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30自走榴彈炮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30自走榴彈炮
A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of the T30
T30自走榴彈炮的素描
類型自走炮
原產地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2年至50年代
使用方美國
法國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生產歷史
研發者美國軍械部
研發日期1941年
生產商懷特發動機公司英語White Motor Company
生產日期1942年2月至4月
1942年11月
製造數量500台
基本規格
重量9.3公噸(10.3短噸)
長度6.28米(20呎7吋)
寬度2.22米(7呎3吋)
高度2.51米(8呎3吋)

裝甲最厚為0.375吋(9.5毫米)
主武器M1榴彈炮
發動機懷特160AX(White 160AX)6缸386立方吋(6,330立方厘米)汽油引擎壓縮比為6:3:1
147匹馬力(110千瓦特)
功率/重量15.8匹馬力/公噸
懸掛前輪使用板片彈簧英語leaf;履帶使用垂直渦形彈簧英語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
燃料容量60美制加侖(230公升)
速度40哩每小時(64公里每小時)

T30自走榴彈炮(英語:T30 Howitzer Motor Carriage)是一款美國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自走炮,係因1941年美國裝甲部隊英語Armor Branch (United States)對突擊炮的需求而產生。由於T30只是一個在全履帶式設計出現前的過渡產品,因此在全履帶式設計出現後即停產。

T30自走榴彈炮由懷特發動機公司英語White Motor Company生產,而T30實際上也就只是一台稍加修改後,安裝了一門75毫米M1榴彈炮M3半履帶車。T30在1942年11月北非戰場中首次投入作戰,入侵意大利大君主行動中亦能看見T30的身影,且似乎也曾投入使用於太平洋戰場。部分T30被租借給法國軍隊,且被用於1950年代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規格

[編輯]

由於是以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為基礎,T30的外觀與M3十分相似。T30的車身長20呎7吋(6.27米),寬7呎3.5吋(2.223米)[1],高8呎3吋(2.51米),重10短噸(9.1公噸)[2]。T30有兩套不同的懸吊系統,履帶採用垂直渦形彈簧英語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前輪則使用板片彈簧英語Leaf spring。T30可酬載最多60美制加侖(230公升)油料,在加滿油的情況下,能以40哩每小時(6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150哩(240公里)[3]。T30採用147匹馬力(110千瓦特)的懷特160AX(White 160AX)386立方吋(6,330立方厘米)6汽缸汽油引擎[2]壓縮比為6.3:1,而推重比為15.8匹馬力每公噸[3]

火炮規格

[編輯]

T30的主要武器是一門短管3吋(76毫米)榴彈炮。這門75毫米M1榴彈炮的最大俯角為9度、最大仰角50度,左右射界各22.5度。T30自身可裝載60發75毫米備彈,雖然T30並非用來進行反裝甲任務,其仍配有可穿透3吋(76毫米)裝甲的高爆反坦克彈。T30的炮擋厚0.375吋(9.5毫米),可阻擋250呎(76米)外襲來的7.62毫米(.30口徑)子彈[4]

研發

[編輯]

T30自走榴彈炮是為了滿足美國裝甲部隊裏,坦克及裝甲偵查單位對突擊炮的需求而產生的過渡設計。[5][6]陸軍軍械處以M3半履帶車為設計基礎,以便其可以盡速入役。裝備M1A1 75毫米榴彈炮的原型車在1941年8月獲得批准,該火炮安裝在M3後方的一個簡易箱形結構中[7][8]

兩輛原型車在1942年1月獲得生產授權後[9][註 1],懷特發動機公司便在次月交付了第一批T30[11]。由於T30被視為過渡方案,因此從未獲得正式的型號[7]。1942年9月,將同種火炮安裝在M5斯圖亞特坦克底盤上的M8自走炮取代了部分T30,T30此後也變為「受限規格[12]。總共有500輛T30被懷特發動機公司生產出來[13][8]

T30的生產表[14]
月份
數量(台)
1942年2月
50台
3月 94台
4月 168台
5月
0台
6月 0台
7月 0台
8月
0台
9月 0台
10月
0台
11月 188台
總數 500

服役紀錄

[編輯]

T30在1942年11月正式服役,並在北非戰場中首次投入戰鬥。第1裝甲師下的各個裝甲團配備有12輛T30,團中的偵查排會分配到其中3輛,剩下的9輛則會平均分配到3個營部連下的突擊炮排中。此外,第6和第41裝甲步兵團也都配裝了9輛T30,並同樣平均分配到了各裝甲步兵營營部連中的突擊炮排[7]

北非戰場的大多數步兵師,都會有一個配備6輛T30和2輛T19自走炮英語T19 Howitzer Motor Carriage的「大炮連」(Cannon company[15]。在北非的一次戰鬥中,T30曾被用來攻擊德國坦克。幾輛T30進行了數次齊射,但其低初速的榴彈炮實在是難以對其造成傷害,隨後T30收到命令,藉着煙霧撤退以避免損失。在碰到幾次類似的狀況後,美軍便停止使用自走榴彈炮或迫擊炮直擊敵方坦克的作戰方式[16]

1943年的西西里島戰役和1944年的意大利戰役中,也能看見T30的身影[17],而太平洋戰爭中可能也有T30被投入作戰[18]。隨着步兵營的編制改動,步兵營中的T30在1943年3月被拖曳式榴彈炮所取代。幾乎同時與T30入役的M8自走榴彈炮,最終也取代了T30。共計312輛T30交付給了軍隊,其餘的188輛則在交付前便轉換回了M3半履帶車。美國後來將部分T30租借給了法軍,並被法軍用於第一印度支那戰爭中,此後T30在1950年代退役[7][19]

參考文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最初的原型車並沒有配備炮擋英語gun shield,是後來在軍械部授權前才加裝的[10]

引文

[編輯]
  1. ^ Ness 2002,第207頁.
  2. ^ 2.0 2.1 Bishop 1998,第81頁.
  3. ^ 3.0 3.1 Berndt 1993,第152頁.
  4. ^ Yeide 2008,第40頁.
  5. ^ Hoffman & Staary 2013,第149頁.
  6. ^ Torriami & Dennis 2014,第45頁.
  7. ^ 7.0 7.1 7.2 7.3 Zaloga 1994,第36-37頁.
  8. ^ 8.0 8.1 Hunnicutt 2001,第118-121頁.
  9. ^ Chamberlain & Ellis 1969,第189頁.
  10. ^ Mesko 1996.
  11. ^ Doyle 2011,第393頁.
  12. ^ Green & Green 2000,第44-46頁.
  13. ^ Ness 2002,第193頁.
  14. ^ War Production Board and Civilian Producti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Munitions Produ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Months, July 1, 1940 - August 31, 1945: 232. 1947-05-01. 
  15. ^ Zaloga 2011.
  16. ^ Zaloga 1999,第21-22頁.
  17. ^ Zaloga 2013,第21頁.
  18. ^ Hunnicutt 1992,第321頁.
  19. ^ Green 2014,第298頁.

參考書目

[編輯]

相關書籍

[編輯]

外部聯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