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8月9日) |
秦腔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陕西省,甘肃省秦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分类 | 传统戏剧 |
序号 | 160 |
编号项目 | IV-16 |
登录 | 2006年 |
秦腔发源于1807年的清代陕西,[1]是汉语中原官话关中话的戏曲曲种。秦腔特色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和乱弹,而梆子腔属所谓四大声腔。陕西历史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戏曲先后被冠称“秦腔”,历史更悠久的那一种在后来易名“汉调二簧”,汉调二簧与本条目的秦腔毫无关系。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全国的戏曲社广受批斗,秦腔大受打击,如今残存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历史
[编辑]年代考证
[编辑]目前对秦腔的断代的共识,源自程砚秋在1950年代实地访谈秦腔艺人而得出的结论。程砚秋写道:“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后的秦腔,虽然都是叫秦腔,但是并非一种秦腔,也就是说,有两种戏剧,前后都曾盛行于西北,于是都被称作秦腔。”[1]枣文寿基于程砚秋的证据,进一步指出“后秦腔即现今流行西北地区的梆子秦腔;而前秦腔则被当地称作汉调二黄、土二黄”。[1]另外,有些学者昩于把几种不同的陕西戏曲都当作是一种秦腔,而得出秦腔源自秦朝的谬论,此说的代表人是1949年王绍猷《秦腔记闻》:“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1]
发展史
[编辑]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直接影响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立,易俗社亦成立于西安,专演秦腔,锐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方法,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全国的戏曲社广受批斗,秦腔大受打击,如今残存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老年人口。
标准语
[编辑]秦腔标准语在清代确立为关中话,以西安府北郊泾阳县、三原县、高陵县为准,称“泾三高”。[2][3][4][5][6]2015年出版的《三原方言》是秦腔的正音工具书,由语言学家孙立新、三原县教育局局长李德林(1946年三原出生)合著。[2]由于秦腔的年轻观众日益减少,2004年以来有提倡改以普通话的声母韵母,但以关中话的声调发音,也就是所谓的陕西腔普通话;[7][8]但年轻观众没有增加,老观众又不喜。[5][3]
特点
[编辑]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八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著名演员
[编辑]- 秦腔当代四大名旦(商业评选)
- 秦腔当代四小名旦 (商业评选)
- 魏长生
- 王湘云
- 陈媄碧
- 申祥麟
- 戴春荣
- 栾小惠
- 桃琐儿
- 岳色子
- 润润子
- 玉喜儿
- 陈雨农
- 赵杰民
- 李云亭
- 刘立杰
- 王文鹏
- 马平民
- 苏哲民
- 苏育民
- 刘箴俗
- 王天民
- 李正敏
- 田德年
- 何家颜
- 党甘亭
- 刘毓中
- 李逸笙
- 王玉琴
经典剧目
[编辑]被记录过的秦腔剧目超过10000本,居中国300多剧种之首,但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约3000至4000部,完整剧目不过2000多部,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以及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现代戏。
经典电影剧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郭红军. 建国以来秦腔源流研究述评 (PDF).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007, (1): 33-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3-20).
- ^ 2.0 2.1 郭宝彦. 山不争高入云来--《三原方言》序. 李德林; 孙立新 (编). 三原方言.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5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 ^ 3.0 3.1 李增厚. 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 中国戏剧. 2010, (10): 71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李志鹏. 西秦地方戏曲是关陇方言的缩影 (PDF).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 34 (5): 62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7).
- ^ 5.0 5.1 李想. 你用普通话唱秦腔,还嫌观众不买账?. 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秦之声》栏目官方号.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 孙洪伟. 陕西建立方言数据库 海选方言发音人. 华商报 (西安). 2015-06-22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通过腾讯新闻.
- ^ 杨居礼. 秦腔语言必须与时俱进---论改革与规范秦腔语言 (2004年). 杨居礼 (编). 居礼戏文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15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王保易; 卢安民. 谈秦腔语音的改革. 当代戏剧. 1981, (10). 收录于: 王保易; 卢安民. 谈秦腔语音的改革. 王保易; 王芷华 (编). 梨园行歌. 三秦出版社. 2010.
参见
[编辑]- 《秦腔_(小说)》,2005年贾平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