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气旋伊尼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强烈热带气旋伊尼戈
五级强烈热带气旋(澳洲
五级热带气旋(美国
4月4日,处于创纪录的巅峰强度的气旋伊尼戈
形成2003年3月30日
消散2003年4月8日
最高风速10分钟持续 230公里/小时(145英里/小时)
1分钟持续 260公里/小时(160英里/小时)
阵风: 335公里/小时(205英里/小时)
最低气压900百帕毫巴);26.58英寸汞柱
(为澳大利亚地区创下历史新低的气压记录;与格温达持平)
死亡直接造成58人死亡
损失~ $600万(2003年美元
影响地区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 东帝汶
2002-2003年澳洲地区气旋季的一部分

强烈热带气旋伊尼戈英语:Severe Tropical Cyclone Imigo 是与气旋格温达持平并成为澳洲地区热带气旋季有记录以来气压最强烈的气旋,气旋马希纳可能除外。[1] 伊尼戈从2003年3月下旬穿越印度尼西亚东部的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伊尼戈于4月1日成为命名热带气旋,并在向西南方向移动时迅速增强,4月4日达到最低中心气压900毫巴。一股正在逼近的低压槽削弱了气旋并将其转向东南方,4月8日,伊尼戈以最小热带风暴的形式在西澳大利亚登陆后消散。

前身扰动为使印度尼西亚东部带来了滂沱大雨,造成大面积洪水和泥石流。受灾最严重的是弗洛勒斯岛,但据报导,西帝汶松巴岛也受到了破坏。洪水和泥石流损坏或摧毁了数以千计的房屋,迫使许多人离开家园。据报导,与伊尼戈有关的总共58人死亡,作为扰动。在澳大利亚,伊尼戈产生了局部性的强降雨,但几乎造成了较小的破坏。

气象历史

[编辑]
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的强度绘制的风暴路径图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3月2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近赤道低压槽内出现了一个扰动天气区。最初位于东风切变区域内,由于其南部存在高压使它向西移动,并3月27日在西新几内亚上空形成低压区。雷暴活动随著穿越到阿拉弗拉海的中层环流而增加,其整体组织继续增加。 3月29日,可以看到低层环流,但由于风切变和与印度尼西亚群岛岛屿的陆地相互作用阻止了热带发展。系统于3月30日发展为热带低气压。转向西南后,热带低气压于3月31日穿过弗洛勒斯岛;穿过后,风暴的对流大大的增加,这是由于上层分歧增加,在弗洛勒斯和帝汶产生了强降雨。 4月1日,随著系统进入萨武海,风切变减弱,风暴在松巴岛东北部发展为热带气旋。[2]

4月1日协调世界时12:00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了关于该系统的第一报,将其归类为热带气旋26S。 4月2日(也就是协调世界时时间)00:00,澳洲气象局珀斯预警中心将该系统归类为热带气旋伊尼戈。.[3] 在低风切变和强烈背对流的帮助下,风暴在向西南方向移动时迅速增强。逐渐有组织的风眼[2]4月3日早些时候,英国气象局将伊尼戈归类为强热带气旋,风速为80英里/小时(130公里/小时)。.[3]当天晚些时候,气旋迅速增强,风眼变得越来越清晰。 4月4日,伊尼戈达到澳大利亚气旋等级的五级状态,在协调世界时时间 0600 时,伊尼戈达到了240公里/小时(150英里/小时)的峰值风速和估计最低气压为900毫巴,同时位于西澳大利亚昂斯洛以北约950公里(590英里)处。[2]大约在同一时间,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将伊尼戈评估为一个强大的气旋,风速为1分钟,风速为260公里/小时(160英里/小时)。.[3]伊尼戈的最低气压为900毫巴,与1998-1999年澳洲地区气旋季气旋格温达持平,成为澳大利亚气旋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4]


在达到峰值强度时,伊尼戈维持了直径32公里(20英里)的眼墙。 4月4日晚,一个接近的高空增加了系统上空的风切变,导致了稳定减弱的趋势。[2] 4月5日,风眼中充满了云层,当天晚些时候气旋到达最西点,随后接近的低压槽将其转向东南。[3] 到4月7日,其风速降至强热带气旋状态以下,或低于120公里/小时(75英里/小时)。对流继续减弱,使中心暴露在对流中,因为它于4月8日早些时候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布拉地区登陆。上岸后,伊尼戈的风速约为75公里/小时(45英里/小时)。 伊尼戈上岸后12小时内环流消散。[2]

影响

[编辑]
最强烈的澳洲地区热带气旋
排名 名称 年份 最低气压
毫巴百帕
1 格温达 1999 900
伊尼戈 2003
3 乔治 2007 902
4 奥森 1989 904
5 马库斯 2018 905
6 西奥多 1994 910
万斯 1999
费伊 2004
格伦达 2006
来源:澳洲气象局[5]
伊尼戈于4月7日接近西澳大利亚

前兆热带扰动使印度尼西亚东部降雨量减少。[3]。在弗洛勒斯岛上,拉兰图卡在24小时内记录了223毫米(8.78英寸)。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弗洛勒斯,但也发生在西帝汶.[6]松巴岛[2] 在一些地方,洪水的深度达到了5米(16英尺)。西帝汶的奥索河超过了河岸,淹没了七个村庄。在西帝汶的古邦,该系统摧毁了数百座房屋和大片玉米、豆类和水稻作物。据报告,恩德附近遭到严重破坏,洪水和泥石流摧毁了20座房屋,并摧毁了连接东弗洛雷斯的道路。[6] 在恩德,共有294只动物因此而死亡。.[7] 该城市的机场被一米(3英尺)深的水淹没,阻碍了空中运输,并使这座城市暂时与世隔绝。在弗洛勒斯岛东部的东弗洛雷斯摄政区,该系统造成75座房屋被毁,77座严重受损,另有56座受到轻微损坏。[6]印度尼西亚的损失总额不到600万美元(2003年美元,2007年680万美元)。报告了102人受伤。2004年,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委员会的印度尼西亚代表报告了与印度尼西亚灾难有关的死亡人数为58人。[8]

此外,前兆扰动沿海岸线产生波涛汹涌的海面,导致12艘帆船沉没。[8] 据报导,在4月3日气旋伊尼戈经过他们所在位置后,两艘船在松巴岛西南部失踪,每艘船有5至8人。[2]

伊尼戈以较弱的弱热带气旋的形式在澳大利亚上岸,但有几个地方报告说风力接近大风。[2]风暴在其登陆地点附近降了小到中等降水,最大降雨量为226毫米(8.90英寸),其中128毫米(5.04英寸)的降雨在80分钟内下了下来。[9]该国没有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报告。[2]

善后

[编辑]

风暴经过印度尼西亚后不久,当地政府和红十字会官员向风暴受害者分发了援助,包括食物、药品、清洁水和床垫;此外,政府还提供了大约4亿美元(2003年印度尼西亚盾,2003年50,000美元)。受影响的公民居住在临时避难所,包括学校、警察局和地方政府建造的避难所。官员们部署了机器清除受山体滑坡影响的道路上的碎片。[6]

由于对该些地区造成的破坏,伊尼戈 这个名字在使用后就被除名。以后将不再使用。当局以 伊吉 作为替补,于2012年首次使用。[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Kerr, Jack. Tropical Cyclone Mahina: Bid to have deadly March 1899 weather event upgraded in record book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6 December 2014 [6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 April 201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Bureau of Meteorology Special Services Unit. Tropical Cyclone Inigo (30 March – 8 April).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2003 [5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August 2006). 
  3. ^ 3.0 3.1 3.2 3.3 3.4 Gary Padgett. April 2003 Worldwide Tropical Weather Summary. 2003 [5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4. ^ Bureau of Meteorology. Australian Region Best Track 1907–2006 (Zip). 2006 [4 November 2007]. [永久失效链接]
  5. ^ Tropical Cyclone Information for the Australian Region.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6. ^ 6.0 6.1 6.2 6.3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Indonesia – Landslides OCHA Situation Report No. 1. ReliefWeb. 3 April 2003 [6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8). 
  7. ^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Indonesia: OCHA Consolidated Situation Report No. 123. ReliefWeb. 4 November 2003 [8 January 2008]. 
  8. ^ 8.0 8.1 RA V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for the South Pacific and South-East Indian Ocean. Final Report for the Tenth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Session (PDF).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7. 2004 [6 January 2008]. [永久失效链接]
  9. ^ Bureau of Meteorology. Significant Weather – April 2003. Government of Australia. 2003 [6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10.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Tropical Cyclone Programme.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South Pacific and Southeast Indian Ocean (PDF). 2006 [8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