2018">{{cite web | author=台灣英文新聞 | title=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照護新模式:「共同行動模式」讓孩子看見未來 | website=台灣英文新聞 | date=2018-08-17 | url=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508975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18-08-19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19042228/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508975 | archive-date=2018-08-19 | dead-url=no }}</ref><ref name="Lee Niew Yang Chen 2012 pp. 2040–2049"/><ref name="the ninth reference">{{cite journal| url=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9701821_ADHD_Family_Support_Group_A_Hospital-based_Model_in_Taiwan| author=Vincent Chin-Hung Chen, Duujian Tsai. | title=ADHD Family Support Group: A Hospital-based Model in Taiwan. |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 page=21-29 | date=2013-9 | volume=2 |issue=1}}</ref> |
||
<!--歷史背景--> |
<!--歷史背景--> |
2018年8月30日 (四) 11:40的版本
共同行動模式(英語:Shared Action Model)由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錦宏醫師提出,有關精神心理患者的照護模式,是透過「醫療專業人員」與「精神心理患者之照顧者」彼此長期互相合作,以醫療專業、家庭兩者為互動主體,互相灌注支持能量並攜手成長的長期照護模式;適用於精神心理健康這類須長期照護的疾患,特別是當照顧者必須在患病者的疾病治療過程中扮演某種程度治療者的領域。[1][2][3]
共同行動模式起源於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創辦人陳錦宏在從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臨床醫療過程中發現,照護ADHD的核心困難之一乃ADHD孩子的照護需要其照顧者投注長期的心力,然而通常作為ADHD孩子照護者的孩子父母又往往因為孩子的ADHD症狀對其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有長期負擔,此情形下,不容易長期提供有ADHD的孩子完善的照顧[1][2]。
陳錦宏遂擴充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的功能,成員涵蓋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特殊教育博士、學校教授、特殊教育老師、醫學、人類學教授及數千個ADHD家庭等,讓ADHD照顧者(包含國小班級導師)也獲得照顧及專業協助,例如:獲得相關知識、專業能力訓練,以及情感等相關支持系統的供應。[4]
共同行動模式幫助不少長期承擔壓力的照護者獲得即時的支援。[5]陳醫師表示,共同行動模式的照護模式有六個特點—「全面性、專業性、支持性、連續性、長久性、共同參與性」。[1]
背景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DHD 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ADHD 病患的大腦一半區域活性明顯降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了十年追蹤 ADHD 兒童及正常兒童大腦影像學差異,發現 ADHD 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正常兒童慢三年。部分童年時期的 ADHD 會持續到青春期(60-80%),或到成年期(40%)。因此 ADHD 是一件長期的困境。台灣 ADHD 盛行率為 7.5-9.0%(國外 4-12%),根據台灣健保資料研究顯示台灣只有近 2%的孩子尋求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因此 ADHD 在台灣整體而言處在低度診斷與治療不足的現況。
不只是 ADHD,超過 70%的 ADHD 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6]:
- 50%對立性反抗性行為或行為規範障礙 。
- 40%焦慮。
- 20%憂鬱。
- 30%-50 物質濫用行為(包括吸毒、抽煙、酗酒、藥物濫用)。
- 50%具有學習障礙 而 ADHD 長期追蹤預後,未接受適當治療者在學業、工作、身體意外傷害、家庭關係、車禍、藥酒癮的負面影響機率均為一般人 2-3 倍。
ADHD 治療包括:家庭、學校與醫療專業。依年齡、症狀嚴重度為考慮治療選擇的參考。治療模式主要以藥物治療、家長與老師執行之行為治療及學校特殊方案為主,治療改善率達 80-90%,是療效反應非常良好的問題。
來源
- ^ 1.0 1.1 1.2 台灣英文新聞.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照護新模式:「共同行動模式」讓孩子看見未來. 台灣英文新聞. 2018-08-17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中文).
- ^ 2.0 2.1 Lee, Pei-chin; Niew, Wern-ing; Yang, Hao-jan; Chen, Vincent Chin-hung; Lin, Keh-chung. 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Elsevier BV). 2012, 33 (6): 2040–2049. ISSN 0891-4222. doi:10.1016/j.ridd.2012.05.011.
- ^ Vincent Chin-Hung Chen, Duujian Tsai. ADHD Family Support Group: A Hospital-based Model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2013-9, 2 (1): 21-29.
- ^ 吳亮儀. 醫療、家庭共同行動 過動症治療新模式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8-18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林周義. 照護者成治療者 合作模式助ADHD孩子找到亮點. 中時電子報. 2018-08-17 [2018-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中文).
- ^ Liao, Yin-To; Chen, Chi-Yen; Ng, Mei-Hing; Huang, Kuo-You; Shao, Wen-Chuan; Lin, Tsang-Yaw; Chen, Vincent Chin-Hung; Gossop, Michael. Depression and severity of substance dependence among heroin dependent patients with ADHD sympto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n addictions (Wiley). 2016-12-20, 26 (1): 26–33. ISSN 1055-0496. PMID 27997065. doi:10.1111/ajad.12487.
|year=
与|date=
不匹配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