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七十四至一百七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七十二至一百七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七十四至一百七十五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七十六至一百七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5

大清一統志

 萊州府在山東省治東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登州府招

  遠縣界六十里西至青州府夀光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海三百五十里北至渤海八十里東南至

  海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登州府招遠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海

  倉口七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里

︹分野︺天文虚危分野元枵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青州之域春秋爲齊萊介州四國地

  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高帝始分置東萊郡寰宇記以

  萊在齊之東陲故名東萊後漢爲東萊郡地時郡徙治黃縣爲今登州府

  爲東萊國宋曰東萊郡後魏皇興四年置光州

   記取界内光水為名隋開皇初郡廢五年改光州為萊州大

   業初復曰東萊郡唐武德四年復曰萊州天寶初

   復曰東萊郡乾元初復曰萊州屬河南道五代因

   之宋屬京東東路金曰萊州置定海軍節度屬山

  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屬淄萊路至元

   二年屬般陽路明洪武九年升為萊州府屬山東

   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山東省領州二縣五

   掖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登州府萊陽縣界六十五里西至昌邑

   縣界八十里南至平度州界四十里北至渤海六十里東南至平度州界五十五里西南至平度州

   界六十里東北至登州府黄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海口四十里春秋萊國地戰國齊夜邑漢置掖縣

   為東萊郡治後漢為掖侯國屬東萊郡晉為國治宋屬東萊郡後魏皇興四年兼為光州治隋仍為

   東萊郡治唐為萊州治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為萊州府治 本朝因之平度州在府城南

   少西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登州府萊陽縣界七十七里西至昌

   邑縣界七十八里南至膠州界七十七里北至掖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即墨縣界七十五里西南

   至高密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登州府招遠縣界二百里西北至昌邑縣界八十里漢置膠東國治

   即墨領郁秩縣後漢為侯國屬北海郡晉宋因之後魏為長廣郡治北齊廢郡為長廣縣隋仁夀元

   年改曰膠水縣屬東萊郡唐屬萊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二十二年置平度州省膠水縣入

   之仍屬萊州府 本朝因之濰縣在府城南少西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昌邑縣界六十里西至青州府昌樂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昌樂縣界四十里北至海

  八十里東南至青州府安邱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青州府昌樂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昌邑縣治八十

  里西北至青州府夀光縣界四十里漢置平夀縣屬北海郡後漢及晉宋因之後魏為北海郡治北

  齊改曰高陽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置下密縣十六丘於縣置濰州大業初州廢改縣曰北海屬北海

  郡唐武德二年復置濰州八年州廢以縣屬青州五代因之宋建隆三年於縣置北海軍乾德三年

  復升為濰州屬京東東路金屬山東東路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北海縣省入九年廢州為

  濰縣十九年改屬平度州隸萊州府 本朝屬萊州府昌邑縣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東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平度州界五十里西至濰縣界三十里南至高密縣界一百

  里北至海九十里東南至高密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青州府安邱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掖縣界七十

  里西北至濰縣界五十里漢置都昌縣屬北海郡後漢因之晉屬齊郡宋省唐武德二年置訾亭縣

  屬濰州六年省宋建隆三年始於故縣界改置昌邑縣屬濰州金元因之明初屬青州府洪武九年

   改屬萊州府二十一年屬平度州仍隸萊州府 本朝屬萊州府膠州在府城南二百二十

   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即墨縣界三十里西至高密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海

   一百二十里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海二十五里西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三百二十里東

   北至即墨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高密縣界三十里春秋介國戰國屬齊漢置黔陬縣屬琅邪郡後漢

   為黔陬侯國屬東萊郡晉初屬城陽郡元康十年改屬高密郡宋初為高密郡治孝武廢郡改屬北

   海郡魏仍屬高密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改置膠西縣大業初省黔陬縣入焉屬高密郡唐武德

   六年省膠西入高密宋元祐三年復置膠西縣兼臨海軍使屬密州金因之元太祖始於縣置膠州

   屬益都路明洪武初省膠西縣入州屬青州府九年改屬萊州府 本朝因之高密縣

   城南少西一百五十五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膠州界三十里西至青州府安邱縣

   界五十里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六十里北至平度州界四十里東南至膠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

   青州府諸城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昌邑縣界二十五里漢初置高密縣屬

   齊國文帝十六年分置膠西國元封三年國除為膠西郡本始元年改置高密國治高密兼領夷安

   縣後漢建武十三年省高密國二縣皆屬北海國晉初屬城陽郡元康十年復置高密國二縣屬之

   宋孝武仍併屬北海後魏延昌中復置高密郡治高密領夷安北齊徙郡治東武省夷安縣入之隋

   屬高密郡唐屬密州武德六年移縣治夷安城五代及宋金因之元改屬膠州明初屬青州府洪武

   九年改屬膠州仍隸萊州府 本朝屬萊州府即墨縣在府城南少東二百五十里東西距

   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海一百二十里西至膠州界六十里南至海九十里北至登

   州府萊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海六十里西南至膠州界七十里東北至登州府萊陽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平度州界七十里戰國齊即墨邑地漢置不其縣屬琅邪郡後漢為不期侯國屬東萊郡晉

   仍曰不其咸寕二年置長廣郡於此劉宋因之泰始四年又分置東青州於此後魏徙長廣郡治膠

  東以不其為屬縣北齊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始改置即墨縣屬東萊郡唐屬萊州五代及宋金因之

  太祖二十二年改屬膠州至元二年省入掖膠水二縣尋復置明初屬青州府洪武二年改屬膠

  州仍隸萊州府本朝屬萊州府

 ︹形勢︺土疎水闊山高海深寰宇羅山亘其東濰水阻

  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内屏青齊外控遼

  碣

 ︹風俗︺人性剛强志氣緩慢此水土之風也寰宇男有

  魚鹽之利女有織紡之素澹泊自足不尚文飾

 ︹城池︺萊州府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廣四丈明洪武四年築 本朝康熙年間屢修乾隆

  二十一年六十年重修 掖縣附郭平度州城周五里有奇門三池廣一丈八尺明洪武

  二十二年修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増修濰縣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明崇禎十二

  年增築 本朝乾隆十三年昌邑縣城周五里門三池廣二丈明萬厯五年増築崇禎

  十三年甃甎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修嘉慶二十五年重修膠州城周四里門三池廣二

  丈五尺明初築洪武八年甃甎萬厯年間增修本朝順治十六年康熙七年五十一年乾隆三

  十二年重修高密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元舊址明嘉靖二年修 本朝順

  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三年重修即墨縣城周四里門三池廣二正德二年修萬厯

  二十八年甃(⿰尃瓦)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修四十三年六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五十八年重修

 ︹學校︺萊州府學在府治東南宋明道間建明成化初修 本朝順治十五年康熙五年

  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掖縣學在縣治西南舊在城南明成化初圮於河遷今所 本朝

  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七年四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平度州

  學在州治東北元元統間建明洪武十六年本朝順治年間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舊額十

  二名嘉慶十四年增三名濰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延祐元年洪武三年修 本朝康熙

  九年修乾隆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昌邑縣學在縣治東金大定間建明洪武三年

  修 本朝順治三年修十七年乾隆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舊額十二名嘉慶二十三年増三

  膠州學在州治東南金承安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八年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

  乾隆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又歸併靈山衞學五名共二十五名高密縣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三年建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卽墨

  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間建明洪武九年重建本朝康熙九年修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

  五名又歸併鼇山衞學八名共二十三名北海書院在府治東舊為推官署 本朝康熙

  五十六年按察使黃炳改建海山書院在府治南 本朝康熙三十年海防道丁蕙建

  膠東書院在平度州東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膠西書院在膠州城内

  本朝乾隆五十二年建靈山書院在膠州南靈山衞城内本朝乾隆五十二年

  按舊志載東萊書院在府治西南明正德間遷府學之東祀宋儒吕祖謙又東萊小學在府治南明

  萬厯三十年知府魏文明建蔡文忠書院在平度州東明正統間為宋蔡齊建太泉之南有太泉書

  院明正德六年知府官賢建兩髻山中有兩山書院明嘉靖二年建麓臺書院在濰縣西南二十里

  相傳漢公孫宏讀書於此明尚書劉應節建四知書院在昌邑縣南門外本漢楊震祠明隆慶間改

  建東崖書院在卽墨縣治東明成化間侍郎藍章建鄭公書院在卽墨縣東南二十里不其山下舊

  有鄭康成祠明正德間改建今並廢

 ︹戸口︺原額人丁二十三萬一百八十二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三十七萬四千十七名口計民戸

  共十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七户

 ︹田賦︺田地二萬六千六百四十七頃四十三畝一釐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十萬零五千七百七

  十一兩七錢四分四釐米二千六百六石二斗四升七合七勺穀七百三十一石二斗九升九合八

  

 ︹山川︺雄山在掖縣東七里大基山在掖縣東二十里于欽齊乘上有道士谷流泉花竹

  地占高敞郡之甲勝高望山在掖縣東南十五里府志峯巒秀特可以望遠稍東為筆架山

  又南五里為南山舊志平度州西北四十五里亦有高望山下有寒巖石俗呼為海眼石寒同

  山在掖縣東南十五里府志俗名神山有洞七俱極幽勝元和志掖水源出此陽邱山

  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漢書地理志曲城有陽邱山沽水所出黄山在掖縣南四十

  里府志産白石如玉斧山在掖縣西北五里俗名福山魏書崔挺傳除光州刺史掖城西北有

  斧山挺於頂上欲營觀宇故老言龍道不可久立挺遂營之數年果無風雨之異既代即為風雹所

  毁相近有祿山對峙六曲山在平度州東五十里州志上有膠東康王陵一名靈臺山

  泉山在平度州東南三十五里魏書地形志長廣有金泉山寰宇記在州東南四十里

  户山在平度州西南七十里漢郊祀志宣帝神爵元年以方士言祠三户山於下密魏書地形

  志即墨縣有三戸山今訛為三固山文山在平度州西十八里州志其西有武山對峙世傳秦

  始皇東巡集文武於此因名下有秦王河大豁山在平度州西北二十五里晏謨齊記盧鄉

  城東南有豁口又有小豁山相連故曰大豁山州志二山相對中通驛路蘇村河出焉之萊

  山在平度州西北五十里曹學佺名勝志漢人祀月之處山有秦篆懸崖間人莫能辨公沙

  山在平度州北十八里州志相傳漢公沙穆故居在此天柱山在平度州北五十里府志

  絶頂巉巖聳立如柱魏光州刺史鄭道昭銘曰孤峯秀峙高冠霄星實曰天柱鎮帶萊城懸崖萬仭

  峻極霞亭據日開月麗景流精 按北齊書鄭述祖傳𫐠祖父道昭為兗州於城南小山起齋亭刻

   石為記述祖時年九𡻕及為刺史往尋舊迹得一破石有銘云中岳先生鄭道昭之白雲堂述祖對

   之嗚咽及考魏書北史鄭道昭傳皆言厯光青一州刺史未嘗莅兗也北史又云述祖父於鄭城南

   小山起齋亭兗無鄭城鄭城在高密縣鄭康成故里去天柱山不遠山有二碑一曰魏故中書令鄭

   文公之碑故吏主簿程天賜等撰永平四年刋一曰天柱山銘使持節都督光州諸軍事車𮪍大將

   軍儀同三司光州刺史滎陽鄭述祖撰大統元年刋此尤足證兗州之誤也大澤山

   度州北七十里有瑞雪峯府志峯頂半巖曡石為城謂之皇城頂赤眉故砦也下有白虎溪乳泉河

   出焉西南流入膠水明堂山在平度州北隋書地理志膠水有明堂山齊記盧鄉城東三十

   里有名堂山與巨青山相連出烏頭天雄又名藥石山寰宇記在膠水縣東北四十八里州志在天

   柱東有藥石水出焉兩髻山在平度州東北十三里府志山椒排列如綰雙髻現河出焉

   固山在平度州東北十五里其北有桃花洞相近為石屋山魚脊山在平度州東北

   二十五里跨即墨縣界嵖岈山在平度州東北三十里與天柱大澤山相接雲山

   在平度州東北五十里有雲河出焉墨山在平度州東北六十里寰宇記石色如墨有墨水出

   青山在平度州東北六十里上有瀑布泉州志其陽爲漢膠東王太子讀書處半巖有殘

   碑相近者爲紅山落葉山溉源山在濰縣東南四十里即古覆甑山也漢書地理志桑犢縣

   覆甑山溉水所出水經注亦謂之塔山寰宇記唐天寶六載勅改爲溉源山岞山在濰縣南

   八十里濰水經流其下縣志界於峽陸二山之間金人置砦於此宋建炎三年張劭使金至濰州金

   人執送密州囚於岞山砦即此峽山在濰縣南九十里縣志接安邱縣界狀如伏虎俯臨濰水

   上有雲眼雲出即雨有仙洞數處爲一邑之勝程符山在濰縣西南二十里名勝志相傳公

   孫宏貧時牧豕處孤在濰縣西四十里接昌樂縣界東山在昌邑縣東二里縣志俗

   名東景埠長亘數里司馬光通鑑後漢建安初袁譚敗北海相孔融於都昌融敗走東山青山

   在昌邑縣東南二十里縣志俗呼為青石埠上有東鎮廟霍侯山在昌邑縣南寰宇記在縣

   南四十里名勝志漢書霍光為博陸侯封於北海顔師古注博陸古鄉聚之名其山本名陸山唐天

   寶六載勅改為霍侯山石臼山在陸山之左縣志山巔石臼九世傳麻姑搗藥於此西坡

   有仙姑池徐山在膠州東南九十里齊乘膠州南有東徐山秦時徐市於此入海采藥不返

   靈山在膠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海中府志先日而曙先雨而雲又即墨縣北四十里亦有靈山

   蜈蚣山在膠州南三十里府志産礪石大珠山在膠州南一百二十里杜佑通典高

   密諸城縣有古長城起自齊西防門東逾泰山穆陵至朱山海濱而絶州志又名玉泉山山椒有石

   門下有泉迸若噴珠名曰玉泉折而東為獅子峯與石門相對齊乘大朱山旁有小朱山錯水而出

   州志在西南九十里山東南峭石壁立下有泉極甘美稱山中第一泉艾山在膠州西南三

   十五里水經注柜艾水出柜縣西南柜艾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州志艾山東西各五里許兩山

  對立俗名東西石耳白蜺山在膠州西南一百里齊乘風水所出東入海小竹山

  在膠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海濱縣志山之東有龍泉禱雨輒應膠山在膠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桑飲水經膠水出黔陬縣膠山魏書地形志出梁鄉縣五弩山寰宇記出諸城縣東蜷山齊乘出膠

  西縣西南鐵鐝山北流經鹵山古名五弩山蓋皆膠山之異名也府志上有滴水巖松山

  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州志因産松故名山麓有𡻕寒亭王子山在高密縣南五十里柜城

  河源出此礪阜山在高密縣西北寰宇記鄭康成𦵏礪阜齊乘縣西北五十里劉宗山産礪

  石古礪阜也水經注謂之碑産山 按水經注康成墓在濰水西雁阜今屬安邱縣界碑産山乃在

  濰水之東非一山也天井山寰宇記在即墨縣東十三里頂上有井極甘號天井四舎

  山在即墨縣東四十里府志四峯峻起如舎宇惟一徑可登陟一名四社山陰山在即墨縣

  東南寰宇記上有石池深三寸水旱不增減池東石上有馬蹄迹又有五石人廣數圍高一丈相傳

   始皇至琅邪立馬於此遣石人驅勞山不動遂立於此其石人今海濱山上往往有之舊志有華樓

   山與勞山相連山巔有石似樓故名齊乘疑即陰山中祠山在即墨縣東南唐書地理志即

   墨有祠山寰宇記即不其九祠之一府志在女姑山東不其山在即墨縣東南二十里漢

   書武帝紀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顔師古注山名因以為縣水經注逢萌浮海至遼東復還在不

   其山李朏三齊記曰鄭康成嘗教授此山山下生草大如薤葉長尺餘堅韌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

   帶草山下舊有鄭康成祠明正德七年知縣改建鄭公書院今廢三標山在即墨縣東南

   二十五里又東南五里為鐵旗山石城山在即墨縣東南三十里名勝志狀知城垣淮涉

   水出焉其南為石門山山狀如門天欲雨則雲自門出勞山在即墨縣東南六十里濱海府

   志山有二一曰大勞山一差小曰小勞山二山相連高二十五里周八十里元和志晏謨齊記曰太

   山自言高不如東海勞府志有清風嶺碧落巖王喬觀玉女盆明露洞諸勝白沙河源出此 按勞

   山之名齊乘以為登之者勞又云一作牢若魏書地形志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金史地理志

   並作牢南史明僧紹隱於長廣郡之嶗山本草天麻生泰山嶗山則又作嶗魏書高祖紀釋老志並

   仍作勞山詩山川悠遠維其勞矣鄭箋云勞勞廣闊則此山或取其廣闊而名之浮峯山

   在即墨縣南九十里海濱縣志其山高峻有雲氣上浮天室山在即墨縣西南三十里漢

   郊祀志神爵元年祠天室山於即墨地理志即墨有天室山祠女姑山在即墨縣西南四十

   里漢書地理志不其有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造寰宇記山北舊有基相傳此為明堂

   單山在即墨縣西南五十里縣志一山獨立故名馬山在即墨縣西二十里魏書地形

   志長廣有馬山祠隋書地理志即墨縣有馬山鏡容山在即墨縣東北一里府志相傳遇水

   漲則山益高錢穀山在即墨縣東北五十里府志山形陡險昔人嘗運錢穀於山以避兵

   故名北十里有米粟山三山島在掖縣北史記封禪書八神四曰陰主祠三山漢書地理

   志曲城有參注索隱曰參即三山也郊祀志宣帝祀參山八神於曲城寰宇記在掖縣北五十里

   蜉蝣島在掖縣西北一百里元和志遥望在海中若蜉蝣然故名齊乘俗名芙蓉島

   島在膠州東南六十里薛家島在膠州東南九十里州志明永樂中島人薛祿累建功績

   晉爵陽武侯世襲族人聚居於此唐島在膠州南一百里州志相傳唐太宗征高麗駐蹕於

   此故名宋紹興三十年金主亮分遣一軍由海道襲海州舟泊唐島宋將李寶擊敗之竹槎

   島在即墨縣東一百里其相近有巉島營島俱在縣東海中福島在即墨縣南五十里其相

   望又有香島塔沙島積穀島車牛島俱在縣南海中顔武島在即墨縣北一百里田横

   島在即墨縣東北漢書田横傳漢初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居島中北史楊愔傳愔避居田横

   島寰宇記在即墨縣東北一百甲四面環海去岸二十五里可居千餘家府志島方三十餘里平廣

   可耕 按史記正義田横所居島山在東海縣去岸八十里即今海州東小鬲山未詳孰是

  坡在平度州北七里又名紫荆山密埠在昌邑縣東三十里水經注下密故城東有密埠

  長流埠在昌邑縣南十五里延袤數百里西南接青州諸山塔兒埠在昌邑縣南九

  十里其形如塔新郭埠在昌邑縣西二里縣志亦名西巖中有洞曰天根月窟子騫

  埠在昌邑縣西北十里寰宇記上有閔子廟又伯牛埠在縣西北十二里掖水亦名掖河

  在掖縣南隋書地理志掖縣有掖水元和志掖水出寒同山縣志西北流逕縣南二里折而西北注

  於海又有南陽河亦出寒同山西流入掖河白狼水亦名白狼河在濰縣東門外自青州

  府昌樂縣流入又東北入海水經注白狼水亦曰朕懷湖上承營陵下流又東北逕平夀城東西入

  别畫湖唐志長安中北海令竇䎦於故營邱城東北穿渠引白狼水曲折三十里溉田齊乘水逕濰

  州東門外又東北經寒亭合溉水入湖由湖入海然所謂别畫湖今不可考溉水自濰縣東

  南溉源山北流至昌邑縣境入海水經注水出覆甑山亦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北流經斟亭西北

   合白狼水又北逕寒亭西齊乘溉水即今東虞河也舊志謂之東丹河柜艾水在膠州南

   亦名洋河漢書地理志柜縣有柜艾水水經注水出柜艾山東北流逕柜縣故城西又謂是水為洋

   水矣又東北經黔陬城又東入海膠水源出膠州之膠山流至州西南七十里北流至高密

   縣東又北流至平度州西昌邑縣東又北流至掖縣西七十五里又北至海倉口入海漢書地理志

   邞縣膠水出東至平度入海水經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逕其縣西又北過夷安縣東又北過當利

   縣西北入於海注膠水出五弩山北流經祝兹縣故城東又經扶縣故城西又北經黔陬縣故城西

   又東北㑹張奴水又東北經下密縣故城東又東北經膠東縣故城西又北經平度州縣有土山膠

   水北厯土山入於海齊乘水出膠州西南一百一十里鐵撅山北經高密平度昌邑界入海梁武帝

   天監五年輔國將軍劉思曜敗魏青州刺史元繫於膠水即此張奴水在高密縣東水經注

   水出夷安縣東南阜下西北流厯膠陽縣注於膠水齊乘張奴水一名墨水水側有張奴店府志有

   張魯河在縣東二十五里流逕都濼即張奴之訛也密水在高密縣西南自青州府諸城縣流

   入濰水經注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世所謂百尺水蓋密水也水有二源同瀉一壑古人

   以堨溉田齊乘濰水東北至巴山密水入焉濰水自青州府諸城縣流入高密縣西南又北

   至青州府安邱縣界又東北流入濰縣又東北逕昌邑縣界入海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

   晉侵齊及濰史記漢四年韓信追齊王田廣於高密楚將龍且與廣合兵拒信夾濰水而軍即此水

   經注濰水北逕高密界密水注之亂流逕縣西碑産山西又東北水有故堰斷濰水激通長渠東北

   逕高密故城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散流下注夷安澤濰水自堰又北逕高密故城西即韓

   信斬楚將龍且處水西有雁阜又北至昌安又濰水自合汶水又北逕平城亭西又東北逕密鄉亭

   西又東北逕下密故城西又東北逕逢萌墓又北逕都昌縣故城東又東北入於海淮渉水

   在即墨縣南一里源出石城山西南流入海即陰高海口也唐書地理志縣東南有堰貞觀十年

   仇源築以防淮涉水墨水在即墨北半里流經縣西合淮涉水元和志即墨城臨墨水故曰即

   墨 按舊志水出馬欄嶺疑即縣之馬山冊說有近西河在縣西半里遠西河在縣西一里俱南合

   淮涉水疑即墨水也府境濱海之州縣五自登州府招遠縣西至掖縣北五十二里昌邑縣北

   九十里濰縣北一百里西接青州府夀光縣界自青州府諸城縣東至膠州南百里即墨縣南百里

   東北接登州府萊陽縣界掖及膠州即墨皆元人海運所經也冊說掖有石灰灣三山島小石灣海

   廟虎頭崖海倉諸海口膠州有古鎮麻灣守風灣唐家灣諸海口即墨有㑹及陰島女姑天井灣董

   家灣登窯松林鋪鵝兒陳家夰周疃大任諸海口皆居民捕魚煎鹽之所自西南而東北四環皆海

   杲村河在掖縣西三十里又上官河在縣北二十里皆北流入海萬𡻕河在掖縣東

   北三十五里俗名大王河白沙河有二一在掖縣南四十里源出大勞山西北流入海一在

   即墨縣南四十里源出大勞山縣志水勢洶湧産仙胎魚西㳘入海即女姑海口也沽河

   源一自登州府黄縣蹲犬山南流逕萊陽縣八平度州界名大沽河一目掖縣馬鞍山南流至平度

   州東七十七里名小沽河至州東南朱毛城東合流逕即墨膠州至麻灣口入海左傳昭公二十年

   姑尤以西注沽水尤水皆在陽城郡東南入海齊乘姑即大姑河尤即小姑河姑水起北海至南海

   行三百餘里絶齊東界故曰姑尤以西現河源在平度州兩髻山西南流合蕭場河入膠萊

   蘇村河在平度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大豁山西流入膠水藥石河在平度州

   北五十里寰宇記源出明堂山合石瀆河 按縣志有逢家莊河源出大澤山西流會藥石河入膠

   水蓋即石瀆河也西于河在濰縣西二十里即古西虞河也亦名大于河自青州府昌樂

   縣流入下流合東于河入海東于河在縣西十里亦名小于河 按俗謂溉水為東丹河因謂此為

   西丹河遂與昌樂之丹水相混媒河在昌邑東四十里府志東通膠水西通濰水世傳膠翁濰

   寒浞河在濰縣東北三十里源出車留莊北流寒亭西入海唐置寒水縣以此名

   固河在昌邑縣南二十里西北流逕縣西㑹浮塘河入海低河在昌邑縣西北二十里北

   流入海又有小龍河在縣北二十里孟良河在縣北四十里皆北流入海膠萊新河

   州東南三十里麻灣海口北流合沽河又西北經平度州西南合膠水又北至掖縣海口倉入海元

   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議開新河由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西北達於膠河出海倉口由海道達

   直沽以通漕謂之膠萊新河從之二十二年詔罷膠萊所鑿新河明河渠志正統六年昌邑民王坦

   言河故道宜濬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東北海險數千里部覆寢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復

   議開新河以馬家濠數里皆石岡議復寢十七年巡撫胡纘宗請鑿馬濠副使王獻焚以烈火石燼

   波流踰年復濬水勢深闊設九閘置浮梁而分水嶺難通者尚三十餘里三十一年給事中李用敬

   言今淮舟已直抵麻灣其當疏濬者僅半宜亟開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復請詔給事中胡檟

   會山東撫按議檟言王獻所鑿渠多流沙所引白河細流不足灌注他若現河小膠河張魯河九穴

  都泊皆潢汙不深廣膠河地勢東下不能北引諸水皆不足資巡撫梁夢龍亦言渠身太長春夏泉

  涸無所引注秋冬𭧂漲無可蓄洩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滯而不通乃復罷萬厯三年南京工部尚書

  劉應節侍郎徐栻復議海運言自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濬地百里可通海潮命栻往相度則膠州

  旁地高峻不能通潮惟引泉源可成河然其道二百五十餘里鑿山引水估費百萬復命應節往勘

  山東巡撫李世達駮應節議通海之謬遂召應節栻還罷其役崇禎十六年尚書倪元璐復請由膠

  萊河轉餉未行 本朝雍正三年吏部尚書朱軾奏請復開膠萊新河運道   詔内閣學士何

  國宗會同山東巡撫陳世倌察看亦以南海口潮水止至陳村閘北海口潮水止至新河閘兩地相

  隔二百餘里潮水難通又以百河膠河及百脈湖三水不足以濟運道議不果行雲河

  州南門外源出州西南五里東流由唐家灣入海朱陽河在膠州南四十里源出小朱山

  北流經逢猛鋪西折而東流入海又有車家河柘溝河並在州南東入海碧溝河在膠州北

   二十里東流入膠州河柜城河在高密縣西南三十里源出王子山北流入九穴泊

   龍河在高密縣西二十里河有五歧故名秀水河在高密縣西三十五里俗呼為秀女

   渠河在高密縣北六十里明洪武間濬以殺濰水長直河在即墨縣西北三十

   里源出靈山西流入膠萊河渭水溪在濰縣東五十里源出東留莊東北流入濰府志世

   傳太公嘗釣於此夷安潭在高密縣北水經注張奴水厯膠陽縣注於膠水之左東北為

   澤水渚百許里謂之夷安潭周四十里亦濰水枝津所注也元和志夷安潭在縣北二十里多麋鹿

   蒲葦齊乘有都濼者水經注謂之夷安潭秦地圖謂之劇清池府志作都泊冊説百脉湖在縣北十

   里蓋其故瀆也八角池在濰縣東北二十五里府志本名膏潤泉清湛不竭旁有龍祠

   水池在昌邑縣東二十五里俗呼為祓泉又有子游池寰宇記在縣東十五里芙蓉池

   在昌邑縣西北二十里縣志有紅白蓮菱芡魚鰕甚蕃盛五龍泉在掖縣西三里府志瀦而

  為池水相連潄玉泉在平度州西十八里門村社出石罅中鹹水泉在濰縣東

  三十白龍泉在昌邑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青山西北隅下流一里入濰河濯硯

  泉在膠州西北七里州志其泉兩眼湧出南流入雲河相傳漢庸生談經每濯硯於此泉泉後有

  路曰庸生道泉西有村曰庸生村馬蹄泉在膠州東北五里州志源出石孔狀如馬蹄

  温泉寰宇記在即墨縣東北三十里平地三穴湧出若有風從西北來則湯極𤍠渴橛

  泉在即墨縣東南三十里玉液泉在即墨縣南三十里又四十里有金液泉萬里

  沙在掖縣東北漢書郊祀志天子乃禱萬里沙注應劭曰萬里沙神祠也在東萊曲成又地理志

  曲成有萬里沙祠孟康注沙經三百餘里蕭德言括地志萬里沙在掖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夾萬

  𡻕水兩岸皆沙舊志謂之萬𡻕河其入海處即小石灣海口也馬家壕在膠州東南百里長

  三里餘夾兩山中南北俱接海口鈴鐺溝在昌邑縣東南三十五里縣志溝石皆圓水湍

  激聲如鈴鐺故名吳兒溝在昌邑縣東南五十里縣志明永樂五年因水潦為患開溝三

  十五里北入膠水洩河溝在昌邑縣西北一里縣志明洪武十五年因水潦邑人王士儀

  開渠十五里北入海亦名王老義溝今淤九穴泊在高密縣西北二十五里五道泊

  在即墨縣西六十里西流入沽河定渚渠在平度州南七十里西流入膠水輪井

  寰宇記在掖縣東北十里石穴下洞口如車輪自然而成故號天井能興雲雨人多祈祭

 ︹古蹟︺夜邑故城即今掖縣治齊襄王以封田單者也戰國策王益封安平君以夜邑萬戸

  又田單攻狄三月不克問魯仲子仲子曰將軍東有夜邑之奉劉向說苑作掖邑漢書歐陽歙傳建

  武九年更封夜侯註今東萊掖縣 按古掖夜字通用曲臺故城在掖縣東南唐武德

  四年置縣屬萊州六年廢見舊唐志新唐志作貞觀元年當利故城在掖縣西南漢

  武帝置縣屬東萊郡史記元狩中以衞長公主妻欒大更名其邑曰當利後漢為侯國晉宋因之後

   魏改屬長廣郡北齊省入掖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萊州六年又廢寰宇記故城在州西南二十六

   臨朐故城在掖縣北漢縣屬東萊郡王子侯表臨朐侯奴甾川懿王子元朔元年

   在東海當即此縣而東萊訛為東海也地理志縣有海水祠師古曰齊郡已有臨朐而東萊又有此

   縣蓋各以所近為名也後漢省寰宇記故城在州北二三里又北去海二十里南去海神祠約五六

   曲成故城在掖縣東北漢高帝六年封蟲達為曲成侯孝武封中山靖王子為曲成

   侯後為縣屬東萊郡後漢封劉建為侯國仍屬東萊晉因之劉宋為郡治後魏皇興中分東界置東

   曲成縣因謂此為西曲成縣皆屬東萊郡北齊並廢入掖縣武德四年復置曲成縣屬萊州六年又

   廢寰宇記故城在縣東北六十里其東曲成在今招遠縣 按北齊廢曲成縣見隋志寰宇記作大

   業二年廢武德六年廢曲成縣見舊唐志新唐志作貞觀元年膠水故城今平度州

   治漢書地理志王莽改膠東國曰郁秩蓋移國治此也後漢書賈復傳建武十三年更封膠東侯食

   六縣首郁秩建初元年國除更封復少子邯為膠東侯蓋即改郁秩為膠東也晉宋因之後魏為長

   廣郡治隋書地理志云膠水舊曰長廣仁壽元年更名唐膠水縣屬萊州元和志縣北至萊州府一

   百里厯宋金元至明始省入州也即墨故城在平度州東南故齊邑史記田敬仲世家

   威王召即墨大夫封之萬家註正義曰萊州膠水縣南六十里即墨故城是也湣王時燕將樂毅伐

   齊下七十餘城惟莒即墨不下漢元年項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尋復為即墨縣屬齊國

   文帝十六年封悼惠子白石侯熊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景帝四年封子徹為膠東王中二年改封子

   寄後漢建初元年封賈復子宗為即墨侯國屬北海郡後魏屬長廣郡北齊廢隋復置即墨於不其

   縣界非故縣也齊乘沽水經朱毛城即故即墨城也舊志土人名為康王城盧鄉故城

   在平度州西北漢置縣屬東萊郡元始五年封陳鳳為盧鄉侯國後漢琅邪王京傳永平二年以東

   萊之廬鄉益琅邪而郡國志仍屬東萊宋書晉武太康八年木連理生東萊盧鄉北齊廢寰宇記

   在膠水縣西北五十里齊天保七年省併膠東隋復置在今萊陽縣界舊志又有膠東廢縣在州東

   南隋末置唐初屬萊州武德六年平度故城在平度州西北六十里漢縣也漢書五行

   志東萊平度出大魚膠水經此城北入海孝武封甾川懿王子為平度侯即此元和志膠水縣平度

   故城在縣西北六十七里桑犢故城在濰縣漢置縣屬北海郡後漢省水經注桑犢亭故

   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寰宇記濰州桑犢縣在州東三十里平夀故城在濰縣西南漢

   置縣屬北海郡後漢初張步為耿弇所敗自劇奔平夀後魏為北海郡治北齊廢唐武德二年復置

   屬濰州六年省元和志北海縣本漢平壽縣寰宇記濰州平夀故城在州西南三十里下密

   故城漢縣在今昌邑縣東界濰縣界有二下密皆隋時所徙置也漢置下密屬膠東國後漢省

   安帝復置改屬北海國晉宋後魏因之北齊廢隋書地理志北海郡下密舊曰膠東齊廢開皇六年

   復置改為濰水大業初改名焉唐書地理志隋志北海郡開皇三年罷置下密於廢郡城大業二年

  改為北海縣武德二年於縣置濰州八年廢寰宇記濰州西下密在州西二里大業二年併入北海

  東下密在州東四十五里 按漢志下密有三戸山水經注謂膠水經下密城西又北至膠東當利

  今昌邑東南七十里當膠水之西與平度州三戸山相近又出膠東當利之南地理恰合又水經注

  濰水經下密故城東有密埠今密埠在縣東三十里又有古城社在縣東二十里當是其遺址但二

  地道里不同疑即安帝所移置也隋大業時以下密改北海者蓋唐初之濰州即寰宇記所云西下

  密其以濰水改下密者蓋唐初濰州所領之下密即寰宇記所云東下密也合昌邑濰縣界凡四下

  密鄉故城在昌邑縣東南十五里左傳隱公二年紀子伯莒子盟於密註密莒邑城

  陽淳于縣東北有密鄉漢建始二年封膠東頃王子林為密鄉侯國於此屬北海郡後漢省入淳于

  水經注自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鄉亭故縣也平城故城在昌邑縣南漢元朔元年封河

  間獻王子禮為平城侯建始二年封膠東頃王子邑為侯國於此屬北海郡後漢省應劭曰淳于縣

  東北六十里有平城亭訾亭故城在昌邑縣西即古鄑邑也鄑訾同音春秋莊公元年

  齊遷紀郱鄑郚注都昌縣西有訾城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置訾亭縣六年省寰宇記訾城在縣西

  北十五里是唐之訾亭縣也今稱訾亭社名勝志瓦亭社在縣西三十里是鄑邑故址也都昌

  故城在昌邑縣西二里晏子春秋齊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辭不受漢高帝六年封朱軫為都昌

  侯後為縣建安初北海相孔融以黃巾之亂出屯都昌劉宋徙治青州此城遂廢後宋改置為昌邑

  縣 按昌邑縣南五里有大營城北五里有小營城齊乘南城即古都昌其曰營城者或因孔融與

  黃巾相距屯兵遺址而名後漢書注故城在臨朐縣東北乃宋徙治之都昌非漢舊縣章懐註誤也

  膠西故城今膠州治宋縣也宋史地理志密州膠西註元祐三年以板橋鎮為縣元太祖

  於縣置膠州明洪武初省入州遂為州治按隋開皇中置膠西縣唐廢在今高密縣界計斤

  故城在膠州西南古介根邑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齊崔杼帥師伐莒侵介根註介根莒邑今城

  陽黔陬縣東北計基城是也漢為計斤縣屬琅邪郡地理志莒子始起此後徙莒師古曰計斤即計

  基左氏傳所謂介根也後漢省寰宇記計斤城在高密縣東南四十里齊乘有兩塔對立曰東西計

  柜縣故城在膠州西南漢置縣屬琅邪郡後漢屬北海國水經注柜艾水出柜艾山

  東北流逕柜縣故城西世謂之王城 按柜艾水今在州南其城又在黔陬之南當在今州西南界

  寰宇記謂在高密縣西南二十里疑誤黔陬故城有二一在膠州西南古介國春秋僖

  公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漢置黔陬縣地理志琅邪郡黔陬放介國水經注膠水又北逕黔陬故城

  西晏謨伏琛並云縣有東西二城相去四十里寰宇記東陬城在諸城縣東北一百十里故介國也

  後移於膠水西去故城三十里時人謂之西黔城在諸城東北九十五里膠水西高齊天保七年

  夷安故城今高密縣治古夷維邑史記晏平仲萊之夷維人漢置夷安縣屬高密國後漢

  永平元年封鄧禹子珍為侯國永初六年改封珍少子康水經注夷安城西去濰水四十里唐武德

   六年移高密縣治此章懷太子曰夷安亦曰上假密史記曹相國世家從韓侯擊龍且於上假密是

   也府志有舊土城在縣西北一里高密故城在高密縣西南故齊邑史記漢三年齊王

   烹酈生東走高密文帝十六年封齊悼惠王子卬為膠西王都高密後漢建武十三年封鄧禹為高

   密侯舊唐書地理志高密漢縣隋末廢之武德三年於義城堡置高密縣六年併高密膠西兩縣移

   就故夷安城而此城廢括地志在縣西北二十里稻縣故城在高密縣西南漢元朔四

   年封齊孝王子定為稻侯國於此屬琅邪郡後漢省寰宇記故稻城在縣西南故濰水堰側漢時於

   此立堰造塘溉稻穀數千頃縣因此以名齊乘高密西南濰水堰土人呼為趙貞女防南有高隄即

   稻城遺迹亦謂之鄭城高陽故城在高密縣西北漢元始元年封淮陽憲王孫並為侯

   國屬琅邪郡後漢省寰宇記在高密西北三十四里齊志今有高陽村膠陽故城

   密縣西北漢置縣屬北海國後漢省水經注膠水又北逕膠陽東晏伏並謂之東亭自亭結路南通

  夷安地理風俗記曰淳于縣東南五十里有膠陽亭故縣也不其故城在即墨縣西南

  漢高祖七年封吕種為不其侯武帝太始四年不其後漢建武六年封伏湛為侯國北齊廢隋開

  皇中併入即墨縣寰宇記即墨縣不其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周十餘里縣志今為不其社

  武故城在即墨縣西漢文帝元年封宋昌為壯武侯後為縣屬膠東國後漢初省安帝復置

  屬北海國晉初封張華為壯武侯屬城陽元康十年改屬高密劉宋省北史房法夀傳歸魏賜爵壯

  武侯蓋縣廢而名存也括地志故城在縣西六十里皋虞故城在即墨縣東北漢元封元

  年封膠東康王子建為皋虞侯國於此屬琅邪郡後漢省寰宇記即墨縣皋虞故城在縣東北五十

  里縣志今名皋虞社陽石廢縣在掖縣南漢縣屬東萊郡武帝紀征和二年陽石公主坐

  巫蠱死成帝陽嘉四年封膠東共王子慶為陽石侯後漢省十三州志當利縣東有陵石城陵即陽

  字之誤其地在今掖縣南陽樂廢縣在掖縣西南漢置陽樂侯國屬東萊郡王子侯表樂

   陽侯𫉬膠東頃王子建始二年封蓋即樂陽之訛後漢省十三州志陽樂在當利縣東北二十里寰

   宇記其地蓋在今萊州西南二十里内廢斟縣在濰縣東古斟尋國也左傳襄公四年魏

   綘曰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漢置斟縣屬北海郡地理志斟縣故國禹後後漢北海王威

   永光二年封斟鄉侯威為北海王應劭曰平夀縣有㘰城古㘰尋杜預左傳注平夀縣東南有斟

   亭是京相璠曰斟亭西去灌亭九十里寰宇記在州東南五十里廢袚縣在膠州西南漢

   置袚侯國屬琅邪郡後漢省齊乘袚音廢故城在膠州西南七十里俗曰肥城音之轉也縣志亦謂

   之木馬城廢邞縣在膠州西南漢置屬琅邪郡後漢省水經注膠水逕扶縣故城西漢文元

   年封吕平為侯國又曰西黔陬疑即邞縣樂毅城在平度州東南寰宇記在故即墨縣城北

   樂毅攻田單時所築祝兹城在膠州西南漢書功臣表高后四年封徐厲為祝兹侯元封元

   年封膠東康王子延年為侯國水經注膠水逕祝兹縣故城東齊乘兩漢無此縣蓋是鄉聚之名平

   津博陸之𩔖龍且城在高密縣西南元和志楚將龍且所築齊乘在濰水東岸水西即且

   塜南曰梁臺即韓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陰城萊州廢衞在府治東明洪武三年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靈山廢衞在膠州東南九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置 本朝雍

   正十二年裁鼇山廢衞在即墨縣東四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置 本朝雍正十二年

   過鄉在掖縣北左傳襄公四年魏絳曰寒浞處澆於過註過國名東萊掖縣北有過鄉是

   括地志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棠鄉在平度州東南左傳襄公六年萊共公浮

   柔奔棠注即墨縣有棠鄉又孟子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鄭公鄉在高密縣西北後漢

   書鄭康成傳國相孔融告高密縣為康成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為通德門

   寰宇記高密縣西有鄭康成宅亦曰鄭城三山亭在掖縣北縣志世傳漢武帝建以其可望

   海中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也古寒亭在濰縣東左傳襄公四年魏絳曰羿用寒浞註寒國

  名後漢書郡國志寒亭古寒國浞封此水經注溉水逕寒亭西寰宇記在濰州東二十三里縣志縣

  東北三十里有寒亭集古介亭在膠州南七十里後漢書郡國志黔陬有介亭水經注故

  介國幸臺在府城南門府志漢武帝東遊海上訪安期生登此臺燕臺在掖縣東

  北二里寰宇記南燕慕容德移青州理掖城所築府志即今海山亭是也仙人臺在平度州

  東北列仙傳膠東公沙宿飲白鶴泉得仙嘗遊石臺之上寰宇記在縣東北五十里青山下

  海臺在濰縣東北水經注巨洋水逕望海臺西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夀縣故城西北

  八十里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名甘棠社在昌邑縣南八十里相傳為古棠邑

  太公堂在濰縣東南五十里縣志即太公避紂所居之處萬疋梁在高密縣西北

  述征記鄭康成墓側有稻田十萬頃斷木造魚梁𡻕收億萬因號萬疋梁墜星石寰宇記在

  掖縣東北七十里又有盞石在縣北五十七里北臨大海方圓五步上有汙罇狀世傳秦始皇鑿之

  以盛酒⿰酉𬐚 -- 醢祈祭百神

大清一統志

 萊州府二

︹關隘︺固隄店巡司在濰縣北四十里即固底鎮金志北海縣有固底鎮靈山巡

  司在膠州南一百十里鼇山衞巡司在即墨縣南一百二十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

  栲栳島巡司在即墨縣東北八十里洪武四年設巡司海倉口鎮

  在掖縣西七十里即膠河入海之口為濱海要地有鹽場明置巡司 本朝乾隆七年裁併歸縣

  朱橋鎮在掖縣東北七十里舊有遞運所明萬厯中裁 本朝乾隆五十二年移縣丞駐此

  亭口鎮在平度州西南七十里即膠萊河所經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巡司今裁逢猛

  鎮在膠州南四十里洪武八年巡司 本朝雍正十二年古鎮在膠州西南一百二

  十里大珠山前明洪武八年置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七年裁金志膠西縣有張倉梁鄉陳村三鎮

   此鎮以古名蓋即梁鄉之遺址也即墨營在即墨縣北十里舊置於縣南七十里金家嶺

   寨明宣德八年移置為登萊三營之一營城周四里今廢馬埠寨在掖縣西二十五里明初

   置百户所轄墩三曰馬埠海廟扒埠柴胡寨在掖縣北五十里明置巡司 本朝雍正十三

   竈河寨在掖縣北五十里城周二里有奇明初置百户所轄墩三曰單山三山竈河

   王徐寨在掖縣東北八十里城周二里明洪武初置百户所嘉靖中改千户所轄墩六曰高

   沙虎口兹口莊頭王徐識會馬停寨在掖縣東北一百六十里明初置百户所轄墩五曰

   河口界首黄山鹽場零當望今俱廢夏河寨在膠州西南九十里城周三里有奇有備禦千

   户所屬靈山衞蕭旺莊寨在即墨縣東南五十里王家莊寨在即墨縣東南

   九十棲山寨在即墨縣南四十里金家嶺寨在即墨縣南七十里張家

   寨在即墨縣西南五十里大港寨在即墨縣東北六十里田家莊寨

   墨縣東北七十里走馬寨在即墨縣東北九十里舊有城今廢武蘭莊在高密縣

   西北五十里接昌邑縣界往來要道也西由場在掖縣北五十里有鹽大使金史地理志

   萊陽舊有西由鎮元傅夢弼西由場文廟記萊之北鄙僅五十里曰西由鎮建鹽司司總八場歲辦

   鹽筴凡二萬五千計石河場在膠州東南二里有鹽大使曲裏鹽場在即墨縣

   金志即墨有曲裏鹽場沙河店在府城南三十里舊設遞運所久革王耨店

   邑縣西南二十里舊設遞運所久革魚兒鋪在昌邑縣北五十里明初設巡司崇禎時廢

   城南驛在掖縣南關明萬厯中裁灰埠驛在平度州西北七十里掖縣昌邑二縣界

   舊置驛丞 本朝康熙十六年裁嘉慶六年移州同駐此古亭馬驛在濰縣東北三十里

   夏店馬驛在昌邑縣東北十五里明初設隆慶中裁浮山所在即墨縣西南

   九十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裁千總置巡乾隆三十八年移駐東平州彭家集雄崖所

  在即墨縣東北一百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裁千總置巡司十三年移駐福山縣海口

 ︹津梁︺掖河橋在掖縣西二里郎村橋在掖縣西二十里沙河橋在掖縣西

  五十萬歲橋在掖縣東北三十里俗呼爲萬河橋朱河橋在掖縣東北六十里

  沽尤橋在平度州東八十里明統志橋跨沽河蓋以左傳姑尤以西得名雙鳳橋

  在平度州城西新河橋在平度州西北八十里州志膠河河水隨海潮消長舊聯舟爲浮橋

  嘉靖十年副使王猷欲通海運置新河橋石橋在平度州城北青龍橋在濰縣東

  流飯橋在濰縣西北二十里東于河橋在濰縣東北五里陶埠橋

  在昌邑縣東八里又東北五里有石灣橋皆跨濰水王耨橋在昌邑縣西南二十里跨浮塘

  沽河橋在膠州東二十五里海安橋在膠州南門外舊名唐灣橋明天順六年

  甃以石改名雲溪 本順治九年修易今名洋河橋在膠州南三十里王黨橋

  在高密縣東十里張魯橋在高密縣東二十五里柳溝橋在高密縣西十五里

  張落橋在高密縣西六十里天橋在即墨縣西南十五里有石出於水上天然可渡

  潑石橋在即墨縣西五十里長直橋在即墨縣西北三十里

 ︹隄堰︺浞隄在掖縣西五十五里高厚如埠東西長二十里許世傳爲元時築沽河隄

  在平度州東七十里明萬厯十三年築又新沽河隄在膠州東三十里白狼河隄

  縣東門外舊爲沙隄萬厯十五年以三合土築始堅隄長里許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濰水

  隄在昌邑縣東五里一名紅崖隄宋初築以防濰河泛溢明隆慶三年水溢增修 本朝順治十

  八年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五年雍正十年屢加修築土龍隄在昌邑縣南二里東接東山西

  連鳯凰隄一名䕶城隄明嘉靖間築兩河隄在膠州東三十里利涉鄉明洪武間巡撫李輔

  築隄延袤三十餘丈以禦沽河新河之水亦曰李公隄

 ︹陵墓︺︹周︺𡩋戚墓在平度州西寰宇記膠水縣甯戚冢在縣西六十里俗呼為嗚角阜明統

  志甯戚冢在平度州西六十里名勝志齊紀云𡩋戚墓因山為墳有雙松盤踞於上逢丑父

  墓在昌邑縣南寰宇記齊頃公以都昌為逢丑父采邑有墳在縣南五里︹漢︺膠東王

  墓在平度州東五十里靈臺山下公孫宏墓在濰縣西元和志北海縣公孫宏墓在縣

  西寰宇記在濰州西三十里高二丈三尺冢後有泉曰補生泉在程符山東北麓今稱為麓臺

  沙穆墓在平度州北公沙山之隂庸生墓在膠州西七里庸村 按漢書儒林傳作

  庸生後漢書儒林傳作庸譚婁敬墓在膠州西北三十里鄭康成墓在高密縣

  西北五十里元和志鄭康成墓在縣西七十里義士冢在即墨縣東一百里田横島中縣志

  世傳為五百義士冢王吉墓在即墨縣東北︹三國︺︹魏︺徐幹墓在濰縣東魏書

  地形志都昌有徐偉長冢寰宇記在州東五十一里俗呼為博士冢︹唐︺王君适墓

  度州西關外州志唐太宗時將征遼道卒因葬焉相傳曰王將軍墓華葢劉仙人墓

  在即墨縣東北一里名勝志杜甫詩昔謁華葢君即此其冢年久不培而固牛羊狐兔不入其中

  ︹宋︺蔡齊墓在平度州北九里雙女冢在膠州計斤城南︹明︺黄福墓

  在昌邑縣西三里

 ︹祠廟︺我師祠在府治内祀漢楊震明崔恭貧女祠在平度州東六十里明統志貧

  女不知何許人世𫝊其夫行戌女裹糧從之夫死遂自殺人為立祠祀之孔融祠在濰縣治

  内明統志宋政和四年建碑刻尚存續文獻通考成化間重修孔融廟增祀北海諸賢逢萌

  祠在昌邑縣西二里明隆慶間改建養志書院今廢董相祠在膠州治東祀漢董仲舒

  晏子祠在高密縣東南三十里先賢祠在即墨縣學元秦𥙿伯記畧古莘董侯治

  即墨改建孔子廟以故廟西廡改為先賢祠自戰國及兩漢以功名著兹土者得九人焉曰即墨大

  夫者三史逸其名曰安平君田單曰齊王田横曰諫議大夫王吉曰京兆尹王駿曰膠東相王成曰

  不其令童恢皆假像而祀之劉將軍廟在府治東名勝志祀晉東萊太守劉公逸其名

  有德於萊郡人祀之有宋許籌碑記東海神廟在府城西一十八里祀四海之一也載在

  祀典漢書地理志臨朐有海神祠元和志掖縣海神祠在縣西北十七里隋大業間建 本朝雍正

  四年重建六灣龍神廟在府城北三十里明統志廡下有潭世𫝊有龍潛焉祈禱皆應

  夷齊廟在濰縣南孤山有伯夷叔齊二廟元時封爵碑刻存焉 按縣志孤山夷齊廟云伯

  夷避紂居北海之濱後人因祀之統志因之考漢地理志夷齊孤竹城在遼西今支縣今屬永平不

  應在東萊也今永平郡亦有孤山後人或因此而附會其説耳且前古蹟太公望注云即太公避紂

  所居之處東海北海更不應在一縣境内因削去之孫子廟在昌邑縣西三十里齊乗訾城

  南有孫子廟内有古槐甚奇廟祀孫臏又謂臏食邑都昌四知廟在昌邑縣治東北祀漢楊

  震又縣志南門外亦有楊震祠明隆慶間改建四知書院今廢 按今之昌邑於漢爲都昌非漢之

  昌邑也漢舊縣在今金鄉縣界後人以其名同遂建斯廟陽武侯廟在膠州治南祀明薛

  庸生廟在膠州西北七里塜在廟傍婁敬廟在膠州西北三十里墓在廟後

  柏欄將軍廟齊乘在膠州北二十里史逸其姓名秦二世時爲將韓信下齊假道於柏

  欄柏欄不忍背秦力戰死鄉人哀之立廟祀焉鄭司農廟在高密縣北五十里祀漢鄭康

  田横廟在即墨縣東一百里

 ︹寺觀︺廣固寺在掖縣東妙覺寺在掖縣東南二里資聖寺在掖縣西南里

  許山東通志金大定間建有石刻卧佛又西二十五里有廣嚴寺圓明寺在平度州西南

  山東通志唐爲普濟院金大定間賜今額觀法寺在平度州東北名勝志漢明帝十年建

  石佛寺在濰縣治東南府志宋咸平三年建中有布袋真儀石刻爲宋崔白筆蘇軾題記

  崇聖寺在昌邑縣治東崇福寺在昌邑縣南十里洪福寺在膠州治南

  茂林寺在膠州南四十里北齊建玉泉寺在膠州南九十里泰定五年

  陬寺在膠州西南七十里名勝志黔陬城今為黔陬寺慈雲寺在膠州治西唐大順

  元年感化寺在高密縣治東北慶成寺在即墨縣治東泰定元年

  國寺在即墨縣東先天觀在掖縣東二十里府志大基山道士谷後魏鄭文公修真

  於此仙去丹竈碁局印石宛然元至元間賜額青羅觀在府城南舊名迎祥觀德眞

  觀在平度州治東北雲臺觀在平度州兩髻山太㣲觀在膠州城南元中統

  迎真觀在即墨縣治南元元統間建萬夀宫在掖縣東南十五里寒固山下

  玉清宫在濰縣治北山東通志元至正二年邱長春弟子尹清和建長春有貽清和書石刻

  王母宫在昌邑縣東二里東山西麓下紫薇宫在昌邑縣南三里玉真

  宫在昌邑縣西北金太和中建延真宫在昌邑縣東北四十里黄石宫

  墨縣東南六十里勞山下又聚仙宫在勞山上上清宫在即墨縣大勞山齊乘五代末華盖

  仙人識宋太祖於側㣲宋人為建此宫禪窟院在平度州東五十里逍遥菴

  縣東南七里

 ︹名宦︺︹漢︺董仲舒廣川人武帝時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正身以率

  下數諌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闕門慶忌鄒人申公弟子為膠東内史申公弟子為博士

  者十餘人周霸膠西内史徐偃膠西中尉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王成不知何郡人也為膠東相

  治甚有聲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宣帝下詔褒之賜爵關勺侯張敞河東平陽人宣

  帝時渤海膠東盜賊並起敞自請治之徵拜膠東相敞到膠東明設購賞開羣盗令相斬捕除罪吏

  進捕有功上召尚書繇是盗賊解散國中遂平薛宣東海郯人元帝時不其丞琅邪大守趙貢

  行縣見宣甚説其能遷樂浪都尉丞童恢琅邪姑幕人和帝時不其令吏人有犯違禁法輒隨

  方暁示若吏稱其職人行善事者皆賜以酒肴之禮以勸勵之耕織種牧皆有條章一境清靜牢獄

  無囚流人歸者二萬餘戸青州舉尤異遷丹陽太守楊震宏農華隂人安帝時遷東萊太守道

  經昌邑王密懐金十斤以遺震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祐長垣人桓帝時遷膠東侯相政惟仁簡以身率物民有爭訢者輒閉閤自責然後斷其訟吏人

  懷而不欺嗇夫孫性私賦民錢市衣以進其父父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歸伏罪安邱男子母

  邱長道遇醉客辱其母長殺之而以械自繫祐間長有妻子乎對曰有妻未有子也即逮長妻到使

  同宿獄中妻遂懷孕至行刑長泣謂母曰(⿱艹石)妻生子名之吳生屬兒以報吳君祐在膠東九年遷齊

  杜密陽城人桓帝時北海相宦官子弟為令長有奸惡者輒捕案之行春到高密縣見鄭

  康成為鄉佐知其異噐即召署郡職第五種長陵人永夀中拜高密侯相是時徐兖二州盜

  賊羣輩高密在二州之交種乃大儲糧稸勸吏勵士賊聞皆憚之桴鼓不鳴流民歸者𡻕至數千家

  以能換為衞相遷兖州刺吏王脩營陵人初平中守高密令高密孫氏素豪俠民有相刼者

  賊入孫氏吏不能執脩將吏民圍之孫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强懾服時膠東多賊寇復令脩守膠東

  令膠東人公沙盧宗强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脩獨將數騎徑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

  動脩撫慰其餘由是寇少止︹晉︺石苞南皮人明帝時厯東萊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

  ︹南北朝︺︹魏︺崔挺安平人太和中光州刺史風化大行高祖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問

  以臨邊之畧顧謂侍臣曰擁旄者皆如此何憂哉及散騎常侍張彝巡行風俗謂曰彝受使省方採

  察謡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掖縣有人自稱得一美玉藏之海島垂六十𡻕欣逢明治今願奉

  之挺不受景明初見代老㓜涕泣追隨縑帛贈送挺悉不納既卒光州故吏莫不悲感共鑄八尺銅

  像於城東廣固寺楊逸華隂人明帝末光州刺史時災儉連𡻕逸欲以倉粟賑給而所司懼

  罪不敢逸曰以此𫉬罪吾所甘心遂出粟然後申表又於州門造粥飼之濟者以萬數逸爲政愛人

  尤憎豪猾廣設耳目善惡畢聞其兵出使下邑皆自持糧人或爲設食者雖在闇室終不敢進咸言

  楊使君有千里眼那可欺之在州政績尤美李元忠平棘人天平中光州刺史時州境災

  儉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賑貸被報聽用萬石元忠以爲少遂出十五萬石以賑之事訖表陳朝廷嘉

  而不︹隋︺高勵渤海蓚人齊清河王岳之子開皇中光州刺史上取陳五䇿宇文

  愷本朔方人徙京兆高祖時拜萊州刺史甚有能名︹唐︺王義方漣水人顯慶初以御

  史貶萊州司戸叅軍𡻕終不復調往客昌樂聚徒教授竇䎦中宗時北海令甚有治聲穿渠

  引白狼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時號竇公渠崔神慶武城人武后時累遷萊州刺史以厯

  官有佳政擢拜并州刺史︹五代︺︹梁︺張歸霸清河人光化初萊州刺史有威惠

  衎曲阜人龍德中授北海主簿以治行聞︹周︺李萬超太原人太祖時萊州圑練使連

  移蘄登二州所至有善政︹宋︺許仲宣青州人太祖時知北海軍仲宣度其山川形勢可以

  爲州郡因畫圖上之遂升爲濰州楊美文水人建隆時北海軍使政尚簡易民皆德之及召

  還民數百詣闕乞留李斌青州人淳化中領萊州團練使勤於政理人服其清慎曹瑋

  靈夀人乾興初知萊州瑋以宿將爲丁謂所忌即日上道從弱卒十餘人不以弓韔矢箙自隨

  勸須城人仁宗時通判萊州州民霍亮爲仇人誣罪死吏受賕傅致之勸爲辨理得免張掞

  厯城人明道中知掖縣民訴旱於州拒之掞自奏聞詔除登萊税張燾臨濮人仁宗時知濰

  州濰多圭田率計畝徵絹而蠲河役燾不肯踵例廢法還其役入損於舊五之四且命吏曰吾知守

  已而已無妨後人勿著爲式仇悆益都人徽宗時爲高密丞攝縣事剖決如流事無淹夕民

  至懷餅餌以俟決遣猾吏楊蓋每隂疏令過脅持爲姦悆暴其罪黥之無不悦服州闕司録命悆攝

  事既行邑氓萬餘邀留至擁歸縣𪠘寇起萊密間戒其黨無犯高密境民賴以安宗澤

  人知掖縣部使者得㫖市牛黄澤報曰方時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黄今和氣横流牛安得黄使者

  怒欲劾邑官澤曰此澤意也獨銜以聞韓浩安陽人丞相琦孫守濰州建炎初金兵攻城浩

  率衆死守城陷力戰死通判朱庭傑身被數箭亦死權北海縣丞王允功司理叅軍王薦皆全家陷

  没浩特贈三品官官其家三人廷傑允功薦各官其家一人︹金︺劉仲洙宛平人明昌初

  為定海軍節度使𡻕飢仲洙表請開倉未報先為賑貸有司劾之罪以贖論王維翰

  人貞祐初為定海軍節度使至鎮無兵備鄰郡皆望風奔潰維翰以孤城不可守乃縱百姓避難率

  吏民願從者奔東北山結營自守力窮被執不肯降妻姚氏亦與俱死詔贈中奉大夫姚氏芮國夫

  人謚貞潔︹元︺劉秉恕邢州人至元初為萊州總管有死囚六人獄己具秉恕疑之詳讞得

  其實六人賴以不死所至俱有惠政︹明︺趙禮洪武中知膠州膠為商舶輻輳之地吏多倚税

  為奸禮禁絶之遠近皆悦服凡州之城郭公署學宫壇壝皆禮所建置吳履蘭谿人洪武中

  知濰州山東民多以牛羊代税履與民計易以輸粟濰人德之居濰二年以愛民爲本有訟召而面

  直之不忍置於獄獄屢空馬伯行洪武中昌邑縣丞亷潔自守布衣糲食澹如也其妻子乗

  間言公居官乃澹薄如是伯行怒曰爾欲使我爲善耶欲使我爲非耶王眞鼇山衞指揮永

  樂中妖賊唐賽兒率黨衆圍諸城真率兵一百五十人擊賊衆盡戮之械首惡送京師擢真都指揮

  仇鎮汾西人正統中知膠州膠州地鹹薄民多逋逃居者有包納之累鎮奏除荒地三千

  九百餘頃蠲税糧一萬七千餘石𡻕爲定額其後賦税易完野田日闢崔恭廣宗人正統中

  擢萊州知府循行屬邑奬善良去貪暴増繕學宫勤諸生訓課又善辨𡨚獄𡻕大旱蝗親督捕焚瘞

  發倉賑貸奏免逋租全活甚衆萊人歌頌比之漢楊震蕭昱山隂人成化中知高密縣招流

  亡爲鑄農噐使耕曠地縁河修隄濬溝人得盡力耕墾卒於官百姓號泣送之李楘任邱人宏

  治中知萊州府捕刼盜六十餘人招徠流亡數千人時勾稽屯地多議牧馬於萊楘力爭𫉬免氏飢

  輒發粟施粥暇則修葺學舍勵諸生以行業萊人爲刻石頌德蔡顯萊州衞人正德中本衞指

  揮僉事土賊入境顯禦之兵潰與三子淇英順俱戰死事聞贈顯都指揮僉事淇等並贈官

  子堅綏德州人正德中知平度州值土寇刼掠繕城池治噐械賊引去州賴以全于仕

  亷金壇人萬厯中分守萊州海右道叅議以倭警與萊州守王一言掖縣令衞三省築郡城備守

  禦後李九成寇萊州攻圍七月城堅不破萊人追德之爲刋其萊城議畧行世沈九疇

  人萬厯中分守萊州海右道叅議平度飢民鼓煽九疇單車赴之擒治渠魁事賴以定朱萬

  年黎平人崇禎中知萊州府叛將李九成等陷登州率衆犯萊被圍數月賊詭乞降萬年往受爲

  賊所執萬年曰爾執我無益可以精𮪍從我呼守者出降賊果以五百騎擁至城下萬年大呼曰我

  被擒誓必死賊精鋭盡在此急發砲擊之砲發賊死過半萬年遇害事聞贈太常卿賜祭葬有司建

  祠官其子陳所聞文安人崇禎中知平度州李九成攻州城所聞率衆死守城破不屈遂遇

  害事聞贈太僕廕子入監盧宏引廣平人崇禎中平度州州同署知州事 大兵下平

  度宏引死之同時殉者吏目房増偉李萃秀束鹿人崇禎中知昌邑縣 大兵下昌邑萃秀

  

 ︹本朝︺徐大用奉天人任萊州府知府清亷惠民尋以叅議道分守萊州順治十年膠鎮海時

  行為逆逼大用同入海不從遂遇害州人建憫忠祠祀之李煌宣城人為萊州推官海時行為

  逆召之煌至大罵不屈死吳友名商邱人順治十年任膠州營遊擊時鑒於海逆之變嚴肅

  隊伍輯和兵民與守土官協衷撫恤盡力保障後升即墨營叅將與膠唇齒相依前後凡五年恩澤

  沾溉民至今感頌之康霖生磁州人康熙初任即墨縣知縣清釐賦役夙弊頓除城北向係

  曠野無居民霖生捐俸為立𠪨市不數年闤闠櫛比邑資保障焉盧豫鑲紅旗舉人康熙五

  年任濰縣知縣留心民事常單騎走田野間咨詢疾苦遇士子則講論終日人不知其為長吏也在

  任六年濰人感而祀之

 ︹人物︺︹漢︺蓋公膠西人孝惠初曹參為齊丞相聞蓋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幣請之蓋公為言

  治道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王仲不其人好道術明天文諸召作亂齊哀王襄謀發兵而數

  問於仲及濟北王興居反欲委兵師仲仲懼禍及乃浮海東奔樂浪山中王吉臯虞人少好學

  明經舉賢良為昌邑中尉王好遊獵吉上疏諌甚得輔弼之義久之霍光迎昌邑王吉即奏書戒王

  王既廢昌邑羣臣皆誅惟吉與龔遂以忠直數諌得減死復徵博士諌議大夫上疏言得失宣帝以

  其言迂濶不甚寵異遂謝病歸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

  位遣使者徵貢禹與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復遣使者弔祠云直東萊人治易為郎至

  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象象繋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庸生膠東人孔氏有古文

  尚書孔安國以授都尉朝都尉朝授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房鳯不其人以射䇿乙科

  為太史掌故太常舉方正為縣令都尉王根薦鳯明經通達擢為光禄大夫遷五官中郎將劉歆白

  左氏春秋可立哀帝以問諸儒皆不對鳯移書責讓太常博士上出鳯九江太守至青州牧

  駿吉子初吉兼通五經能為騶氏春秋以詩論語教授好梁邱賀説易令子駿受焉駿以孝亷為

  郎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光禄勲匡衡亦舉駿有専對才遷諫議大夫帝欲

  大用之出駿為京兆尹試以政事尋為御史大夫卒子崇以父任為郎厯刺史郡守治有能名累官

  大司空封扶平侯謝病乞骸骨避王莽也鄭崇高密人少為郡文學史至丞相大車屬𫝊喜為

  大司馬薦崇哀帝擢為尚書僕射數求見諌爭上初納用之每見曳革履上笑曰我識鄭尚書履聲

  久之上欲封祖母𫝊太后從弟商崇諫又以董賢貴寵過度諌由是重得罪尚書令趙昌奏崇與宗

  族通疑有奸上責崇曰君門如市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願得考覆上怒下

  崇獄窮治死獄中逢萌都昌人家貧為亭長既而嘆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遂去之長安

  學通春秋經避王莽解冠挂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勞山養志修

  道人皆化其德後詔書連徵不起以夀終王扶掖人少修節行客居琅邪不其縣所止聚落化

  其徳國相張宗謁請不應太傅鄧禹辟不至後拜議即會見恂恂似不能言扶性沈正不可干以非

  義當世高之永平中劉復著漢德頌盛稱扶為名臣云公沙穆膠東人家貧賤習韓詩公

  羊春秋尤鋭思河洛推步之術居建成山中以林阻為室時暴風震雷有聲於外呼穆者三頃自牖

  而入音狀甚怪穆誦經自(⿱艹石)時人奇之後舉孝廉以高第為主事累遷遼東屬國都尉善得吏人歡

  心六子皆知名王章曲成人八廚之一也位少府卿鄭康成高密人崇八世孫少為鄉

  嗇夫不樂為吏西入關事扶風馬融三年辭歸融喟然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家貧客東萊學徒數

  百千人及黨事起遂隱修經業杜門不出國相孔融深敬之為特立鄭公鄉通德門袁紹總兵冀州

  舉康成茂才表為左中郎將皆不就後逼使隨軍不得巳載病到元城縣卒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

  縗絰赴㑹千餘人康成所注凡百餘萬言經傳洽熟稱純儒齊魯間宗之子益思孔融舉為孝亷及

  融為黄巾所圍益恩赴難隕身︹三國︺︹魏︺王基曲成人少孤叔父喬撫養甚篤基亦以孝

  稱黄初中察孝亷除郎中擢中書侍郎明帝盛修宫室上疏諫累官荆州刺史擊吳移其降民置夷

  陵縣高貴鄉公即位封常樂亭侯母邱儉文欽作亂以基為行監軍進兵逼項欽衆遂敗封安樂鄉

  侯上疏求分户二百賜叔父喬爵關内侯以報恩有詔特聽諸葛誕反基以本官行鎮東將軍事淮

  南定進封東武侯卒追贈司空諡曰景侯 按舊統志登州府人物載三國王基考登州府所屬招

  遠縣為漢曲成地屬東萊郡今在縣治西四十里元魏以其地置東曲成而漢之曲成縣厯三國晉

  俱為郡治後分為西曲成省入掖縣王基本三國時人似當載入掖縣今從志内王章例改入萊州

  ︹晉︺劉毅掖人㓜有孝行勵清節魏末辟司隸都官從事京邑肅然咸寕初為司隸校尉

  糾正豪右時人方之諸葛豐蓋寛饒毅夙夜在公言議切直為朝野所式瞻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輔

   年七十告老以光禄大夫歸第卒武帝撫几驚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即贈儀同三司

   暾毅子正直有父風武帝時累官侍御史武庫火尚書郭彰率百人自衞而不救火暾正色詰之

   彰伏不敢言遷太原内史趙王倫假征虜將軍不受與三王共與義惠帝復阼為左丞正色立朝三

   臺清肅五為司隸允恊物情王彌入洛百官殱焉彌以暾鄉里宿望故免於難後至東阿為石勒遊

   騎所𫉬遂遇害劉敏元北海人厲已修學好星厯隂陽術數永嘉末自齊西奔同縣管平年

   七十餘隨敏元西行及滎陽為盜所刼敏元已免乃還謂賊曰此公孤老敏元請以身代有一賊瞋

   目叱曰吾不放此公憂不得汝乎敏元奮劍曰吾豈望生耶當殺汝而後死前將斬之盜長遽止之

   而相謂曰義士也害之犯義乃俱免之後仕劉曜為中書侍郎太尉長史︹南北朝︺︹北齊︺

   趙僧巖北海人寥廓無常人莫能測劉善明為青州欲舉為秀才大驚拂衣而去後棲遲山

   谷常以一壺自隨一旦謂弟子曰吾今夕當死至夜果亡時人以為知命︹周︺唐永平夀人少

  有將帥才讀班超傳慨然有萬里之志正光中為北地太守永善馭下士人競為之用在北地四年

  與賊數十戰未嘗敗北永所營處至今猶稱唐公壘也累加衛將軍封平夀伯卒贈司空子陵少習

  武藝頗閑吏職位大都督應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陵子悟美風儀博涉經史文詠可觀周

  大象中位至内史下大夫漢陽公唐瑾永子年十七周文聞其名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累遷

  尚書右丞吏部郎中於時魏室播遷庻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遷戸部尚書轉吏部子謹南伐

  江陵以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畧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為僕隸瑾察其才行有片善

  者輒議免之軍還唯載書兩車歸論功進爵為公屢進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卒謚曰方瑾性方重有

  風格又好施與禄賜常散之宗族朝野稱之︹隋︺段艾振北海人少有膂力膽氣過人性

  剛直明達時務為宇文䕶親信授中外府兵曹武帝攻齊海昌王尉相貴於晉州文振有力焉後歸

  高祖伐陳授大將軍大業初以功進位右光禄大夫遼東之役卒於帥贈尚書右僕射北平侯諡曰

  松贇北海人性剛烈重名義為石門府隊正大業末賊楊厚來攻北海縣贇輕騎覘賊為

  厚所𫉬厚令贇謂城中云郡兵已破宜早歸降贇偽許之既至城下大呼曰我為官軍覘賊邂逅被

  執非力屈也今官軍大來賊徒寡弱旦暮擒翦不足為憂賊以刀築贇口斬斷其腰城中望之莫不

  流涕北海卒完户曹郎郭子賤上表奏之贈朝散大夫本郡通守︹唐︺張允濟北海人任

  隋為武陽令以愛利為行舉政尤異遷高陽郡丞郡缺太守獨統郡事吏下畏悦貞觀初累遷刑部

  侍郎封武城縣男擢幽州刺史蔣欽緒膠水人工文辭擢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中宗始親

  郊國子祭酒祝欽明建言皇后應亞獻詔禮官議衆曲意阿徇欽緒獨抗言不可諸儒壯其節開元

  中以御史中丞録河南囚宣慰百姓賑窮乏徙吏部侍郎厯汴魏二州刺史卒性孤潔自守惟與賈

  曽郭利貞相友云蔣沇欽緒子博學少有名以孝亷授洛陽尉遷監察御史與兄演溶弟清

  俱為才吏有名天寳間沇累遷大理卿持法明審德宗出奉天沇奔行在為賊所拘欲誘署偽職沇

  絶食不應命竄伏里中不復見京師平乃出擢右散騎常侍卒蔣清沇弟舉明經中第調鞏丞

  東京留守李憕賢之表為判官與憕同死安禄山亂贈禮部侍郎太和初追諡曰忠郭航

  人李師道叛郭昈為繒書藏衣絮間使航間道見李愿請兵擣賊愿白諸朝不得報航還昈所未幾

  師道召航昈疑事露欲引決航曰事覺吾獨死君無患卒自殺︹宋︺王廷義掖人開寳二年

  領横州團練使從征太原親鼓士乘城矢中其腦而卒贈建雄軍節度鞠常高密人少好學

  善屬文漢乾祐進士開寳中擢著作佐郎時任此官者惟常與楊徽之李若拙趙鄰幾四人皆有名

  徐承珪掖人㓜失父母與兄弟三人及其族二十口同甘藜藿衣服相讓厯四十年不

  改其操所居崇善鄉緝俗里木連理𤓰瓠異蔓同實乾德初詔改鄉名義感里名和順吕昇

  萊州人父權失明剖腹探肝以救父疾父復能視而昇不死淳化中下詔賜粟帛祁暐

  人淳化進士天禧中知濰州母卒葬州城南暐就墳側構小室號泣守䕶蔬食經六冬有白烏白兔

  馴繞墳側州人異之以狀聞詔賜粟帛今長吏每月存問蔡齊其先洛陽人曽祖綰爲膠水令

  因家焉齊舉進士第一儀狀俊偉舉止端重眞宗見之顧宰相寇準曰得人矣詔金吾給七騶𫝊呼

  以寵之狀元給騶自齊始也仁宗時累遷侍講學士太后修景德寺命齊爲記齊久之不上錢惟演

  附丁謂樞密題名輒削去寇準姓氏齊言於仁宗遽令磨去拜禮部侍郎𠫵知政事卒諡文忠齊方

  重有風采性謙退不妄言有善未嘗自伐所薦龎籍楊偕劉隨段 -- 𠭊 or 叚 ?少連後率爲名臣孫祖德

  北海人進士及第累官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西京留守司方冬苦寒詔罷内外工作而錢惟演督

  修天津橋格詔不下祖德曰詔書可稽留耶卒白罷役入爲殿中侍御史請章獻太后還政擢知諌

  院言郭后不當廢𫉬罪久之遷天章閣待制累除吏部侍郎致仕卒宋摶掖人開寳中得第累

  遷司封員外郎河東轉運使在任凡十一年經制漕運以幹治稱連徙他州郡輒乞留累秩刑部郎

  中使遼會疾遼主以車迎之二年卒吳奎北海人性强記於書無所不讀舉五經䇿賢良方正

  入等擢太常博士厯拜樞密副使神宗初𠫵知政事御史中丞王陶以論事詆韓琦奎狀其過陶疏

  奎阿附出知青州司馬光諌曰奎名望清重今為陶絀奎恐大臣皆不自安乃召歸中書及琦罷相

  奎竟出知青州卒諡文肅林廣萊州人以捧日軍卒累立戰功拜衞州防禦使馬軍都虞侯為

  人有風義輕財好施學通左氏春秋臨事持重長於料敵以智損益八陣圖又撰約束百餘條列上

  邊地頗推行之其名聲聞於西夏王仲寳高密人初為刑部吏補章邱尉以捕盜有功厯

  官東上閣門使元昊寇延州仲寳將兵至賀蘭谷敗蕃將羅逋於長雞嶺遷涇原路總管安撫副使

  兼管勾秦鳯路軍馬事與西𦍑戰六盤山俘馘數百人時任福大敗好水川别將朱觀被圍仲寳以

  兵救之徙環慶路副都總管再徙澶州范仲淹以仲寳武幹未衰奏留之明年除左屯衞大將軍致

  蔡延慶齊從子中進士第累拜天章閣待制秦鳯等路都轉運使以應辦熙河軍需功

  進龍圖閣直學士王韶進師河州羌斷其歸路延慶檄兵赴救羌解去韶入朝延慶攝熙帥元夕張

  燈羌乘𨻶伏兵北關下遣其種二十九人偽請來屬將舉火内應延慶覘知悉斬以狥伏者宵潰厯

  官工部吏部侍郎延慶有學問平居簡黙遇亊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為伯父齊後齊晚得子

  乃歸其宗籍家所有付之萊人義焉劉閴北海人以拳力為軍校從文彦博討貝州議者欲穿

  地道入閴曰穴地積土賊且知之城瀕河若晝囊土而夜投諸河宜無知者彦博以為然穴成閴持

  短兵先入衆始從登陴引繩而上遲明師畢入貝州平功第一屢擢冀州駐泊總管以左金吾大將

  軍致侯𫎇高密人進士及第屢擢殿中侍御史星變求言𫎇疏十事徽宗有大用意西將

  高永年死於𦍑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姓名敕𫎇往秦州逮治既至奏釋劉仲武等不問累進尚書左

  丞中書侍郎忤蔡京罷知亳州宋江寇京東𫎇上書言不如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𫎇居外不

  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綦崇禮高密人後徙濰之北海幼頴邁十𡻕能作邑人

  墓銘登重和元年上舍第高宗時召試政事堂為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奇偉拜中書舍人除

  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時省曹簿書殘毁幾盡崇禮執銓法熟於典故吏不得容其私尋除翰林

  學士凡所撰詔命數百篇深得代言之體以寳文直學士知紹興府金人入侵崇禮得便宜行事

  七州晏然期年上印綬退居台州卒周中濰州人建炎中金兵攻城率家人乘城拒守中弟辛

  盡散其財帛以享戰士城陷中闔門百口皆死紹興中贈官朝議大夫辛次膺萊州人幼

  孤俊慧力學甫冠登政和進士第累遷吏部郎高宗召見首言救世之弊上勅所奏榜朝堂擢右正

  言屢劾秦檜妻兄王仲嶷王㬇章留中求去除直秘閣湖南提刑檜死屢起擢權給事中每章疏出

  天下韙之厯拜𠫭知政事以疾力祈免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宫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蹇諤仕宦

  五十年無絲毫挂吏議為政貴清靜先德化所至人稱其不煩善屬文尤工於詩︹金︺錫占

  暉其先附於遼後家萊州暉慷慨有志畧遼季授禮賓副使領萊隰遷潤四州屯兵天輔六年

  仍領其衆宋人乘間陷海州帥府以登萊沂密四州委暉經畫敵無敢窺其境者為定海軍節度使

  遷尚書右丞累封榮國公卒錫占暉舊作赤盞暉今改正 徒 單克安本名習顯其先

  金源縣人後占籍萊州克安資質渾厚寡言笑善𮪍射有勇畧大定𥘉厯左翼都統討遼遼平除太

  原尹尋治兵伐宋遂取楚州兵罷屢擢樞密副使世宗幸上京克安留輔太子行左丞相事太子薨

  克安嚴飭禁衞章宗時為郡王克安召太子侍讀完顔匡謹視勿去左右世宗還京師表請立皇太

  孫以繫天下望世宗嘆曰社稷臣也封延安郡王章宗立累進太師封淄王薨遺表言不及私諡曰

  忠烈配享世宗章宗廟廷圖像衍慶宫︹元︺王國昌高密人初為膠州千户中統初入覲

  世宗察其能遷左武衞親軍千户召問軍旅之事奏對甚悉帝嘉之人有上書言高麗境内黒山海

  道至宋境為近帝命國昌往視之泛海千餘里風濤洶湧從者恐勸還國昌神色自若遂至黒山乃

  還㑹遣使入日本命國昌屯於高麗之義安郡以為援卒於軍張緝膠人性孝友能詩文至正

  中領鄉薦由澤州儒學正轉泰州幕職棄之養親居揚州㑹亂賊突入卧内舉槍欲刺母姫氏緝以

  身蔽槍中緝脇三日而死︹明︺隋贇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陳友諒餘孽王玉兒送京

  師太祖召見賜宴勞之累擢廣東按察使侯庸平度人生七𡻕父坐事謫閩南稍長母告之庸

  悲痛誓贖父罪洪武間舉進士拜吏科給事中請納官代父辭甚哀切上憫之詔還其父庸至謫所

  迎歸尋升吏部侍郎吕讓平度人洪武進士官行人使安南國王饋黄金及諸貨幣讓却之曰

  尉佗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是召禍者也陸賈受金以分諸子是苟利者也王顧以尉佗自處而

  以陸賈處人何其陋哉後擢御史終陜西僉事鄧燧高密人洪武舉人任南和教諭署縣事燕

  兵起堅城固守後坐謫戍興州以死薛禄膠人起行伍從成祖起兵功最著累擢右都督封陽

  武侯仁宗立加太子太保予世券宣宗時加太保卒贈鄞國公諡忠武禄有勇而好謀紀律嚴切又

  善撫士卒人樂為用巋然為時宿將張信掖人以孝行聞永樂初命為尚寳司丞升少卿凡上

  表奏翰林書辭用寳函封畢授尚寳以髹版夾䕶然後行一日所上髹版内夾敵故紙命召問之其

  同官教之援翰林以覬倖免信曰不敢自欺况敢欺君父乎廷論重之儀智高密人洪武末

  舉耆儒厯知高郵州寳慶府並有聲累遷禮部左侍郎久之侍皇太孫講讀智有學行議論必持正

  年八十致仕卒季子銘厯官兵部尚書兼詹事孝友正直士論許之黄福昌邑人洪武中以太

  學生厯金吾前衞經厯工書論國家大計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成祖初既郡縣交阯命福以

  尚書兼掌布政按察二司事福在交十九年威惠兼行交人感服仁宗立召還宣德初交阯復叛命

  福佐師征之失利交人𫉬福拜且泣䕶送出境英宗時加少保參贊南京守備卒福厯事六朝公忠

  廉恕憂國忘家老而彌篤兵部侍郎徐琦使安南回福與相見石城門外或指問安南來者曰汝識

  此大人否對曰南交草木亦知公名安得不識成化初贈太保諡忠宣戴綸高密人永樂中

  自訓導擢禮科給事中簡侍皇太孫講讀太孫好馳獵綸數諫諍深恨之及即位由洗馬擢兵部侍

  郎又以諫獵忤㫖出贊交阯軍務未幾坐怨望逮下詔獄帝親鞫之綸抗辨立撞死欒瑄

  正統進士官刑部員外有中貴逮獄同官不敢鞫瑄按之卒置之法衆推服尋出知大同府境内晏

  官亷平度人成化進士官户部郎中景州有民田萬頃界接東宫莊田為内侍冐占遣亷

  往勘内侍語亷曰田如歸我講讀官可得也廉曰以萬人命易一官吾所弗能竟以所占田歸之民

  藍章即墨人成化間進士擢御史屢遷左僉都御史忤劉瑾左遷撫州通判瑾敗復起巡撫陜

  西時蜀保兒寇掠漢中章選將練兵殱其首惡餘黨悉平終南京工部侍郎李介高密人成

  化進士選庻吉士改御史陳時政數事帝多採用之宏治初巡撫宣府厯兵部左右侍郎北寇謀犯

  大同命介往督軍餉介選將練兵大修戎備先後條上便宜十二事卒贈尚書毛紀掖人成化

  進士正德中累遷禮部尚書尋為大學士入預機務武宗南征紀佐楊廷和居守世宗即位録定䇿

  功加伯爵再疏辭免嘉靖初帝欲追尊興獻閣臣執奏忤㫖紀疏救之傳㫖切責遂乞歸里紀有學

  識居官亷靜簡重卒贈太保諡文簡匡翼之膠人成化進士擢御史累官四川副使時威茂

  土番寇擾翼之單騎詣營諭以禍福悉歸順以忤劉瑾謫知桐廬縣瑾既敗起廣東按察使

  廸膠人宏治舉人厯太僕丞奉使宣大二鎮守令贐以金迪𨚫之守臣曰例也迪笑曰以𨚫金為

  例於後不亦可乎時稱其亷介藍田章子正德進士擢御史爭大禮被杖張璁掌都察院考察

  其屬落職歸先後論薦三十餘疏終不起翟瓚昌邑人正德進士授工科給事中有直聲出為

  河南僉事青羊寇反瓚首破賊巢厯升湖廣巡撫平安鄉巨寇以憂歸屢薦不起邦直

  即墨人嘉靖中由明經為鹽山丞上書條奏十事優㫖褒答平生精研律吕著樂書正聲四十卷

  劉應節濰人嘉靖進士隆慶中以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奏罷永平密雲霸州采

  礦又議通漕密雲與清軍補兵之䇿一切規畫俱防邊要政累擢刑部尚書卒張鯉膠人萬厯

  中由明經厯知内鄉芮城二縣遷鄭府審理冢宰陸光祖舉天下清苦官鯉與焉升周府長史

  漢掖人崇禎進士知高平縣調河南屢擒巨寇以計解李自成之圍尋授御史監左良玉軍救開

  封追賊朱仙鎮連戰皆㨗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總兵官劉超叛漢密疏請討為兵部所洩巷戰

  死詔贈兵部尚書建祠致祭錢祚徵掖人崇禎時舉人厯官汝州知州蕩平土寇民賴以

  安十四年李自成來寇祚徵乘城死守身中流矢罵賊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宋明佐昌邑人舉人撫後母弟友愛備至崇禎十五年 大兵下昌邑死之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入忠義祠 王 曦如即墨人邑諸生李自成陷京師曦如衣冠詣文

  廟長號再拜以母老不敢即死八月母殁㬢如營葬畢乃自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入

  忠義何復平度人崇禎進士知高縣有𨚫賊功厯知保定府時李自成遣其黨出固關正

  定同知邵宗元集議守城復聞之馳至相與僇力備禦賊攻益厲雉堞盡傾火箭中城西北樓焚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高宏圖膠人萬厯進士官御史天啟初巡按陜西

  澄清吏治風裁肅然以忤魏忠賢罷職崇禎中厯遷工部右侍郎以爭中官張彝憲坐制復削籍歸

  福王時宏圖以户部尚書與姜曰廣協心輔政為馬士英阮大鋮所嫉遂謝政流寓會稽後絶粒而

  卒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本朝︺法寰膠人明天啟進士好讀書授徒墨水之濱多所裁成 本朝除靜海知縣有惠政膠

  鎮海時行叛時寰里居罵賊而死二子爽選皆遇害張宏範膠人庠生家貧授徒至性孝友

  年五旬乏嗣妻趙氏為置一妾將就寢詢知妾故有夫縁被重累不得已自鬻遂危坐達旦即遣還

  之為士論所推卒祀鄉賢祠姜汝俶掖人順治元年由貢生授河間府推宫五年遷懷慶

  府通判未去任値姜瓖叛以運糧抵安郭驛聞賊至嘅然曰我當以死拒之解佩刀殺數賊力絀遇

  劉方至掖人順治元年以恩貢授紹興府推官清介公明署上虞縣事山寇陷城不屈

  張愫掖人順治二年以貢生授紹興知府時海寇陷城死之藍潤即墨人順治丙

  戌進士自庻吉士厯徙侍從督學江左務拔寒畯轉福建右參政值海寇攻榕城率衆守之城得完

  又補廣東左參政招降蘆田横水諸寇尋秉臬江南轉楚藩坐前罣誤事削職歸郭琇

  人少厲志清苦讀書深山中康熙庚戌進士知吳江縣循聲第一擢監察御史時江南困於水患琇

  首疏特㕘河臣累遷都察院左都御史風紀肅然以事放歸田里己卯起副都御史總制湖廣請改

  折南糧奏銷緩征減更名田租等疏天下受其賜以五疏乞休卒單烺高密人乾隆己未進

  士初知龍門縣勸民墾種改其專事畜牧之俗民便之厯宛平及西路同知復知廣平府與鉰仁府

  皆有政聲嘗言民為邦本愛民即所以報君也在廣平日民有議立烺生祠者斥止之民詣署羅拜

  去銅仁苗民多田土獄烺釐剔宿弊入其巢穴諭勿恃險為患皆感遵約束烺有至性能任事好學

  工詩著有大崑崙山人集韓夢周濰人乾隆丁丑進士知安徽來安縣有實政有文集行世

  胡邦昌邑人父有亮官湖廣衡州協副將乾隆八年邦佑由廕生厯任浙江貴州知府縁

  事革職再選雲南永北同知三十一年緬旬用兵轉餉軍中城陷遇害贈道銜王文章

  由行伍洊升貴州鎮遠右營守嘉慶四年隨𠞰賊匪力戰死李毓昌即墨人嘉慶戊辰進

  士江蘇即用知縣是年秋委查淮安府山陽縣賑務以不肯扶同侵冒為知縣王伸漢毒薨事

   聞得   㫖加知府銜即照知府例賜䘏有   御製憫忠詩三十韻勒碑墓左其

  叔泰清給武舉嗣子希佐給舉人准其一體㑹試十七年入祀鄉賢祠

 ︹流寓︺︹漢︺公孫宏甾川薛人少家貧牧豕海上濰縣西南二十里程符山之麓有讀書臺在

  焉武帝時對䇿擢第一厯丞相封平津侯淳于恭淳于人善説老子清靜不慕榮名建武中

  郡舉孝亷司空辟皆不應客隱琅邪黔陬山遂數十年︹宋︺明僧紹平原鬲人明經有儒

  術永光中鎮北府辟功曹不就隱長廣郡嶗山聚徒立學

 ︹列女︺︹晉︺韋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學稱宋氏㓜䘮母及長父授以周宫音

  義後徙山東宋氏與夫推鹿車背負父所授書依膠東富人程安夀逞時年少宋氏晝則樵採夜則

  教逞逞遂學成名立事苻堅為太常堅憫禮樂遺闕時博士奏宋氏𫝊父業可以𫝊授後生於是就

  家立講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紗幔而受業號為宣文君︹宋︺王氏雙女膠人靖康中從

  母避亂被執女紿曰縱母還當從汝母既免二人俱赴海里人葬其屍海岸號曰雙女塜︹金︺相

  琪妻欒氏濰人琪為司吏貞祐三年賊陷城琪與欒氏及子俱為所得賊見欒悦之殺琪

  及其子而誘欒欒奮起以頭觸賊而仆罵曰我豈為犬⿱彐⿰垁凡 -- 彘所汚者哉賊怒殺之追封西河縣君諡莊

  李英妻張氏濰人英為監察御史貞祐初元兵取濰州入其家張氏俱以所有財

  物與之既而令張上馬曰汝品官妻當復為夫人張曰我死則為李氏鬼頓坐不起遂見殺追封龍

  西郡夫人諡莊潔︹明︺劉倫聘妻趙氏膠人年十八正德六年土宼猝至邑趙在

  室搗衣自如一賊突入欲犯之趙怒以衣杵擊賊遂遇害馬堂妻欒氏膠人年十七適

  正德六年土賊入寇以兵脅之欒抗聲辱罵為賊所害李棟妻王氏昌邑人正德七

  年土寇至王攜兒藏地窖中為賊所𫉬欲汚之威以刃王罵不絶口賊怒繫樹上支解之劉山

  女昌邑人父山為隂陽生縣遣隸呼之山適他出隸戲以手曳女云父不往汝往應之女泣罵曰

  奴何敢汚我乎因自縊死王東有妻杜氏昌邑人年十七歸東有甫四閲月値𡻕大

  飢翁姑無奈以氏易富室之米氏欣然往米至遂投井死毛樂聘妻姜氏掖人年十

  五未嫁而樂卒姜聞之誓不他適會有來聘者父將奪其志遂自縊孫氏女平度人孫伯光

  女年十四守正捐軀奉詔旌表張鴻儒妻江氏即墨人鴻儒臥病江許以死殉及鴻

  儒死之日已不食四日矣越七日餓死解應科妻江氏即墨人應科為諸生以疾

  卒江不食數日亦死

 ︹本朝︺于升妻夏氏濰人順治初升挈妻孥避山賊之難道遇賊殺升夏與僕于忠大罵

  不絶賊并殺之今稱三烈冢張可發妻陳氏濰人夫死遺一子一女陳守節三年

  其舅與兄堅欲嫁之陳遂攜其女投水死同縣劉成祥妻吳氏李廷斌妻孫氏妾趙氏孔萬年妻丁

  氏宋伸妻高氏張士諤妻魏氏譚昕妻周氏王騮妻周氏胡永基妻王氏夏琮妻徐氏唐希俊妻王

  氏陳夢契妻吳氏馮廷彦妻王氏劉珍妻吳氏張進才妻王氏劉汲妻程氏俱夫亡殉節王慜

  妻夏氏昌邑人同縣陳光顯妻邵氏于珩妻馮氏王䇿妻劉氏楊垓妻宋氏俱夫亡殉節

  欒瑛甫妻高氏膠人順治十年海時行叛氏為亂兵所刼大罵不屈死同州郭自華

  妻崔氏欒昇妻宋氏欒檀妻高氏高自卑妻王氏劉仲祥妻郭氏于成龍妾逢氏俱聞變死難

  士楷妻張氏膠人夫亡自縊同州李沅妻薛氏高時妻紀氏紀湄妻張氏夏大亨妻李

  氏法象燨妻張氏董之瑛妻李氏雒獻圖妻張氏匡慕盛妻薛氏高玻妻崔氏薛竹兆妻唐氏高昆

  妻張氏李蕡妻王氏周大椿妻高氏王淇度妻高氏張鳯儀妻鄭氏紀于璋妻張氏薛希玠妻趙氏

  趙伯恭妻李氏張喬年妻高氏談必中妾楊氏俱夫亡殉節王文烺妻鄭氏

  人文烺邑諸生順治元年山賊入城焚掠紳士氏不受辱與夫同被殺單嘉猷妻李

  氏高密人嘉猷惑於䜛嬖不同寢食李奉事惟謹夫病禱以身代夫亦愧悔及夫死遂自縊同縣

  李仙品妻高氏單儼妻王氏李世深妻單氏李嶸妻劉氏鄧瑢妻趙氏曹恒吉妻王氏傅廷遇妻單

  氏孫選妻倪氏趙理妻李氏管植妻高氏范梅妻宋氏姚佃君妻郭氏劉淳妻馬氏欒三滿妻李氏

  俱夫亡殉節江滸妻黄氏即墨人夫亡自縊同縣牛希昌妻趙氏江從周妻孫氏宋

  德忬妻黄氏孫貞理妻張氏孫日休妻楊氏孫崇妻張氏張宏妻王氏黄貞復妻張氏黄培妾劉氏

  江兆錝妻王氏朱紹祖妻孫氏孫肯横妻王氏孫道方妻姜氏周祚晉妻孫氏周喬齡妻孫氏李爾

  炳妻江氏江范妻𡩋氏李貞妻孫氏孫應中妻王氏江兆鎏妻周氏黄爵妻遲氏劉漢妻尹氏俱夫

  亡守陳三義妻王氏掖人未嫁氏失明父以女瞽辭婚三義曰吾聘時未瞽也

  竟娶之三年而目復明三義客死於外氏聞之曰夫不負吾吾豈負夫者乃自縊同縣烈婦潘璉妻

  霍氏錢纘美妻李氏節婦周學古妻王氏均康熙年間 旌張典繼妻王氏

  人夫亡遺一子前妻子長己子十四𡻕而頴悟過之每課督輒撻其子以示儆後二子皆得成立同

  州烈婦王能充妻冷氏于廣生妻楊氏于養定妻葛氏均康熙年間 旌杜良彦妻譚

  氏濰人夫亡撫遺腹子世昌入庠娶郭氏生孫履亨而世昌殁及孫履亨娶于氏而孫又夭三世

  孀居一門苦節同縣節婦吳士鸞妻張氏劉夢德妻李氏陳維城妻王氏丁誌妻韓氏韓濬妻王氏

  郭汝舟妻譚氏秦之標妻李氏譚洽妻張氏王廷瑜妻牟氏均康熙年間 旌解玫妻黄

  氏即墨人年二十玟亡欲以殉翁曰吾家寒名微不能為汝邀旌典奈何張曰為夫而死豈為旌

  表而死乎遂自縊同縣烈婦藍啓先妻吕氏周綜潞妻何氏紀僼妻王氏王馨妻江氏周昌印妻江

  氏江火珠妻劉氏均康熙年間 旌張續清妻匡氏膠人夫亡殉節同州烈婦宋承

  宗妻王氏仇文玉妻邱氏鄧世鐖妻宋氏楊範妻劉氏樊印昌妻徐氏崔為連妻江氏王之奎妻任

  氏趙業鴻妻潘氏紀振蛟妻張氏于賡妻高氏王念妻高氏劉榮妻殷氏傅良棟妻張氏均雍正年

   吕 景岱妻薛氏高密人守正捐軀同縣王法學妻孟氏亦守潔遇害均雍

  正年間 旌周惠吉妻霍氏掖人嫁期年而寡撫遺腹子至十餘𡻕乃曰吾可以

  下報夫子矣於夫亡日舉酒酹墓自經死同縣烈婦宋之清妻吳氏毛良棟妻李氏姜三辰妻趙氏

  孫文郁妻王氏節婦趙玉璂妻王氏李進妻張氏張宗黼妻錢氏謝國典妻張氏姜為楨妻王氏孫

  洞妻王氏鄒毓化妻孫氏杜珣妻史氏杜浡妻原氏劉經漢妻王氏翟泳妻楊氏侯賜輅妻翟氏均

  乾隆年間 旌李永杭妻姜氏平度人夫亡殉節同州節婦官其志妻竇氏史桂妻

  戴氏馬士傑繼妻陳氏戴元澄妻崔氏崔述妻馬氏某妻姜氏馬重煥妻段 -- 𠭊 or 叚 ?氏烈女孫小嫚均乾隆

  年間 旌丁岠妻譚氏濰人岠亡無子氏誓以身殉翁姑防之嚴且曰嫂氏方娠(⿱艹石)

  男當與汝為嗣氏忍泣聽之未幾娠者生女氏乗𨻶自縊同縣節婦吕廷緒妻唐氏王之佐妻高氏

  李佐妻陳氏姜文㬇妻姚氏郭鐀妻蘇氏陳秉正妻裴氏張光宗妻曹氏陳夢騏妻郭氏陳獻恂妻

  王氏胥緒祖妻劉氏田光閭妻趙氏譚之竹妻裴氏王駉妻裴氏季河妻劉氏孫廷樞妻宋氏丁天

  福妻王氏莊更新妻田氏宋一盛妻劉氏王魴妻崔氏王世俊妻張氏蔣爾盈妻李氏姜淳夫妻劉

  氏韓樸妻時氏畢晉妻𡩋氏嵇元藎妻路氏陸誥妻林氏郎大亷妻王氏姚欽妻高氏烈女單行可

  女均乾隆年間 旌黄德祥妻郝氏昌邑人夫亡守節同縣張廷棟妻李氏于輝青

  妻李氏劉濟生妻張氏楊偉妻于氏劉珥妻曹氏烈女張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法果妻

  單氏膠人夫亡殉節同州節婦法(⿱艹石)巽妻葉氏法楠妻張氏劉子錡妻楊氏匡子銑妻尚氏張

  縉基妻高氏張洪鈞妻高氏譚恂妻高氏張允恭妻范氏宋官緒妻王氏鄧垓妻李氏宋孝先妻高

  氏李勲妻高氏孫肇洽妻王氏法克平妻高氏妾臧氏劉照妻姫氏王與齡妻宋氏蔡逢春妻陳氏

  烈女遲小嫚均乾隆年間 旌薛應紹妻范氏高密人夫亡守節同縣李繼祖妻馮

  氏傅恂初妻綦氏單務時繼妻秦氏王格先妻單氏均乾隆年間 旌江顯祖妻郭

  氏即墨人夫感時症合⿱氶巴 -- 卺日僅能成禮未幾卒氏投繯死距于歸方八日耳同縣烈婦黄如深妻

  楊氏董仁鑑妻袁氏安仁吉妻韓氏王茂白妻汪氏李士𣏌婢女春喜節婦周效妻孫氏藍潤妻張

  氏江天發妻周氏黄奎妾吳氏黄貞彝繼妻楊氏周宗汭妻孫氏張廷瑄妻黄氏江芬妻李氏江如

  珩妻王氏黄德世妻趙氏毛從商妻崔氏陳績妻李氏遲公正妻王氏李藎妻吕氏馮檖妻薛氏于

  文宜妻傅氏林士鳯妻李氏周知涖聘妻江氏均乾隆年間 旌羅淳妻劉氏

  夫亡絶食慷慨殉節同縣節婦宿錫純繼妻姜氏馬兆成妻陶氏郭天成妻劉氏瞿儒妻王氏翟冠

  繼妻李氏烈女趙青生女均嘉慶年間 旌李耀吉妻倪氏平度人夫亡守節同

  州李秉仙妻季氏倪思聰妻李氏官作室妻崔氏竇士玉妻金氏尚維祺妻于氏許之棟妻尚氏馬

  府修繼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劉氏女濰人名梅姐守正捐軀同縣節婦張鋐妻譚氏

  王克峻妻石氏唐峼妻吳氏譚存寛妻戴氏郭塤妻張氏張名碧妻李氏韓封妻王氏高汝培妻董

  氏烈女劉冬姐均嘉慶年間 旌傅丕顯妻徐氏昌邑人夫亡守節同縣朱德燾

  妻祝氏孫元果妻郭氏傅爛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高敬立妻王氏膠人夫亡

  視殮畢次日即自經同州烈婦高攀雲妻王氏李懷源妻張氏牛七妻吕氏王小辰妻王氏節婦邱

  肇岐妻蔡氏高蔚趁妻周氏逢克淳妻周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氏女高密人張星焯女守

  正捐軀嘉慶年間 旌侯思紋妻王氏即墨人夫亡囑弟婦曰奉雙親實汝夫婦

  之責視殮畢即自縊同縣烈婦賈立興妻欒氏仇銘妻蔡氏陳廣興妻紀氏解慶妻嵇氏林宏烈妻

  張氏劉雲晴妻紀氏房永期妻劉氏江用健妻周氏毛攷妻萬氏江煥彤妻袁氏姜薦妻劉氏江煇

  妻藍氏王朴妻張氏節婦毛敦妻藺氏侯𫝊妻金氏黄如玫妻周氏辛世桂妻藺氏周中孚妻姜氏

  周嘉德妻張氏范廷輅妻江氏袁景信妻王氏藍允潔妻孫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明淨高密人少出家後南遊天台日至村中化食回值羣虎皆張口閉目若有飢相

  淨乃以匙抄飯納其口中人皆異之貞觀三年召淨至京祈雨大𫉬甘霖後還義勝寺莫測其所

  ︹宋︺徐間眞濰州人有道術與歐陽修善一日求去甚力曰我友罪我與公卿遊修使

  人送之果有鐵冠丈夫長八尺餘俟於道傍以瓢覆酒於掌中以飲忽俱不知所在

 ︹土産︺鹽漢書地理志都昌曲成註俱有鹽官金史地理志即墨註有鹽官明統志鹽即墨縣出地

  理通釋鹽官車萊郡曲成縣今膠州有石河鹽場掖縣有西由鹽場俱設大使治之石器

  地理志萊州土貢石器宋史地理志萊州貢石器齊乘掖縣西北斧山出温石可為器皿明統志温

  石五色俱掖縣出牛黄掖縣出唐書地理志萊州土貢牛黄宋史地理志萊州貢牛黄明統

  志牛黄掖縣出文蛉膠州昌邑即墨濰縣出唐書地理志萊州土貢文蛉宋史地理志萊州貢

  海藻膠州昌邑即墨濰縣出宋史地理志萊州貢海藻濰縣出宋史張燾𫝊濰産

  絹元和志萊州賦絹綿元和志萊州賦綿烏頭明統志平度州出按舊志載元和志萊

  州貲布唐書地理志萊州土貢貲布水蔥席謹附記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63.djvu/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