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 (篆刻家)
黄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盦)、秋影庵主、莲宗弟子、散花滩人等,亦称黄九。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金石学家、篆刻家、书法家。历任兖州府、济宁府运河同知、护理运河道等官,精于金石碑版考证。他重新发现了山东武氏祠,并对其做了保护。
生平
[编辑]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黄树谷,其母梁瑛(1707-1795)是其父继妻,黄易排行老三。[1]八岁(1751年)时其父黄树谷去世,被迫辍学,其长兄黄庭则到楚北一带为幕,十五岁(1758)时随兄幕游历楚地。黄易二十一岁时,兄黄庭因受连累被贬,戍轮台,后客死于塞外。1764年,黄易自楚地回乡,次年春至固安开馆授徒,后又至武冈开私塾授徒。约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后,黄易跟随郑制锦为幕僚,随幕辗转各地。在期间结识了翁方纲、汪启淑等著名学者。[2]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平定金川再开川运军粮事例至四十一年正月三十日为满,黄易缘此得官山左主簿,以从九品捡发东河。1777年,时年三十四岁的黄易至北京领官,由此进入了北京的学术圈和官僚圈。其后又升至奉政大夫(正五品衔)护理运河道的运河同知。乾隆五十年(1785)任兰仪同知。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乾隆六十年(1795)任山东济宁运河道同知。在任运河通判的1786年,他主持发掘了嘉祥县紫云山的东汉武氏祠,并与翁方纲等人共同重修了祠堂,对其做了保护。[2]
乾隆六十年(1795),时年五十二岁的黄易因母梁瑛去世辞职回乡丁忧。次年返回山东后,利用丁忧期间,于嘉庆元年(1796)秋及嘉庆二年(1797)初走访洛阳、嵩山、泰山等地,进行访碑活动。[2]在此期间的过程写成了《嵩洛访碑日记》及《嵩洛访碑图》。
嘉庆二年(1797)丁忧服满,继续作为运河官员。嘉庆六年(1801)任济宁运河同知护理道员。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于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九岁。[2]
学术活动
[编辑]他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创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秋盦遗稿》、《嵩洛访碑日记》、《秋影庵主印谱》等。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3]。
篆刻作品舉例
[编辑]-
小松所得金石
-
定齋
-
一笑百慮忘
-
賣画買山
-
張燕昌印
-
茶熟香溫且自看
家庭
[编辑]參考
[编辑]- ^ 杨国栋. 黄易家世小考. [2024-10-01].
- ^ 2.0 2.1 2.2 2.3 杨国栋. 黄易年谱初编.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03: 2–8. ISBN 978-7-5474-1934-2.
- ^ 《清史稿》(卷486):黃易 ,字小松,錢塘人。父樹穀,以孝聞,工隸書,博通金石。易承先業,於吉金樂石,寢食依之,遂以名家。官山東運河同知,勤於職事。嘗得武班碑及武梁祠堂石室畫像於嘉祥,乃即其地起武氏祠堂,砌石祠內。又出家藏精拓雙鉤鋟木。凡四方好古之士得奇文古刻,皆就易是正,以是所蓄甲於一時。自乾、嘉以來,漢學盛行,群經古訓無可蒐輯,則旁及金石,嗜之成癖,亦一時風尚然也。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