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四十七至一百四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四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四十七至一百四十九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五十一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2.djvu/5

寕武府表                 

                     

大清一統志

 寕武府在山西省治北少西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七里東至朔平

  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縣界七里北至水泉營邊

  牆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崞縣界九十五里西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平府平

  魯縣界二百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縣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參井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樓煩地戰國屬趙漢雁門郡樓煩縣

  地後漢末廢後魏置神武太平二郡屬朔州北齊

  并神武郡入太平周廢隋爲馬邑樓煩雁門三郡

  地唐末置寕武軍通鑑唐乾符五年李克用進擊寕武注云寕武軍在嵐州東北

 百里後廢太平興國五年置寕化軍領寕化縣金大

 定二十二年升爲寕化州仍領寕化縣元初並廢

  入管州明景泰元年置寕武關屬代州崞縣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寕武府隸山西省領縣四

 寕武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十四里東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

  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縣界七里北至神池縣界十七里東南至崞縣界八十

 五里西南至崞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朔州界三十五里西北至五寨縣界九十里漢樓煩縣地後魏

  置太平郡領太平太清永寕三縣屬朔州周廢隋爲雁門郡崞縣樓煩郡靜樂縣地唐末置寕武軍

  後廢宋太平興國五年置寕化縣爲寕化軍治崇寕三年縣廢爲鎮金大定二十年復置縣爲寕化

  州治元廢明初置寕化所 本朝雍正三年升爲縣爲寕武府治偏關縣在府西北一百

  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朔平府平魯縣界一百里西至保德州河曲

  縣界二十里南至五寨縣界六十里北至邊牆八十里東南至神池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河曲縣界

  二十里東北至邊牆一百里西北至邊牆一百里漢置美稷縣屬西河郡後漢末省五代北漢置偏

  頭砦宋屬火山軍遼置寕邊州鎮西軍屬西南招討司金正隆三年置寕邊縣為州治元州縣俱省

  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初屬鎮西衞成化二年偏關所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為縣屬寕武府

  神池縣在府北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寕武縣界二十五里西

  至五寨縣界九十里南至寕武縣界十五里北至偏關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寕武縣界五里西南至

  五寨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朔平府朔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偏關縣界九十里漢置樓煩縣屬雁門郡

  後漢末廢後魏置神武郡屬朔州北齊併郡入太平後周改置神武縣隋因之屬馬邑郡唐省入善

  陽遼重𤋮九年復置并置武州屬西京道金省縣入州元屬大同路明廢入代州崞縣嘉靖十八年

  建神池堡 本朝雍正三年升為縣屬寕武府五寨縣在府西一百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

  距一百里東至神池縣界三十里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二十里南至寕武縣界三十里北至偏關

  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寕武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岢嵐州界四十里東北至神池縣界五十里西北

  至保德州河曲縣界七十里漢汾陽縣地建安以後為新興郡地後魏為秀容神武二郡地隋唐以

  後為朔州地宋熙寕初置寕遠砦後為遼所取置寕遠縣屬朔州尋廢入神武縣金復置屬武州元

  省明為岢嵐州地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堡屬鎮西衞 本朝雍正三年升為縣屬寕武府

 ︹形勢︺倚山傍河背高南下東倚臺山之勝西含汾水

  之源六盤踞其前黄花枕其後層巒合抱鳥道紆

  𮞉寕武關志

 ︹風俗︺境臨邊塞耕鑿少而絃誦稀俗尚剛直儇巧不

  作亦有樸實遺風寕武關志

 ︹城池︺寕武府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明成化初土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

   寕武縣附郭偏關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三明洪武中因舊土城改築宣德天順成化嘉

  靖中相繼展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增修神池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三西

  門外有池明成化中土築嘉靖中展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初增修五寨縣城周四里門

  三明成化中土築嘉靖中展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雍正十年

 ︹學校︺寕武府學在府治西北 本朝雍正九年建入學額數十五名寕武縣學

  在縣治東明寕武所學嘉靖中建 本朝初增修入學額數八名偏關縣學在縣治東

  北明偏關所學宏治中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神池縣學

  治北 本朝雍正九年建入學額數八名五寨縣學在縣治中街 本雍正九年建入

  學額數八名鶴鳴書院在府治内 本乾隆四年清漣書院在五寨縣

   本朝乾隆十五年建蘆秀書院在五寨縣 本朝嘉慶十一年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二今滋生男婦共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九十二名口計三萬二

  百一十九户

 ︹田賦︺四地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九頃九十七畝八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八千二百九兩四錢一

  分八釐糧二萬二千五百八十九石七斗五升有奇

 ︹山川︺鳳凰山在寕武縣南七里府志鳳凰山去郡城七里接六盤嶺跨代州崞縣界

  華山在寕武縣南六十里山下有水西南流入汾水黄嵬山在寕武縣南跨代州崞縣

  蘆芽山在寕武縣西南一名蘆芽尖山見寰宇記新志在縣西南九十里周百餘里跨

  神池五寨靜樂岢嵐諸州縣界 按通志蘆芽山一名大峪山引水經注中陵川水出中陵縣東南

  山下北俗謂之大峪山云云此山跨諸州縣皆非漢中陵縣地固不待辨又云一名太古牢山引遼

  史耶律頗的使宋求天池之地詔蕭迂魯統軍屯太古牢山以備之爲證亦非考遼史道宗獵於太

  古牢山問頗的邊事乃令使宋求之今考寕武宋寕化軍地也五寨偏關火山軍地也熙寕後割地

  入遼乃以寕武東北境爲邊塞蘆芽山在其南不下百里遼安能越境而獵乎𥨸疑太古牢山自當

  在遼西京道界内不應牽合此山也管涔山在寕武縣西南山海經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

  東其首枕汾名曰管涔山汾水出焉水經注闞駰曰汾水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其山重

  阜修巖有草無木新志在縣西南六十里跨五寨靜樂二縣界樓子山在寕武縣西南管涔

  諸峯之一也上有神祠祠下汾水源所出有古碑曰汾源𤫊沼岢嵐山在寕武縣西南接五

  寨縣及岢嵐州界神林山在寕武縣西南府志北接蘆芽西連荷葉坪東通州湖口林木

  棋盤山在寕武縣西南六十里上有石坪清真山在寕武縣西五十里高八

  里山形似屏上有水簾泉石門山在寕武縣西五十里林溪山在寕武縣西七十里

  跨五寨縣界虎頭山在寕武縣西七十五里高峻難陟盛夏常有積雪華蓋山

  在寕武縣北府志華蓋山郡北倚郭山也俯瞰城陰一峯特秀形若華蓋明時築護城墩樓於上

  翠屏山在寕武縣北接朔平府朔州界一名翠峯山東靈山在寕武縣北明統志

  金初蕭融為武州刺史建臺亭於其上禪房山在寕武縣東北二十五里東連雁門山府

  志山有洞石佛龕其中九龍山在偏關縣城外周環九峯雙鳳山在偏關縣東七

  里通志兩峯對峙形似雙鳳下有二泉名鳳眼馬鞍山在偏關縣東七十里以形似名通志

  嘉靖四十三年俺荅由馬鞍山入老營堡㳺擊梁平守備祁謨禦之伏發七百餘人胥没

  窠山在偏關縣東七十五里馬家山在偏關縣東八十里有朝陽洞府志朝陽洞中

  有隂陽二穴隂穴燭以炬可窺其底陽穴深不可極近穴如聞風雨聲好漢山在偏關縣

  東一百里接朔平府平魯縣界南堡山在偏關縣東百里府志土山戴石所謂确也上有五

  霸子山在偏關縣東南三十里舊志金完顔宗翰嘗遣羅索築城於其西南以禦夏人

   羅索舊作婁室今改正龍霸山在偏關縣南四十里高七里周十五里明燈山

  在偏關縣北五十里府志高百餘丈崖峽中銜大鐵盞或言昔現佛燈光照山谷常勝山

  在偏關縣北六十里白龍殿山在偏關縣東北五里山環峯繞下有石洞崖水滴沼禱雨

  駱駝山在偏關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明李文忠北征嘗憇兵於此下有駱駝洞深數里

  中有蝶大如箕了角山在偏關縣東北一百里接朔平府平魯縣界石炭窯山

  在神池縣西南十五里産石炭旗山在神池縣西南三十里周二十里跨五寨縣界虎北

  山在神池縣西南四十里跨寕武五寨二縣界府志參差斜曲狀似縿斿洪佛山

  池縣西南六十里蘆芽之支峯也府志山有石廟旱時往祈有神蛾施水於瓶内火燎炙取之下山輒雨

  鐵鑪山在神池縣西五里通志相傳尉遲敬徳造鎧甲於此五連山在神池縣西十

  里通志由縣城迤西屢起屢伏鳳凰山在神池縣西二十五里府志山中有紅黄小鳥每雪

  霽則飛翔爭鳴 按此山與寕武縣南接六盤嶺之山同名實兩山也轆轤窯山

  池縣西七十里山半有洞登者繫轆轤而上洞廣大可容萬人磨石山在神池縣西北八十

  里周十五里山境清幽南山在五寨縣南五里鎮口山在五寨縣南十里通志有

  河由口出古為神武川地雪山在五寨縣南二十五里有東西二山接岢嵐州界見寰宇記

  長城山在五寨縣南三十里殿平山在五寨縣南四十里神武川水經其下

  葉坪山在五寨縣西南四十里接岢嵐州界府志荷葉坪高千餘丈終𡻕積冰雪四面崇峻

  其頂平坦形𩔖荷葉可容萬馬或傳宋將楊業曾於此練兵有將臺遺址馬蹄山在五寨縣

  東北三十五里樓煩嶺在寕武縣南七里接崞縣界省志作六番崞縣志作六盤府志六盤

   嶺盤行六折而上崞志之名得實矣 按六番義猶六盤而云樓煩則當是其本號耳三名音皆頗

   近傳訛以此石湖嶺在寕武縣南通志明嘉靖二十年副總兵丁璋戰殁於此分水

   嶺在寕武縣西南十里灰河出此黄花嶺在寕武縣北跨神池縣界長二十里一名摩天

   嶺府志上有墩臺敵樓吳泉嶺在偏關縣東七十里高百餘仭府志雖當炎暑涼風凛然

   下有柏楊嶺在偏關縣東百里昔多二樹故名北石梯嶺在偏關縣北十

   里高三里許磴道盤旋山脈連滑石澗老牛灣二堡韓光嶺在偏關縣東北一里通志北漢

   建偏頭砦遼置武寕縣舊址胥存温嶺在神池縣東北五里北峯巖在偏關縣西北

   五十里高數百仞下臨黄河有石洞數十處通志相𫝊僧北峯棲此染峪在寕武縣東十五里

   山色如染山半有洞下有泉水甚甘通志澗産蝦寕武關志所謂染谷流蝦也囘春谷

   武縣西百里府志谷中周廣數里巨石盤旋峭壁千仞四時如春近正月時蟄蟲皆振衆草巳綠

   仙人洞在寕武縣西三十里有大石門少石門洞側有懸巖香鑪峯環山皆生香草

   洞在偏關縣南三十五里迤西村洞中怪石錯峙入二里許聞水聲不復能前矣萬佛洞

   在五寨縣東北蘆芽山明僧福登居此神宗賜號真來佛子為造萬佛鐵塔鑿萬佛石洞神工備具

   昭君塢在偏關縣西北二十里相傳王昭君過此看花臺在五寨縣東南四十里蘆

   芽山上通志上多異卉葳㽔播颺駭緑糅紅又有北峯臺北嶽臺統謂之蘆芽三臺汾水

   武縣西南六十里管涔山下水經注汾水源出管涔山南麓又南與東西温谿合又南逕代城

   芽水源出寕武縣西南蘆芽山中東流至壩門口入汾灰河在寕武縣西源出汾水嶺

   北流經陽方營入朔平府朔州界古馬邑川水也亦稱恢河關河在偏關縣南門外舊志源

   出縣東五眼井堡西流入黄河府志官河即關河自朔州流入縣境其源有三遠者出朔州狐狸溝

   鴨子坪近者出老營堡東鴉兒崖下最近者出縣中馬站堡西沙窊寺萬泉滙流逕城南繞而西北

  至關河隘口入黄河後多淤塞惟沙窊諸泉湧流 按五眼井馬站二堡毗連河源蓋出於其間非

  歧誤黄河在偏關縣西二十里自塞外南流入又南流入保德州河曲縣界河之西岸即

  𫎇古興隆河在神池縣西本名義井河 本朝康𤋮三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西

  征駐蹕於此河水驟溢以飲牛馬槖駝俱足翼日如故因名興隆河大㵎河在神池縣西西

  流入保德州河曲縣界達沐河源出神池縣北辛窯衬山麓湧泉其水澄澈冬月常温岸

  草不枯西南流入五寨縣界與南山水合清漣河在五寨縣北源出縣東南西北流逕縣城

  北入河曲縣界即沙泉河之上流天池在寕武縣西南六十里管涔山上水經注有大池在

  燕京山上世謂之天池其水澄渟鏡淨潭而不流池中無片草及其風蘀所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

  銜出其水陽旱不耗陰霖不溢莫能測其淵深相傳昔有人乘車池側遇風飄入水後獲其輪於桑

  乾泉故知二水潛通流注池東隔阜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呉大池元和郡縣志池

  周八里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於此池後於桑乾河得之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寰宇記

  池俗名祁連汭 按水經注云桑乾泉即溹涫水耆老云其水潛承燕京山之大池云云則天池乃

  桑乾河源之最遠者神池在神池縣治西門外環城西南冬夏不涸一名西海子明劉養志文

  昌祠記寕武北距黄花嶺皆崇嶺曡嶂鳥道虬盤踰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出

  無源去無迹旱不涸雨不盈魚藻胥不生名曰神池瀰漣池源出五寨縣東南荷葉坪東或

  云彌勒池水深丈餘廣盈數丈澄空見底㳘光若金故又謂之金蓮池釀泉在寕武縣南里

  許瀵出土阜上可釀酒故名秋泉在寕武縣東北通志謂之古泉山麓甃石一浤澄澈春夏

  漸涸立秋日始盛七月後水與階平取之不竭白龍泉在五寨縣南三十里其味甘美冬温

  夏涼西流入岢嵐河馬園嘴溝在偏關縣南三十里源出龍眼泉會樊家墕溝火頭溝入

  大泉溝在偏關縣北七十里府志地有湧泉每雨泉溢會紅水溝流入關河青羊

  渠在神池縣東北匯諸山谷之水流入朔州灰河

 ︹古蹟︺寕化舊城在寕武縣西南宋置寕化軍及寕化縣文獻通考本嵐州地劉崇置固軍

  太平興國四年徙軍城稍南改為寕化縣五年置寕化軍屬河東路宋史地理志寕化軍寕化縣𤋮

  寕三年縣廢元祐元年復置崇寕三年復為鎮金史地理志大定二十二年升寕化軍為州元史地

  理志太祖十六年寕化州併入管州新志明洪武三年置寕化所 本朝雍正三年併入寕武縣舊

  城在縣西南一百里太平舊城在寕武縣東北後魏置太平郡領太平太清永寕三縣屬

  朔州北齊併神武郡入後周廢寰宇記朔州有太平城後魏穆帝所理冀州圖云城東西南北各十

  里内有統萬所送大釡二口各受二百石舊志今名太平村寕邊舊城在偏關縣東本

  名唐隆鎮五代時北漢置偏頭砦遼置安邊州鎮西軍屬西南招討司不領縣金正隆三年增置寕

  邊縣為州治元省其地半入武州半入東勝州舊志即今之安邊河墩神武舊城

  池縣東北後魏置神武郡屬朔州領尖山殊頽二縣北齊併入太平郡後周併二縣為神武縣隋屬

  馬邑郡唐初省入鄯陽貞元中朱邪執宜居定襄神武川之新城即此遼重熙九年置武州號宣威

  軍屬西京道兼置神武縣為州治宋宣和五年人以武州歸宋六年築固疆堡尋復入金省神武

  縣入州仍曰武州屬西京路元至元二年寕邊州之半屬武州仍隸大同路明初省古長

  城在寕武縣東南樓子山上有古長城遺蹟府志明正德中兵備張鳳羾立石山下曰紫塞長城

  或疑為六國時趙所築之舊伏伐城在寕武縣西南元和志在靜樂縣北八十里隋樓煩

  郡所遮虜城在五寨縣西北四十里通鑑唐乾符五年李克用陷遮虜軍進擊寕武及

  岢嵐軍注云遮虜軍在洪谷東北亦曰遮虜坪汾陽宫在寕武縣西南管涔山上隋書煬帝

  大業四年起汾陽宫元和志宫在靜樂縣北一百二十里托邏臺在寕武縣西北一名

  陀羅臺亦曰槖蓮臺兩鎮三關志云今陽方口河西高山謂之槖蓮臺 按北魏既滅赫連氏遷其

  子孫散處雁門代北依山谷以居故其地有赫連臺此云槖蓮或轉為托邏為陀羅皆音近而訛

 ︹關隘︺寕武關在寕武縣西南據雁門偏頭兩關之中明初為軍屯景泰元年築城北臨雲朔

  西帶偏保最為要衝之地 按隋書煬帝紀大業三年北巡入樓煩關元和志在靜樂縣北一百五

  十里今寕武關當即古樓煩關也通邊關在偏關縣東北六十里明成化閒築東起老營

  堡之了角墩西抵老牛灣南折黄河岸抵河曲石梯隘口袤二百四十餘里 按此即所謂偏頭關

  縣所由以得名也視遠隘在偏關縣東北一百里乃五眼井堡邊隘去堡西一十五里戍

  樓遠眺下有石洞名視遠洞寕化所巡司在寕武縣西一百里明洪武初築所城方

  二里餘高三仞建門樓三隸山西都司嘉靖十九年改隸寕武領石𭐏榆會川湖大峪屯四堡馬頭

  山呉家溝小横溝牛心三坌定河蔥園楊房子房石佛細窯灰窯石家賀家屯一十四寨 本朝雍

  正三年設巡司於所城内老營堡巡司在偏關縣東八十里本朝雍正四年置 按

  老營堡北去邊牆一里明成化初築堡城方五里高三仭建門樓三領賈家五眼井馬站永興四堡

  最為扼要之地 本朝順治初並設參將防守大河堡在寕武縣東二里陽方口

  堡在寕武縣東二十五里明嘉靖十八年巡撫陳講築九邊輯畧寕武關之陽方口極衝敵窺東

  西二路必由此入近移總戎於此以為適中之地三關志陽方口晉邊第一要地又五花營堡在縣

  朔安堡在寕武縣東南二十里明嘉靖十四年築又燕兒水堡在縣東南四十里西溝

  口堡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雕窠梁堡在縣東南六十五里安文堡在寕武縣西一里明正德

  中建於西山巔以扼險護城又三馬營堡在縣西六十里大水口堡在寕武縣北三十五

  馬站堡在偏關縣東四十里東至老營所四十里明正德中築周四里高三丈五尺地

  界偏老水泉三路之衝又賈家堡在縣東一百里西至老營所二十里明嘉靖中築周一里有奇

  永興堡在偏關縣東南四十里明正德中築周一里有奇樓溝堡在偏關縣南四

  十里明隆慶初築周不及一里滑石㵎堡在偏關縣北六十里東至邊牆三里北至邊牆

  一里明宣德九年隆慶三年修周一百八十丈堡前有滑石㵎老牛灣堡在偏關縣

  北八十里北至邊牆一里明崇禎九年築周一百二十丈東接滑石澗西臨黄河當西北之衝

  垜山堡在偏關縣北少東六十里北至邊牆五里明宏治中築周三百八十四丈五尺堡突

  出崇山直望三十餘里為沿邊傳烽之首水泉營堡在偏關縣東北六十里北至邊牆二

  里明宣德九年築廣三里一百七十步其營在堡城東 本朝初設遊擊防守乾隆二十八年改設

  紅門口堡在偏關縣東北八十餘里東西俱至邊牆口近水泉營乃廠溝也明宣德

  九年以溝通塞外建敵臺橋洞一座外設邊牆一道壕塹品窖三層萬厯中增左右甎臺以備偵望

  五眼井堡在偏關縣東北一百里北至邊牆三里崇禎十年築周百丈為外邊内邊之

  黄花嶺堡在神池縣南十三里義井堡在神池縣西四十里八角堡

  在神池縣西北六十里明宏治中築周四里有奇城樓八座故名舊志神池堡與老營堡均係要地

  而八角堡介於其間勢成鼎足誠據險扼塞之北得勝堡在神池縣北五十五里又利民

  堡在縣北六十里北出荍麥川口爲朔州井坪孔道明成化中築周三里有奇又乾柴溝堡在縣北

  九十里邊牆外三岔堡在五寨縣北六十里明嘉靖中築東達神池西達岢嵐北達偏關當

  三路之衝故名石湖水口在寕武縣東二十里明翁萬達疏自石湖嶺起西至野猪溝止

  爲垣七里增敵臺二十八自野猪溝起東至石湖嶺止爲垣六里有奇增敵臺九十二通計水口三

  又自石湖嶺起東至雕窠梁小西溝止爲垣六里有奇增敵臺八十六通計水口十一水門

  溝口在偏關縣北七十里滑石澗東上有敵樓下有湧泉向稱險隘相近有蠶虎口驢皮

  窯口在偏關縣東北六十五里兩崖石山逕道平衍爲邊衝要地窖兒墕在偏關縣

  東北八十里又塌崖溝在縣東北八十五里皆偏頭東北要道靳家窊在寕武縣東南四十

  里又金家嘴在縣東南八十里

 ︹津梁︺鞏西橋在偏關縣西一里明嘉靖中建上有飛樓環眺山河為關西勝境廣濟

  橋在偏關縣西迤東五里為府省通衢明嘉靖中建二道河橋在五寨縣東三里久

  圯 本朝康熙中重建鎮口山大橋在五寨縣東南五里店坪山橋

  寨縣南四十里深溝峭壁賴以涉險河兒橋在五寨縣西北三里官莊橋在五寨縣

  東北六十里唐家會渡在偏關縣西七十里通陜西界

 ︹陵墓︺︹明︺周遇吉墓在寕武縣東南一里許有明劉玉瓚碑萬世德墓

  關縣界内

 ︹祠廟︺忠武祠在寕武縣城内有新舊二祠祀明總兵周遇吉及其夫人劉氏天池神

  祠在寕武縣南二十里燕京山通志隋開皇間建唐志有天池祠宋史載遼人求天池廟地河東

  帥龎籍訪於都監郭逵逵以太平興國中故牘證為宋土遼人愧服忠義祠在寕武縣西一

  里安文堡内祀明總兵丁璋遊擊周宇總兵李淶蘆嶽神祠在寕武縣北九十里蘆芽

  山通志由陽曲西北至偏關保德羣山以蘆芽為宗故尊之曰嶽而立祠焉瀰漣池神

  祠在五寨縣南六十里蘆芽山通志水最靈異故祀之臺駘廟在寕武縣東南寕化舊城

  南二十餘里定河村鄉人至今祀之 按臺駘汾神也郡有汾源故祠之通志作昌安公廟非是

  李牧廟在偏關縣東八十里老營堡

 ︹寺觀︺鐵佛寺在偏關縣城内通志世傳唐開元時有自來鐵佛一尊至羅漢坪而止土人建

  清漣寺在五寨縣東南六十里清漣河上華嚴寺在五寨縣南六十里蘆芽

  山明萬厯中重修相近有紫峯秀峯小天㵎乾元諸寺又乾元寺左有西照庵明嘉靖間釋月空建

  又於老營堡建圓對庵印造大藏經二部分貯二庵經堂寺在五寨縣北一百里元至元間

  

 ︹名宦︺︹宋︺劉永錫中山人咸平中知寕化軍製手礮以獻詔邊塞造之以充用 按府自漢

  以來乃雁門諸郡之邊鄙耳遼宋以後始專置軍城故遠代名宦人物著稱頗少今志名宦自宋始

  人物自金始欲以覈實未敢夸多也楊延昭太原人咸平中為寕邊軍部署率兵抵遼境破

  古城俘馘甚衆趙滋開封人仁宗時管勾河東經畧司公事建言代州寕化軍有地萬頃皆肥

  美可募人田作教戰射為堡砦人以為利何灌祥符人知寕化軍治聲著聞︹金︺康公

  弼宛平人為寕逺令縣中隕霜殺禾漕司督賦急繫之獄公弼上書朝廷乃釋之因免縣中租賦

  縣人為立生祠郭秀為武州軍判官興定三年元兵下武州秀死之玖住金宗室為武州

  刺史唐古博克遜軍事判官貞祐二年十一月元兵取玖住子姪抵城下謂之曰不速降且殺之玖

  住曰以死報國遑恤家為無何城破力戰死唐古博克遜亦不屈死焉 玖住舊作九住唐古博克

   遜舊作唐括孛果速今改正︹明︺林忠會州人以武弁起家累官後軍右都督正統十二年

   以本官鎮守偏頭關綜理周密號令嚴明又以關城狹隘不足容衆乃增築之屹為巨鎮威名甚盛

   套部望風遠去滕淵祥符人正統間以嵐縣典史戍偏頭關草宿枕戈與士卒同甘苦及滿去

   惟琴書而已陳經正德間以太原左衞指揮僉事任寕武守備值邊警戰死勅賜昭勇將軍

   立祠春秋祀之孫呉初名國寶其先當塗人後家於老營嘉靖中以武畧登進士任廣武守備

   時以斬級功賜名吳累遷都督僉事為協守老營副總兵官呉以老營地當絶塞屢經大敵乃大修

   城垣守禦之具畢備且請建立學校訓練之暇則以講藝敵屢入⿰扌⿳丆⺝⿱冖友-- 擾多所斬𫉬秦可大

   人隆慶中山西行太僕寺卿備兵寕武有政績李采菲河間人萬厯閒山西行太僕寺卿兼

   整飭寕武兵備道踰年以外艱歸百姓遮道泣留陳昌祚福建長樂人萬厯中偏關兵備

   道有清廉譽安輯兵民尤加意學校所部咸德之李修吉同州人萬厯中以户部主事出

  理寕武糧儲度支明允宿弊一清又條議時宦四事皆經國要務疏上深見采納王允懋

  霸州人寕武兵備副使李自成既陷太原遣使説降允懋斬之與周遇吉固守城陷自刎死妻楊氏

  投井殉之呉鋐貴州人太原中路同知與周遇吉守關城城陷死之高日晄保德人寕

  武關遊擊同周遇吉拒賊力戰死之

 ︹本朝︺金光祥奉天人順治五年任寕武兵備僉事道姜瓖之亂寕武兵應之光祥自縊死後

  贈光祿寺少卿祀忠烈祠李吉寕武副將姜瓖之亂部下徧從賊執使降吉力斥之投繯死

  張國纓京衞人偏關㕘將姜瓖變作時巳告病得請聞變不去官出戰被殺時寕武營把總

  邱登戎亦死之詔恤其家祀忠烈祠

 ︹人物︺︹金︺虞仲文字質夫寕遠人第進士累任州縣以廉能稱舉賢良方正對策優等擢起

  居𭅺史館修撰三遷主太常少卿宰相薦文行第一權知制誥天會間累官翰林侍讀學士卒謚文

  ︹明︺萬世德字伯修偏關人隆慶進士授南陽知縣厯元城寶坻皆以能名生有膂力

  知兵法善騎射厯西寕兵備僉事遇敵入邊每戰皆捷時出塞搗其巢穴累遷右布政使倭奴犯朝

  鮮以僉都御史經理朝鮮大敗倭兵持命總督薊遼在任寛大簡靜以息兵安人為務卒於官

  文寕武人萬厯進士知漢中府礦賊俞士乾聚衆數千肆為刦奪文設䇿招之使充牙兵未一載

  殺人如故大以計擒之一日殱焉劉舉寕武人以世襲百户積功官河保營㕘將流賊入境

  時舉已擢右衞副總兵需代者或勸疾趨右衞以避其鋒舉慨然曰吾家世為將種志在滅賊報國

  敢託辭避事以負初心乎召麾下勵以大義咸為感奮迎戰於土溝賊衆大至舉衆寡不敵突陳死

  賈三光字孟明偏關人客寕武周遇吉所李自成圍城遇吉促之行三光曰公為君死

  吾敢不為公死乎賊陷自盡又寕化張學李霖俱殉節死

 ︹本朝︺韓萬善字復初偏關諸生母楊性嚴少有拂即加笞扑卧病十餘年萬善朝夕奉事無

  少懈比卒常慟曰求母扑責不可得矣學使旌之趙玉字小河偏關人鹽賈萬某之客姜瓖

  之變萬欲從逆玉力諫不聽涕泣繼之卒不聽遂走郊外古廟中自縊死懷中自書一紙曰吾妻賢

  子孝無可死緣主人禍將作故先期死蓋以尸諫也萬訖不悟遂罹禍弓大成字樂天偏

  關人姜瓖之亂其黨攻圍老營堡堡將羅他出求援大成登城呼曰堡小無兵願降但昏夜難辨俟

  黎明啟門賊信之屯城外已潛發大礮撃賊多死羅亦引兵還賊衆大潰堡獲全羅給守備劄固辭

  張化樞偏關人順治初以明經為右衞訓導姜瓖之亂守官多遁化樞獨詣明倫堂再

  拜自楊光祖寕武人少從軍厯官江西南昌水師遊撃有平撫州功進兵駐南豐討賊

  賊知其單弱以數萬衆来攻城陷光祖率兵巷戰奪門出走間道竞為賊所殺武揚偏關人四

  世同居人以百計量才授任家無閒言弟名能守其教又王家賓亦四世同居以義稱

 ︹列女︺︹明︺潘政妻施氏寕化所人夫亡守節子姓四世同居施親為撫育嘉靖閒旌表

  任桐妾王氏偏關人桐亡請於桐妻郝氏曰家貧無養守節不能改適不可不若殉夫

  地下相持大慟同縊棺側郝繩㫁墜地復蘇王即死時年二十九

 ︹本朝︺萬鉞妻孫氏偏關人年十九夫亡守節四十年姜瓖之變殉難焚死王翊

  鼎妻宋氏偏關人鎮西指揮使宋興女姜瓖之變夫隨父投河死宋日夜號泣絶飲食遂

  自縊時年十九毛宏吉妻屈氏偏關人宏吉為營兵調防呉越行月餘復調妻子偕

  往屈泣曰婦人無夫獨行數千里即見夫面能保其為完人乎不若以一死謝之遂自縊又營兵趙

  自旺妻胡氏奉調南行與屈氏同日縊死高㨒妻史氏偏關人年二十一夫亡姑憐其

  少且貧諭改適史絶粒自誓姑慰而撫之織絍奉養憂勞早卒郭命宏妻李氏

  人家貧動遵禮法一日出掃墓遇强暴李拒不從遂被害康熙五十年 旌薛文耀妻

  顧氏文耀偏關人顧江寕人年二十三夫卒都門顧攜子至京負骸歸里事舅姑盡力營葬六

  棺夫從弟文熙暨姪女二人俱失怙恃撫字如已出雍正七年 旌岳林光妻喬氏

  五寨人年二十八夫故夜卧不解衣常佩利刃以防不測又李朝杜妻賈氏年二十九夫故無子置

  木主於寢室晨夕侍側每事必告而後行男子年逾十𡻕不通言語並守節三十餘年雍正八年

  王廷柱妻祁氏寕武人守正被𢦤同縣烈婦高有珍妻田氏楊有林妻趙氏節

  婦李如柏妻郭氏吕先聲妻張氏張忠妻宋氏楊瑞麟妻李氏劉永清妻張氏張致中妻王氏潘世

  林妻鞏氏呉毓琦妻王氏閻維屏妻范氏趙鋭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白英奇妻張

  氏偏關人守正𬒳牋同縣烈婦楊正妻黄氏節婦萬中遴妻張氏俱乾隆年閒 旌宫音

  聲妻周氏神池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祥文妻韓氏俱乾隆年閒 旌彭德普

  妻周氏五寨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賈秉乾妻武氏李堯弼妻李氏俱乾隆年閒 旌

  校妻馮氏寕武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好古妻劉氏鞏冕妻劉氏劉應元妻趙氏俱嘉

  慶年間 旌楊靖遠妻安氏偏關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喬作棟妻華氏徐憲妻

  岳氏于飛騰妻王氏李敏中妻景氏俱嘉慶年閒 旌呉茂祥妻楊氏神池人義

  烈可嘉同縣節婦賈盛德妻宫氏張經正妻勾氏張适妻宫氏黄開元妻金氏俱嘉慶年閒 旌

 ︹土産︺毯寕武縣出府志寕武所獨有故名寕武毯石雞出山中府志似雞而小赤喙褐衣

  按宋史地理志寕化軍貢絹今府境絶無蠶絲不復有此産矣附記於此




                纂修官馮芝恭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侯樹屏恭校

朔平府表                 

                     

大清一統志

 朔平府在山西省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五百十五里東至大同府大同

  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至邊牆七十里南至寕武府寕武縣界二百九十五里北至察哈爾鑲藍旗

  遊牧地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寕武府偏關縣界一百四十里

  東北至大同府豐鎮廳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和杯格爾廳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

  六十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地戰國屬趙秦為

  雁門郡地漢置雁門郡後漢建武二十七年改為

  定襄郡建安末廢後魏天平二年置善無郡北齊

   省隋為馬邑郡地唐以後為朔州地遼置順義軍

   金屬西京路元改屬大同路明洪武二十五年

   定邊衞後裁永樂七年設大同右衞正統間以玉

   林衞併入名右玉林衞

  本朝初改右玉衞雍正三年置朔平府隸山西省領

   廳一州一縣四

   右玉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左雲縣界六十五里西至平魯

   縣界六十五里南至朔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殺虎口邊牆二十里東南至大同府懷仁縣界一百

   六十里西南至平魯縣界九十五里東北至邊牆二十里西北至邊牆三十里漢置善無縣為雁門

   郡治後漢為定襄郡治建安末郡縣俱廢後魏復置善無縣兼置善無郡北齊省隋唐以後為朔州

  地明洪武中置定邊衞於此永樂七年改置大同右衞正統十四年改名右玉林衞 本朝初名右

  王衞雍正三年為縣為朔平府治寕遠廳在府北邊牆外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

  北距二百一十里東至大同府豐鎮廳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和林格爾廳界六十里南至和林格爾

  界七十里北至察哈爾鑲藍旗遊牧地一百四十里 本朝初為太僕寺牧廠雍正三年隸直隸宣

  化府張家口理事廳管理十二年改屬山西省設寕朔衞並懷遠所乾隆十五年裁衞所改設寕遠

  廳屬朔平府移舊駐左雲縣之理事通判駐此左雲縣在府東南七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十

  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大同府大同縣界九十五里西至右玉縣界十五里南至大同府懷仁縣

  界七十里北至邊牆四十里東南至懷仁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平魯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邊牆九十

  里西北至右玉縣界四十里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後漢末廢後魏復置曰武周縣屬代郡北齊省

  唐為定邊軍地明洪武二十五年設鎮朔衞後裁永樂七年改設大同左衞正統十四年移雲川衞

   併入名左雲川衞 本朝初名左雲衞雍正三年升為縣屬朔平府平魯縣在府西南一百

   十五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右玉縣界三十里西至邊牆三十里南至朔州界七十

   里北至右玉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朔州界三十里西南至寕武府偏關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左雲縣

   界二十里西北至邊牆五十里漢置中陵縣屬雁門郡後漢屬定襄郡建安末省後魏為善無縣地

   隋唐以後為朔州地明正統三年置平魯衞於大同城内嘉靖中移此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

   縣屬朔平府朔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大

   同府山陰縣界八十五里西至寕武府神池縣界六十里南至寕武府寕武縣界六十里北至右玉

   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代州界八十里西南至神池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大同府懷仁縣界二百

   十里西北至寕武府偏關縣界一百三十里戰國時趙地秦置馬邑縣漢屬雁門郡後漢末廢晉復

   置仍屬雁門郡永嘉五年地入於代後魏孝昌後僑置朔州及大安廣寕二郡北齊置北朔州及廣

  安郡又置招遠縣為郡治隋開皇初郡廢置總管府大業初州府俱廢改縣曰善陽置代郡尋改為

  馬邑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朔州開元五年分置馬邑縣屬之天寶元年復曰馬邑郡乾元初仍為朔

  州屬河東道建中初移州治馬邑縣尋復故天佑末改置振武軍於此五代晉天福初割入契丹遼

  升為順義軍節度屬西京道宋宣和五年復歸於宋改曰朔寕府屬雲中路尋入於金仍為朔州屬

  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初省州治鄯陽縣入州屬大同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嘉

  慶元年并馬邑縣入州

 ︹形勢︺東接恒山西距黄河雁門峙其前桑乾繞其後

  

 ︹風俗︺節用勤農士務淳實

 ︹城池︺朔平府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池廣三丈明洪武中土築萬厯初甃甎 本朝康熙中

  增修雍正七年修 右玉縣附郭左雲縣城周十里有竒門三池深二丈明洪武中土

  築正統間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平魯縣城周六里有竒門三池廣二丈明

  成化中土築萬厯中甃甎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朔州城周七里門四池廣十二丈元至

  正末因舊址土築明洪武中甃甎本朝順治中修乾隆十二年重修

 ︹學校︺朔平府學在府城東門内本衞學明嘉靖中建 本朝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玉縣學在縣城内鼓樓東本衞學明成化初建在鼓樓西萬厯中徙今所 本朝康熙六十

  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左雲縣學在縣城内鼓樓西本衞學明成化中建在南城隅萬

  厯中徙今所 本朝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平魯縣學在縣治東本衞學明嘉靖中建 本

  雍正二年入學額數八名朔州學在州治西北明洪武中建成化中重建 本朝順治

  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馬邑鄉學本縣學元至元中建本朝康熙中修嘉慶元

  年改為郷學入學額數八名華林書院在府城内東南隅 本乾隆二十七年

  寶鳳書院在左雲縣城内 本乾隆二十七年朔州書院在朔州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

 ︹户口︺原額人丁二萬六百五十八今滋生男婦共五十三萬六十六名口計十一萬二千七百八十

  

 ︹田賦︺田地二萬六千八百三十七頃四畝有竒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兩五錢四

  分六釐糧一千五百四十石五斗有竒

 ︹山川︺楊鐵山在右玉縣西南二十里邊家山在右玉縣西南二十一里玉林

  山在右玉縣西二十里東團山在右玉縣西三十里聖山在右玉縣西三十里

  青山在右玉縣西五十里黄土山在右玉縣西五十里黄家山在右王縣西北

   平桓山在右玉縣西北三十五里雕嶺山在左雲縣東六十里焦山

   雪縣東南三十四里頂有石塔龍王堂山在左雲縣西三十里黑龍山在左雲縣

   北邊牆外崇巖𮟏壑易於藏伏小青山在平魯縣西三十里了角山在平魯縣西四

   十五里南接乃河堡界吕梁山在平魯縣西邊牆外水經注善無水西流厯吕梁山

   公山在平魯縣西北四十里磨兒山在平魯縣西北五十里山形險峻周環如磨古

   用武之地昔單于把秃王與漢兵轉戰數日於此今建廟傍有碧峯古洞幽邃人莫敢入西平

   山在平魯縣西北五十里西去火水口堡一里七介山在平魯縣西北魏書世祖紀大

   延五年蠕蠕犯塞遂至七介山栲栳山在平魯縣西北明紀事本景泰元年大同總兵郭

   登敗寇於栲栳山呉二山在平魯縣北威遠城西十五里紅山在平魯縣北三十里

   土石皆紅大南山在平魯縣北威遠城南三十里又小南山在威遠城西三十里尖山

  在平魯縣北威遠城西四十里五代史唐莊宗紀同光三年九月射雁於尖山句注山

  州東南接代州界元和志在鄯陽縣東八十里神武尖山在朔州東南六十里即武州山

  之别翠屏山在朔州西南七十里一名西山晉太元十二年慕容垂擊劉顯顯奔馬邑

  西山即此山東連石碣谷北接馬𩦲山西至陀羅臺南通寕武府盤踞二百餘里州志山有石洞洞

  有石佛盛夏翠色曜目寒氣逼人陰崖有積雪蔣山在朔州西南八十里黑垛山

  州西北二十里高三百餘丈特出郡山之表三塔嵬山在朔州西北二十五里周五十

  里山半有泉旱禱輒應另山在朔州西北六十里元姬山在朔州北三十里寰宇記

  後魏道武侍人李善謳死塟此山寶峯山在朔州北四十里玉屏山在朔州北

  六十彈子山在朔州北八十里苗家山在朔州東北三十里石徑﨑仄僅通

  契呉山在朔州東北五十里東與洪濤山相接馬頭山在朔州馬邑鄉南二

  十五里山形似馬紫金山在朔州馬邑鄉南五十里周三十八里形勢險峻筆架

  山在朔州馬邑鄉南五十里雷山在朔州馬邑鄉西北十里洪濤山在朔州馬邑鄉

  西北十里桑乾水出焉縣志山有七泉湧出俗名洪濤泉盤石嶺在右玉縣東四十里

  土嶺在右玉縣東南十五里忙牛嶺在右玉縣西二十里長安嶺在右玉縣

  北二十五里焦家嶺在左雲縣西北三十里又啼窟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達速

  嶺在平魯縣西北北史齊文宣紀天保五年二月巡達速嶺親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

  陽嶺在平魯縣西北邊牆外通鑑唐貞觀四年靖帥驍𮪍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胡三省

  注惡陽嶺在定襄古城南雙化嶺在朔州西三十里有石道東西盤踞一百餘里嶺下有古

  寺又門家嶺亦在州西三十里西華嶺在朔州西五十里盛暑尚寒又鞍子嶺在州西六十

  里形如馬鞍太和嶺在朔州馬邑鄉東南六十里金史地理志鄯陽縣有太和嶺元史成

  宗紀大德四年幸上都置西京太和嶺屯田舊志明初傅友德克大同巡太和嶺西北至宣德府嘉

  靖十九年吉囊由白泉口至太和嶺松子嶺在朔州馬邑鄉西南通鑑唐武德六年突厥攻

  馬邑總管劉世讓至松子嶺不敢進還保崞城石香爐峯在平魯縣北威遠城西十里高

  二十四丈滴水崖在平魯縣東北威遠城東南十里高九十六丈陳家峪在朔州南

  宋史潘美傳雍熙三年美拔寰朔雲應等州内徙其民遼兵奄至戰於陳家谷口小峪

  州西三十里秋冬常暖草木不變沃水在右玉縣東北邊牆外水經注中陵水又北分為二

  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又東逕沃陽縣故城南又東北逕沃陽城東又東合可不埿水又東逕叅

  合縣南又東合災豆渾水又東北流注鹽池樹頺水在平魯縣西北邊牆外源出右玉縣

  北邊牆外西南流入黄河今名烏藍木楞河水經注樹頺水西南流合中陵川水又西南流合誥升

  袁水又西南分為二水左水南出謂之太羅河右水西逕昆新城自城西南流注於河庵曷

  下水在平魯縣西北邊牆外俗稱羊圈海遼史天祚帝紀保大四年帝率諸軍出夾山南下武

  州遇金人戰於奄遏下水大同府志奄遏下水在府西北二百里水潮無常納大小𣶈大匯小匯

  四海及銀海水諸細流合而入黄河南大河在右玉縣南二十里源出平魯縣南東北流入

  右玉縣南界東南流合兔毛河入左雲縣界又有南小河在縣南關流入南大河兔毛河

  在右玉縣西源出平魯縣南繞流府城西分為二一會南河東流經雲陽堡東五十五里入左雲縣

  西北一北流逕殺虎堡出口外西流入烏藍木楞河古名中陵川水水經注中陵川水出中陵縣東

  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山東北流逕中陵縣故城東北又西北合貸敢山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

  城西又西北會吐文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一水西北合誥升袁河又西南合樹

  蕭官人河在右玉縣西二十里王石匠河在右玉縣西四十五里

  家河在左雲縣北源出縣西南東北流徑城北又東流入大同府懷仁縣界為十里河即古武

  周川水水經注武周川水出縣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山東北流合成一川北流逕武周縣故

  西黄河在平魯縣西邊牆外自湖灘河所南流至縣西界又南入寕武府偏關縣界水經注

  河水又南樹頺水注之又南太羅水注之又左得湳水口元和志河水在鄯陽縣西三百里元史世

  祖紀至元元年十二月命選善水者一人沿黄河計水程達東勝可通漕運湯旗河

  魯縣西北三十里金河在平魯縣西北邊牆外一名金川北史蠕蠕傳齊天保五年文宣帝

  帥輕𮪍於金川下邀擊蠕蠕通典金河上承紫河水南流入大河郡國志云雲中郡有紫河鎮界内

  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云金河通鑑隋大業三年車駕發榆林厯雲中溯金河胡三省注單于都䕶

  府秦漢雲中郡地治金河縣縣有金河紫河在平魯縣西北邊牆外一名紫塞河隋書地理

  志定襄郡大利縣有紫河通典勝州榆林縣有紫塞河自馬邑郡善陽縣界流入通鑑隋大業三年

  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文獻通考朔州善陽縣紫河發源於此滄頭河在平魯縣北威

   遠城南又有姚趙二河在縣北三十里俱流入滄頭河鄯河在朔州東東流至馬邑鄉入桑

   黄水河源出朔州東南東北流逕馬邑鄉又東北流入大同府山陰縣界即古治水一

   名濕水一名灅水漢書地理志雁門郡陰館縣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

   里水經注濕水出於累頭山泉發於山側㳂坡厯澗東北流出山逕陰館縣故城西又東北流左會

   桑乾水通鑑注治水出累頭山當時亦有累水之名酈道元所謂濕水即灅水也金史地理志馬邑

   縣有灅水按治水乃濕水溹涫水乃桑乾水二水各出而合流或以治水即桑乾誤沙楞河

   在朔州東南三十里朝夕有潮水流經賈家莊引水灌田東入灰河灰河在朔州西南自寕武

   府寕武縣北流入又北至馬邑故縣南入桑乾河即古馬邑川水經注馬邑川水出馬邑西俗謂之

   磨川東逕馬邑故城南東流入桑乾水七里河在朔州北七里源出洪濤山流經酸刺村

   東南入灰河屽𡼏河在朔州北十里源出州西北石槽村平地湧泉成池東流逕城北東

   南入灰河臘河在朔州北二十里洪濤山之陽南流合屽𡼏河注灰河通鑑唐武德六年苑君

   璋寇馬邑李高千禦之戰於臘河谷破之泥河在朔州北東流入馬邑故縣界入桑乾河

   乾河源出朔州東北流經馬邑鄉南又東入大同府山陰縣界水經注陰館縣西北上平洪源

   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耆老云其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自源東南流右會馬

   邑川又東南流水南有故城南北臨河又東南右合濕水元和志桑乾河在馬邑縣東三十里寰宇

   記源出馬邑縣北山下舊志桑乾水自靜樂縣天池伏流至洪濤山下匯爲七源曰上源曰玉泉曰

   三泉曰司馬泊曰金龍池曰小盧曰小蒲合爲一流是爲桑乾河之源牛川在右玉縣北邊

   牆外魏書太祖紀登國元年大會於牛川野馬川在右玉縣北邊牆外明洪武初藍玉出山

   西敗王保保於此鹽池在左雲縣東北邊牆外漢書地理志雁門郡沃陽縣鹽澤在東北水

   經注鹽池西南去沃陽故城六十五里池水𪷁渟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金龍池

  州馬邑鄉西北十里明統志在洪濤山下其水淵深莫測唐初有一馬從池中出朝則奔騰郊坡夜

  則復投水中尉遲敬德𭣣之遂以金龍名池彌澤在朔州西南魏書太祖紀登國二年帝親

  征劉顯於馬邑南追至彌澤大破之九十九泉在右玉縣北邊牆外黑山上魏書太祖紀

  天賜三年登武要北原觀九十九泉三泉在朔州東南六十里有泉三所深不可測合流而東

  北為黄水河入馬邑鄉界南泉在朔州南五里楊泉在朔州西南九十里寰宇記冀州圖

  云後魏太和中文明皇太后幸楊泉釣得鯉魚一雙皆長三尺以黄金為鎖穿腮放池内後皆長五

  尺其一浮為五色虹而去一在池至孝昌元年月行臺元淵北伐頓此決池取魚鱗甲非常淵殺

  之得金二觔八兩淵來年為葛榮所殺泥河泉在朔州西五里其水東流匯為西湖南入

  小蒲泉在朔州馬邑鄉西北五里泉水淵深源出不竭蒲葦茂盛又黄道泉在州西北

  八里即司馬泊也其深莫測大水濼在左雲縣北邊牆外元史太祖紀六年帝自將南伐

  敗金將定薜於野狐嶺取大水濼東井在朔州東南又南井在州南門内西井在西門内御

  井在北門内諸井皆苦澁獨四井水味清甘居人取汲

 ︹古蹟︺善無故城在右玉縣南漢置縣為雁門郡治後漢為定襄郡治靈帝末廢後魏復置

  魏書太祖皇始元年大蒐於定襄之虎山因東幸善無北陂太宗永興五年南巡次定襄之洛城東

  踰七嶺山田於善無川地形志天平二年於縣置善無郡舊志北齊時郡縣俱廢武州故

  城在左雲縣南漢置武州縣晉省後魏復置曰武周隋省通鑑唐武德七年突厥寇代州之武州

  城胡三省注武州縣漢屬雁門郡後魏屬代郡隋廢入朔州雲内縣 按今代州又有武州城蓋後

  魏所置之武州非武周縣馬邑故城今朔州治秦築晉太康地記秦建此城輒崩不成有

  馬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築城遂名馬邑漢置馬邑縣屬雁門郡高祖六年匈奴圍韓王信於

  馬邑信降匈奴武帝時使馬邑人聶翁壹與匈奴交易陽誘單于單于以十萬𮪍入武州塞漢伏兵

   三十餘萬馬邑傍尉史知漢課具告單于單于乃引兵還後漢永和五年中郎將張躭等敗南匈奴

   於馬邑晉永嘉五年劉琨以馬邑等五縣地與拓跋猗盧遂入於魏水經注馬邑川水東逕馬邑縣

   故城南蓋漢舊縣也後魏孝昌後僑置朔州於此領大安廣寕等郡北齊置招遠縣為北朔州及廣

   安郡治隋大業初改曰善陽縣為馬邑郡治唐曰鄯陽縣元和志鄯陽縣本漢馬邑縣舊志明初始

   省鄯陽縣入州今州城外西北隅有古城即古馬邑城寰州故城在朔州東馬邑鄉西

   關灰河南岸五代史職方考寰州唐明宗置通鑑注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以興唐軍置寰州領寰清

   一縣屬應州彰國節度遼史地理志寰州統和中為宋將潘美所破廢入應州又聖宗紀統和四年

   三月寰州刺史趙彦章以城叛附於宋六月耶律色欽奏復寰州七月耶律色欽入寰州 耶律色

   欽舊作耶律斜軫今改正中陵廢縣在平魯縣北漢置屬雁門郡後漢屬定襄郡建安末

   省水經注中陵縣故城俗謂之北右突城闞駰曰善無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馬邑廢

  縣在朔州東四十五里漢馬邑縣地隋善陽縣地唐貞觀中置大同軍開元五年於軍城置馬邑

  縣屬朔州建中中嘗爲川治旋復屬朔州五代梁唐因之晉天福初入於遼金貞祐二年升爲固州

  元復爲馬邑縣仍屬朔州明屬大同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嘉慶元年并入朔州

  陰館廢縣在朔州東南漢書地理志雁門郡陰館縣本樓煩鄉景帝後三年置縣後漢自

  善無縣移雁門郡來治後廢魏書地形志原平縣有陰館城水經注濕水逕陰館縣故城西寰宇記

  陰館城今名下館城舊志在朔州東南八十里長安廢縣在朔州界北齊置縣隋書地理

  志馬邑郡領開陽縣舊曰長安開皇十九年改曰開陽唐曰常安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朔州兼

  領常安縣其年省入善陽縣定邊廢衞在右玉縣西明洪武二十六年置永樂七年

  置大同右衞十四年又移玉林衞於此 本朝順治七年因改曰右玉衞雍正三年置右玉縣舊志

  右衞分邊三十二里有黒嘴子口孤懸西北實爲要衝鎮朔廢衞今左雲縣治明洪武

   二十六年置永樂七年改置大同左衞正統十四年又移雲川衞於此 本朝順治七年因改曰左

   雪衞雍正三年升為縣舊志左衞舊分邊十四里有竒又黑龍王墩水泉兒墩為最衝邊外威安海

   子寇巢也嘉靖三十七年設備兵使者於此分堡十四分邊一百二十四里東起安鹵西至鐵山堡

   為大同中路長城東接大同府北境亘左雲右玉平魯三縣北西沿黄河接寕武府偏關縣

   界北史齊文宣帝紀天保七年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於海八年又於長城内築重城自庫洛

   拔東至烏紇戍凡四百餘里隋書高祖紀開皇六年修築長城葢因齊之舊崔豹古今注秦漢所築

   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遼史地理志天德軍有秦長城唐長城舊志明成化二十一年總督余子

   俊築長城起大同中路至偏頭關界六百里嘉靖二十五年築長城三百餘里二十六年築長城自

   了角山以東至陽和靖魯堡舊長城悉增修大同軍城在朔州東即馬邑故縣治唐書

   地理志大同軍本大武軍調露二年曰神武軍天授二年曰平狄軍大足元年復更名元和志開元

  五年分鄯陽縣於川東三十里大同軍城内置馬邑縣通鑑注大同軍去太原八百餘里開元五年

  置大同軍以戍邊在代州北新城在朔州西南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三年𫎇驁攻趙新城括

  地志新城一名小平城在善陽縣西南四十七里通典北齊置朔州於故郡西南新城一名新平城

  後移馬邑寰宇記北齊天保六年於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徙馬邑即今城鎮威

  城在朔州西南宋置戍於此與遼分界處梁郡城在朔州西北寰宇記冀州圖云梁郡

  城在鄯陽縣北二十里即爾朱榮所居秀容川東北接恒州南接肆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

  臺在朔州東七里州志河中有洲若臺洪濤巨浪不能没魯臺在朔州馬邑鄉城内西北

  隅相傳李靖築以觀星古峯臺在朔州馬邑鄉莊頭村其臺高四大中空可藏百人

  遲敬德故宅在朔州南石碣峪村遺址尚存崔斌故宅在朔州馬邑鄉司馬

  泊門前石獅尚存故戰場在朔州馬邑鄉南五十里相傳宋楊延昭屯兵處

 ︹關隘︺下關在朔州東馬邑鄉東南三十五里與代州接界府志在雁門關下因名後營

  子村巡司在寕遠廳東一百四十里 本乾隆四十年由東鄉移駐威遠堡

  巡司在右玉縣南五十里明正統三年置衞築城周四里五步高三丈五尺門四俱有月城濠

  深一丈八尺嘉靖三十九年分設威遠路轄城堡五分邊三十九里有竒東抵右衞西直平魯道塗

  隔越岡阜﨑嶇 本朝順治十年廢為威遠城雍正七年設巡司乾隆三十年裁三十八年復設

  殺虎口巡司在右玉縣北二十里 本朝雍正七年置 按殺虎口西至邊牆三里北

  至邊牆一里明嘉靖中築殺虎堡城周二里相近又有殺虎新堡亦周二里分邊二十里有竒形勢

  最為扼要 本朝乾隆三十年設副將並都司以下各官駐守助馬路巡司在左雲縣

  東北 本朝雍正七年置 按邊防考助馬路轄堡九分邊自北東路之拒牆堡至中路之破虎堡

  長七十七里是為大同北西路舊志助馬堡分邊二十里零西至邊牆二里北至邊牆八里明嘉靖

  中築堡城周二里有奇移應州㕘將防守 本朝因之馬邑巡司在朔州東四十五里

   本朝嘉慶元年廢縣改置高山城在左雲縣東南五十里明洪武初設高山衞在大同

  府西八十里宣德初調附陽和城内天順中又改置於此嘉靖十四年築堡城周四里有奇 本朝

  順治中廢衞為堡設都司防守屬助馬路雍正八年復設巡司乾隆四十四年井坪城

  在平魯縣南六十里明成化二十一年建井坪守禦所築城周五里分轄井坪以下十城堡邊牆東

  起西路界西至了角山長三十一里零内屏雁代東障朔應為西路之險萬厯四年移朔州叅將駐

  此 本朝仍曰井坪城舊設巡司今裁大狼水寨在朔州西宋史折惟昌傳惟昌自火

  山軍入遼界破大狼水寨楊六郎寨在朔州馬邑鄉南五十里雁門關北口東山上其西

  五里為佳吉寨在太和嶺北口西山上紅土堡在右玉縣東一十五里又黄土堡在縣東

  二十五里俱明嘉靖三十七年築各周一里有奇牛心堡在右玉縣東南四十里明嘉靖

  三十七年築周一百四十丈當右玉左雲二縣之中北有黒龍王等山重岡曡嶂形勢險要

  城堡在右玉縣南二十五里周一百九丈又大柳樹堡在縣南三十里周一百九十六丈俱有

  鐵山堡在右玉縣西南七十里明嘉靖三十八年築周一里有奇分邊十里有奇

  虎堡在右玉縣西五十里東至邊牆二里北至邊牆三百步明嘉靖二十三年築周二里舊志

  破虎堡分邊十四里有奇内平梁鎮静二處極衝馬營河堡在右玉縣西北十餘里明

  萬厯初築周不及一里分邊五里有奇内小水口最衝殘狐堡在右玉縣北三十里明嘉

  靖二十三年築周一里有奇分邊十五里零又馬堡在殘狐堡東明嘉靖二十五年築周一里有奇

  分邊十里零破魯堡在左雲縣東六十里明嘉靖二十二年築周三里有奇屬𦔳馬路又

  威魯堡在縣東北東至邊牆三里北至邊牆二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周二里有奇屬𦔳馬路

  屯堡在左雲縣北明隆慶三年築周不及一里分邊一里有奇堡雖臨邊而山險足恃實左雲

  之屏安魯堡在左雲縣北三十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周二里有奇有重城屬大同西

  路 本朝屬助馬路舊志安魯堡分邊十一里零拒門堡在左雲縣東北助馬路東十餘

  里明嘉靖二十四年築周一里有奇分邊十五里零又保安堡在助馬路西十餘里亦明嘉靖二十

  四年築周一里有奇分邊十四里零又滅魯堡在助馬路西南二十餘里明嘉靖二十二年築周二

  里有奇分邊四里零又雲岡堡在助馬路南四十里有新舊二堡嘉靖中以舊堡地形卑下築新堡

  於北崖仍存舊堡以便行旅各周一里有奇東通鎮城爲雲西孔道又雲西堡在助馬路西南五十

  里明嘉靖三十七年築周一里有奇拒牆堡在左雲縣東北西至邊牆三里北至邊牆一里

  嘉靖二十四年築周一里有奇屬大同北西路 本朝屬助馬路舊志拒牆堡分邊十二里零

  阻虎堡在平魯縣西三十里西至邊牆六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築周一里有奇舊志阻虎堡

  分邊八里有奇敗虎堡在平魯縣西北三十里西至邊牆六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築周一里

   有奇舊志敗虎堡分邊八里有奇大水口堡在平魯縣西北四十里西至邊牆二里明

   嘉靖中築周一里有奇雲石堡在平魯縣北少西七十里西至邊牆二里明萬厯十年改

   築周一里有奇有重城舊志雲石堡分邊十四里有奇威平堡在平魯縣北威遠城西三

   十里明嘉靖四十五年築周一里有奇後又築土堡一座與此相接堡稍近腹裏介威遠平魯之間

   又威虎堡在威逺城西北六十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築周一里有竒相近有淨水瓶堡明宣德中築

   周一里有奇祁家河堡在平魯縣東北威遠城東南五十里明嘉靖四十一年築周二

   里西藩威遠東蔽左雲為往來接應處東邵莊堡在朔州東二十五里又賈家莊堡安

   子村堡皆在州東羅家疃堡在朔州馬邑鄉東二十五里又吉家莊堡在州北沙家疃

   堡在州東北六十五里小代堡在朔州東南又東南有王東莊堡臭溝村堡

   在朔州西南五十里又馬圈頭堡在州西北其東北有泉武營堡乃河堡在朔州西北東

  至平魯縣井坪城四十里明嘉靖四十五年築周一里有奇又將軍會堡亦在州西北東南至井坪

  城五十里舊名白草坪明萬厯九年築土城二十四年改築周一里有奇分邊十七里零暖會

  堡在朔州西北七十里明永樂二年築周不及一里又九姑村堡在州西北九十里周一里有竒

  又西駱駝堡在州西北一百里周不及一里平番鎮堡在朔州北六十里明永樂二年

  築周不及一里又州東北有北邵莊堡兔毛河口在右玉縣西北二十里最爲要衝又

  西三十里有小隘口城東驛在朔州東門外廣武驛在朔州馬邑鄉西門外

 ︹津梁︺三邊橋在右玉縣殺虎堡南五里本朝順治間建康熙中修 萬 泉河橋

  在右玉縣北二十里兔毛河上長五丈首尾各建甎樓明萬厯間重修利涉橋在朔州七

  里河灰河橋在朔州馬邑鄉東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中建永濟橋在朔州馬

  邑鄉西桑乾河上 本朝康熙中建

 ︹陵墓︺︹唐︺豐王墓在朔州西北二十里黒垜山通考云唐昭宗第三子名祁天祐元年封墓

  前有石砌神道周圍有濠塹遺跡︹明︺孝子呉順墓在朔州東八里

 ︹祠廟︺蘇武廟在右玉縣北四十里曹學佺名勝志舊大同右衞城北有蘇武廟蓋奉使匈奴

  時過此後人立祠祀之桑乾河神廟在朔州馬邑鄉西北十里洪濤山下金天會間

  鄂國公廟在朔州馬邑鄉西北金龍池之南祀唐尉遲敬德

 ︹寺觀︺顯明寺在右玉縣南三十里大南山元魏時建明成化間修正德間增修崇福

  寺在朔州東門内州志唐高宗麟德二年契丹爲林太師建府遼統和間以其地爲僧居金天德

  二年賜名崇福寺寶峯寺在朔州西北四十里寶峯山通志明嘉靖間山現石佛二一耄

  一稚神工俱足其光如玉其響如金因建寺棲雲寺在朔州馬邑鄉南四十里寺頭村元

  龍泉寺在朔州馬邑鄉西北十里司馬泊金龍池之西北通志一名水圍寺舊有水月

  如來扁額四圍皆水中搆蘭若曲榭廽廊雅號勝地今廢玉泉觀在朔州馬邑鄉西北十里

  玉虚宫在左雲縣城内通志一名鼎榆宫宫内有古榆根無緣著生大鐵爐上根下火

  常不絶四時青翠謂之火鼎神榆

 ︹名宦︺︹漢︺李廣成紀人以驍騎都尉厯上谷雲中雁門等七郡太守屢將擊匈奴善撫下得士

  卒死力遇大敵持重不驚意氣自如威震匈奴號為飛將軍郅都大陽人景帝時為雁門太

  守匈奴素聞郅都節竟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都令𮪍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

  伯長安人河平中定襄大姓石李羣輩報怨殺追捕吏伯請願試守期月拜定襄太守至郡請問

  耆老父祖故人有舊恩者迎延滿堂日為供具執子孫禮郡中益弛諸所賓禮皆名豪懷恩醉酒共

  諫伯宜頗攝録盜賊具言本謀亡匿處伯曰是所望於父師矣迺召屬縣長吏選精進⿰扌⿱彐𧰨 -- 掾史分部𭣣

  捕及它隱伏旬日盡得郡中震慄咸稱神明︹南北朝︺︹魏︺司馬楚之温人太武

  時為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在邊二十餘年以清儉著聞源懷樂都人宣武初為使持節巡行

  北邊六鎮恒燕朔三州銜命撫導存恤有方懷朔鎮將元尼須與懷有舊貪穢狼籍置酒請懷乞相

  寛貸懷曰今日之集源懐與故人飲酒之坐明日公庭始為使人檢鎮將罪狀之處既而表劾尼須

  時百姓積年枉滯一朝見申者日百數所上事宜便於邊者三十餘條皆見嘉納婁寶

  明帝時朔州刺史時邊事屢興人多流散寶安集之殘壞舊宅皆命葺構人歸繼路歲考為天下最

  ︹北齊︺高叡趙郡王琛子天保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撫新遷置烽戍防禦有法大為兵

  民所安無水處禱而掘井泉源湧出號趙郡王泉︹隋︺源雄懷之孫開皇初遷朔州總管突

  厥來攻雄輒捕斬之為北夷所憚李充成紀人開皇中拜朔州總管甚有威名為敵所憚

  郭衍本介休人後居關中開皇中朔州總管部有恒安鎮北接番境常勞轉運衍選沃饒地置

  屯田歲贏栗萬餘石民免轉輸之勞吐萬緒代人開皇中突厥寇邊以緒有威畧徙朔州總

   管甚為北狄所憚裴肅聞喜人開皇中遷朔州總管長史有能名宇文㢸洛陽人開

   皇末朔州總管有能名王仁恭上邽人大業初領馬邑太守其年始畢可汗率數萬𮪍攻

   馬邑復令二特勒將兵南過時郡兵不滿三千仁恭簡精鋭逆擊破之二特勒衆潰仁恭乘之𫉬數

   千級并斬二特勒︹唐︺李靖三原人貞觀中突厥部種離畔以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勁

   𮪍三千由馬邑趨惡陽嶺襲破之頡利可汗遣使謝請舉國内附以靖為定襄道總管往迎之靖乘

   機復襲破之頡利亡去張儉新豐人高祖起兵以儉為朔州刺史時頡利可汗方彊每有求

   取所遺書輒稱詔敕遣使奉承不敢卻儉獨拒不受教民營田歲收穀數十萬斛雖霜旱勸百姓相

   賑贍免饑殍州以完安李靖既平突厥有思結部者窮歸於儉儉受而安輯之其在磧北者親戚私

   相過省儉不禁示羈縻而已儉徙勝州後將不察遽奏思結叛朝廷議進討時儉以母喪奪服為使

   者單騎入其部召西帥慰諭之咸匍匐歸命裴行儉聞喜人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

   反單于營二十四州叛應之詔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往討行儉用兵持重料敵制勝屢戰皆

   捷突厥阿史那伏念執温傅來降餘黨悉平︹金︺耶律懷義遼宗室天會中為西北路

   招討使在西陲幾十年撫御有恩及去老幼遮攀數日不得發蕭仲宣遼人皇統初為順義

   軍節度使為政平易小吏不敢為姦賄賂禁絶奴婢入郡人莫識其面百姓為立祠刻石頌之

   顔永元太宗子大定六年為順義軍節度使朔州西境多盜猾吏大姓蠧獄訟瞀亂賦役永

   元剔其宿姦百姓安之富察哲琳東京路斡坦必喇明安人大定間為順義軍節度使

   西京人李安兄弟爭財府縣不能決按察司移富察哲琳平理月餘不問會釋奠孔子廟乃引安兄

   弟與諸生齒坐會酒陳友悌數事安兄弟感悟謝日節使父母也誓不復爭乃相讓而歸朔州多盜

   富察哲琳禁絶游食多蓄兵器因行春撫諭之盜乃衰息獄空賜錫宴錢以襃之 富察哲琳舊作

   蒲察鄭留斡坦必喇明安舊作斡底必喇猛安今並改正完顔宗道上京人章宗時除西

  北路招討使故事諸部駕馬八百餘匹宗道辭不受諸部悦服邊鄙以治移喇福森

  路烏楞古河明安人章宗時為順義軍節度副使部内世襲明安穆騰掠民婦女藏之窟室移喇福

  森跡得所在率衆索之得婦女四十三人明安穆騰抵罪 移喇福森舊作移刺福僧烏楞古河明

  安舊作烏連苦河猛安明安穆騰舊作猛安木吞今並改正︹明︺石亨鳳翔人洪武中知朔

  州勸民力穡訟至立得其情兩諭解之民皆感悦後坐事免官父老爭赴闕頌其治行乞留詔從之

  朱榮沂州人永樂十三年以左都督充總兵官鎮大同修玉林衞之忙牛嶺兔毛河赤山榆楊

  口來勝諸城敵不敢近邦曹州人宏治中知朔州清慎公直為當道重一時難決之

  獄悉委之皆能辦理民以不冤張俊宣府衞人為大同游擊將軍宏治中以功進都指揮同知

  霍什入大同左衞大掠俊依河結營擊卻三萬餘騎帝大喜立擢都督僉事 霍什舊作火篩今改

  崔世榮寕夏人為大同叅將嘉靖四十五年入威遠衞世榮以兵二百禦之與子大

  朝大賓俱死樊皮嶺申其學山東人萬厯中知朔州深悉民隱治理得宜當時稱循良第一

  元之偉崇禎中為朔州兵備道闖賊入寇殉節璩宏基漢中人崇禎中大同西路

  通判闖賊陷城死之

 ︹本朝︺宋子玉奉天人順治間大同兵備道駐朔州姜瓖之亂密與通判楊逵知州王家珍謀

  靖内患既而變猝起謀不克遂手刃愛子以死家珍亦奉天人殉節死吏目王京順德人亦死難

  徐一范蕪湖人左衞兵備道聞姜瓖變私念從子明弼知馬邑縣可密藉起兵馳車至城下

  而賊已圍城一范遂為所殺楊逵太康人朔州通判姜瓖之亂逵諭衆城守而守備張英通

  賊逵密計擒之錮於獄翼日登陴有康某者英黨也怒目視逵逵立奪其刀英子復鼓譟賊黨乘之

  入城遂被執誘之降怒罵不絶口賊桀殺之奏入後贈山西按察司僉事李向堯鐵嶺人順

  治間助馬路叅將姜瓖之亂殉節死贈左都督僉事祀忠烈祠佟國仕奉天人順治間井坪

  路㕘將姜瓖之亂巷戰死贈副總兵祀忠烈祠

 ︹人物︺︹漢︺王霸馬邑人字元伯避王莽亂棄官後從光武起兵屢著戰功明帝五年追論中興

  功臣以霸為第二十三人圖形雲臺︹三國︺︹魏︺張遼字文遠馬邑人本聶壹之後以避怨

  變姓少為郡吏後歸曹氏拜中郎將賜爵關内侯封盪寇將軍數有戰功及屯合肥孫權率衆十萬

  圍之遼先登陷陣斬二將衝壘入至權麾下權退追撃幾𫉬權拜征東將軍文帝立封晉陽侯︹南

  北朝︺︹齊︺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勅勒部人性敦直善𮪍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塵知馬

  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以戰功累官大司馬封石城郡公文宣帝立封咸陽郡王進位左丞相金

  子孫皆封侯貴達一門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金嘗曰我家直以立勲抱忠致富貴豈藉女也辭

  不𫉬免嘗以為憂斛律光字明月金子工𮪍射厯位太子太保河清三年周尉遲迥等攻

  洛陽戰於芒山大敗之遷太尉天統中襲爵咸陽三屢敗周兵拜左丞相光居家嚴肅見子弟若君

   臣性節儉杜絶饋餉不肯預政事每會議常獨後言言輒合理行兵嘗為士卒先自結髮從戎未嘗

   失律深為鄰敵懾憚後被祖珽等譖死弟羨字豐樂為都督幽州刺史善備邊禦敵封高城縣侯羨

   厯事數帝以謹直稱憂合門貴盛上書推讓解職詔不許進爵荆山郡王與光同死︹唐︺尉遲

   敬德名恭以字行善陽人為劉武周偏將秦王遣使諭之降引為統軍從擊王世充世充將單

   雄信直趣王敬德横刺雄信墜翼王出還戰大敗之討劉黑闥王被圍又出之破竇建德及徐圓朗

   以功授王府䕶軍隱太子招之贈金皿一車辭曰若私許則懷二心徇利棄忠將焉用之後與長孫

   無忌決策定隱巢之亂論功為第一除右武侯大將軍封呉國公改封鄂國卒贈司徒并州都督諡

   ︹五代︺︹唐︺周德威字鎮遠馬邑人勇而多智能望塵知敵數事晉王為鐵林軍使

   累以戰功遷振武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祐中大敗梁將王景仁於鄗邑破劉守光於幽州

   拜盧龍節度使德威雖身為大將常與士卒馳騁矢石間又務持重以挫人之鋒常伺敵之隙以取

  勝胡柳陂之戰莊宗不從其謀遂殁於陣明宗時贈太尉︹宋︺黨進馬邑人少淳謹開寶中從

  征太原有功厯官至忠武節度使進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胄毛髪皆豎卒贈侍中︹金︺李

  完字全道馬邑人登詞賦進士第由澄城主簿補尚書省令史世宗選能吏八人按行天下完其

  一也累遷南京按察使卒完長於吏治所至姦惡屏迹民皆便之楊沃衍一名噶理朔州

  人貞祐初由武州刺史升岢嵐節度使自奉詔即以身許國累有戰功正大二年厯拜陜西元帥左

  監軍三峯山之敗沃衍走鈞州其部曲白留奴呆劉勝既降元請招沃衍大帥令勝入鈞誘沃衍大

  官沃衍拔劍斫之望汴京拜且哭即自縊從死者十餘人 噶理舊作幹烈今改正︹元︺崔斌

  字仲文馬邑人工文學達政術中統元年授西京叅議宣慰司事世祖嘗召斌問為政大體今當何

  先斌以任相對帝曰汝為我舉可為相者斌以安同史天澤對帝黙然良久斌乞采輿言因颺言問

  羣臣衆皆呼萬歲帝悦遂以二人並為相除斌左右司郎中每論事帝前羣臣終日不決者斌以數

  言決之出莅外任咸著威惠下襄陽取潭州皆有力焉尋被召入覲㑹阿哈瑪擅權日甚斌極言其

  姦蠧帝遣使按問之海内稱快阿哈瑪因誣搆以罪竟爲所害至大初贈太傅追封鄭國公諡忠毅

   阿哈瑪舊作阿合馬今改正李膺完孫少孤事母以孝聞太宗時詔郡國設科選試膺弱冠

  與選遂以薦爲翰林修撰終集賢學士諡文穆︹明︺孫祥大同右衞人正統進士由兵科給事

  中擢右副都御史以才幹忠讜稱後守備紫荆關額森入寇督戰被殺 額森舊作也先今改正

  呉順朔州衞卒父病閉結藥不能通泣而䑛之又病痩嘗其糞苦喜曰可無患矣果愈父思雞

  羮遽索不得忽雞飛墮其家遂取以供父卒順年七十矣猶哀毁廬墓三載正統中被旌年百餘歲

  鄭本公朔州人正德進士厯御史請武宗慎選親賢正位東宫不報世宗初欲加興獻

  帝皇號力言不可論救給事中劉最忤㫖切責時享太廟帝不親行極言遣代非宜報聞尋帝欲考

  興獻帝且立廟禁中偕同官屢争之不得遂伏闕哭陳繫獄廷杖後終南京太僕少卿劉漢

  平魯衞人嘉靖中以署都督僉事充大同總兵官三十九年北兵聚喜峯口將攻薊鎮漢乘其虚自

  鎮河堡出塞搗其帳於灰河尋又大破之於豐州時邊師積弱北兵易之駐近塞出没無所忌漢始

  再挫之諸鎮亦往往乘閒出搗始稍移其帳帝悦進漢都督同知麻貴大同右衞人父祿宣

  府副總兵兄錦宣府總兵皆善戰立功塞外貴由舍人積功至寕夏副總兵萬厯中以平布巴功遷

  延綏總兵累敗套賊病歸復起備倭總兵征日本事乎進右都督旋鎮遼東屢振軍聲綽哈諸部皆

  遠遁求款貴驍果善用兵以邊功先後承恩賜者七予世廕者六稱一時良將子承勛從子承恩皆

  以勇力聞承宗戰死廣安麻氏多將才人以方鐵嶺李氏曰東李西麻 布巴舊作哱拜綽哈舊作

  炒花今並改正何廷魁威遠衞人萬厯進士知涇縣累官遼陽副使城破率其妾高氏金氏

  投井死婢僕從死者六人贈大理卿諡忠愍與張銓高邦佐同祀京師宣武門外號山右三忠

  之麟威遠衞人崇禎中知真寕縣時流賊猖獗之麟練鄉勇守禦卒保孤城尋升九江府監紀

  同知殉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霍 鍈字中明馬邑人萬厯進士知任

  邱縣擢監察御史題豁本邑荒糧千餘石又以雲中歳饑請發帑金三萬兩賑濟出按甘肅忤魏忠

  賢奪職歸崇禎初起御史督學畿輔稱得人終右通政柳毓榮字含金朔州人父病侍湯

  藥衣不解帶者三年崇禎中任宿州衞指揮使十七年流賊陷城被執罵不絶口賊怒殺之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史 朝顯朔州人世襲副千户闖賊陷城大罵不屈死

 ︹本朝︺麻振揚右玉衞人少有智畧順治元年以㕘將隨豫親王征潼關厯懷慶甘肅象山副

  總兵胥有功績後擢京口總兵軍民安之霍之琯字玉官馬邑人順治進士授柳州府推官

  以缺裁改范縣知縣皆有治績范人祠之擢中書舍人假歸蠲金為馬邑甃東城焉史成

  章朔州人幼有大志康熙中謁大同總兵康調元願隸麾下立功補中營把總後以遊擊遷辰州副

  將𠞰紅苗突入大小天星等寨生擒八人斬馘四百九十三人以奇功遷寕台總兵𠞰大盗陳君元

  俘其黨海盗以平郭建朔州人有孝行時有葉成才者違法論斬建父鳳林伯父鳳山連坐

  當死建曰父生我身願以身代遂斬建赦鳳林鳳山子安亦乞代父監者謂鳳山年老一子不許時

  咸以為難盧時泰字靖寰朔州人書樓臨貿易地有閆某𢹂五十金來醉遺於梯時泰以告

  父父曰汝藏之時泰曰兒不以五十金易平生父喜曰是吾心也翼日還之趙亨清

  人營兵劉朝選領餉歸遺於路亨清拾而還之雍正八年 旌葉凰朔州人孝行著聞乾隆年

  

 ︹流寓︺︹明︺解縉吉水人謫戌河州過朔遂寓居焉與里人蕭廣為詩友李佐修

  人福建僉事正統六年謫戍威遠衞以經學淑人孫祥郭紀輩皆受業其門王彰潮陽人刑

  部主事正統七年謫戍威遠衞以春秋授徒大同士之習春秋自彰始盛邦定陶人嘉

  靖中巡撫應天禦倭有功趙文華欲攘之不得搆繫獄謫戍朔州隆慶初起右副都御史

 ︹列女︺︹北齊︺︹斛律光女朔州人樂陵王百年妃也百年被召自知不免割帶玦留與妃

  百年既斬妃把玦哀號不肯食月餘死玦猶在手拳不可開時年十四其父光自擘之乃開︹元︺

  賈賢妻劉氏朔州人年二十二夫亡子㓜守節撫孤勤女工以供祭養居五十餘年至

  正間旌表︹明︺尉章妻王氏右衞人章耕於田為部人所掠王年十八母令改適弗聽

  與母絶往來異日母至門見女為鄰媪辦籸米斥之曰汝不吾從今自苦乃爾女不答遂投井死

  郝紀妻楊氏朔州人紀病楊黙禱願代紀卒時年二十餘每謂所親曰計惟一死奈堂

  上二老何盡心事之生卒盡禮守節三十五年正德間旌表張太倉妻宋氏

  人夫貧且病宋傭針黹醫藥三年無倦容夫殁姑欲奪其志宋佯諾晚縊於室事聞詔旌其門

  天保妻倪氏朔州人年少有姿饁夫于田為惡少所逼倪以死拒歸訴其事自縊

  經妻李氏右衞人年十九夫亡守節翁謹陣亡負骸歸葬巡按旌其門年七十八卒

  通妻温氏平魯衞人少寡子女俱幼依兄嫂以居兄嫂令他適温涕泣明志兄嫂終迫之

  乃撫子女泣曰我躬不閲遑恤我後遂投繯死子女亦自縊官論兄嫂如法以旌其節張調

  元妻鄭氏馬邑人調元父名世兵備薊州死于難調元與兄體元奔購父屍歸葬欲請卹

  典不果未幾以悲憤卒鄭方少艾仰天嘆曰翁死忠夫死孝吾雖婦人獨不能死節乎投繯飲藥家

  人悉力救解之砥志四十餘年卒

 ︹本朝︺范鼎鉉妻趙氏右玉衞人姜瓖之亂與夫弟范鉉妻陳氏同居左雲衞城破

  各抱幼女投井死數日出其屍面如生時左衞城中井屍皆滿惜姓名無孝王璧妻李

  氏平魯人年十七夫故家貧姑與母皆勸之嫁李不從姑潛許配某娶有日李聞自縊死

  世弼妻張氏朔州人夫亡子幼即自縊舅姑救之甦涕泣以諭張乃忍死侍奉翁殁力

  襄喪塟姑失明色養尤謹守節四十餘年卒董宏祥妻趙氏朔州人婚八月夫亡

   苦節逾六載有媒氏求婚趙嘆曰少婦守志多不諒於人遂自盡王善敎妻劉氏

   朔州人夫亡守節夫兄善績迫之轉適劉不從投井死雍正八年 旌鄭之寛妻霍

   氏右玉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史旌直妻李氏王大昇妻繆氏賈懷德妻龎氏俱乾隆年間 旌

   劉秉仁妻蘇氏寕遠廳人守正捐軀乾隆三十九年 旌劉鴻業妻穆

   氏左雲人守節撫孤事親克孝同縣節婦喬佳士妻雷氏曹稷妻夏氏張閏妻武氏張秉智妻章

   氏成珍妻白氏錢象翀妻穆氏徐大訓妻張氏王朝棟妻張氏徐象乾妻李氏廖銘妻姚氏曹光岐

   妻謝氏王鳳祥妻康氏常榮妻劉氏王賀氏李喬氏郭張氏關徐氏俱乾隆年間 旌周世

   悳妻趙氏平魯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楊烈妻薛氏黒待旦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

   羅經妻王氏朔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羅汝璧妻蔚氏麻福妻黄氏蔚乃實妻蒯氏

   王士美妻霍氏劉元英妻鄭氏俱乾隆年間 旌霍煜妻王氏馬邑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田喜妻郝氏陳敬典妻宫氐張琚繼妻王氏武世元妻張氏張芳譽妻齊氏張星耀妻白

  氏陳璿妻蔚氏霍雲慶妻田氏張建業妻李氏李茂妻李氏王相妻賈氏霍霱妻劉氏焦鐸妻霍氏

  張摇妻武氏俱乾隆年間 旌梁瑜妻王氏右玉人守正捐軀同縣貞女崔瞻雲未婚

  妻謝氏節婦張鑾妻劉氏俱嘉慶年間 旌張起福妻要氏左雲人夫亡殉節同

  縣節婦劉漢宗妻邢氏俱嘉慶年間 旌鄭蔚氏朔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節婦賈𥙿妻李氏

  石世名妻楊氏劉珙妻田氏馬文英妻蔚氏殷爝妻蔚氏李定國妻閆氏武永琯妻李氏李如棠妻

  葉氏康訓妻姜氏王士秀妻劉氏劉烜妻梁氏宣俊德妻朱氏蔚乃容妻落氏陶興業妻李氏李堂

  妻雷氏李天桂妻劉氏李天植妻王氏又馬邑鄉節婦元之聯妻曹氏霍𥙿謙妻胡氏符玥妻林氏

  元沛妻張氏俱嘉慶年間 旌

 ︹土産︺白鵰羽府境皆有唐書地理志朔州土貢府境皆出唐書地理志朔州土貢甘

    草金史地理志朔州産鐵荆枸𣏌三稜按唐書地理志朔州土貢豹尾今未聞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吳思權恭 校

大清一統志

 平定州在山西省治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直隸正

  定府井陘縣界九十五里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遼州和順縣界八十五里北

  至代州五臺縣界二百十里東南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縣界九十五里東

  北至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二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

  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并陘縣界九十五里西至夀陽縣界六十里南至遼州和順縣界

  八十五里北至盂縣界六十里東南至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縣界九十五里東北至

  平山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盂縣界四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八百七十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古并州之域春秋晉地戰國屬趙漢置上

  艾縣屬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建安中分上黨郡

  地置樂平郡治沾縣又分置樂平縣屬之晉因之

  後魏太平真君九年郡廢并樂平縣入沾縣屬太

  原郡孝昌二年復置郡改沾縣曰樂平為郡治六

  年復置上艾後改名石艾仍屬樂平郡隋開皇三

  年罷郡改屬遼州十六年以樂平縣為遼州治大

  業三年省遼州縣俱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復置

  遼州六年州移治遼山縣俱屬受州貞觀八年

  受州改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天寶元年

  改石艾曰廣陽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曰

 平定於縣置平定軍屬河東路金大定二年升軍

 為平定州屬河東北路元屬冀寕路至元二年

  二縣入州七年復置樂平縣屬州明改州屬太原

  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嘉慶

  元年并樂平縣入州領縣二

 盂縣在州西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

  七十里西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夀陽縣界四十里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一百二十

  里東南至本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陽曲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平山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忻

  州定襄縣界八十里春秋時仇猶國後屬晉戰國屬趙漢為上艾縣地三國魏及晉因之後魏為石

   艾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置原仇縣大業初始改盂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於縣置受州六年移

   州治夀陽以縣屬焉貞觀八年州廢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中升爲

   盂州元亦曰盂州屬冀寕路明洪武二年降州爲縣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平定

   夀陽縣在州西一百里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

   五里西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一百里南至遼州和順縣界一百里北至盂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本州

   界九十里西南至太原府榆次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西北至㿻縣界三十五里春秋

   晉馬首邑漢爲榆次縣東境三國魏因之晉置夀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隋開皇十年復置屬并

   大業三年屬太源郡唐武德三年屬受州六年移州來治貞觀八年州廢十一年仍名曰夀陽屬

   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二年割屬平定州元屬冀寕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屬平定州

 ︹形勢︺東迫常山扼井陘之重險西馳汾曲據太原之

  上游山川環繞道路四達

 ︹風俗︺少爭訟重禮義士尚文學民業耕耘

 ︹城池︺平定州城有上下二城合周九里有奇門四池深淺有差宋太平興國中築元初修

  下城明成化中修上城嘉靖二十年二城並修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盂縣城周三里有

  奇門三池深二丈又有東關外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深二丈明嘉靖中築 本朝順治四年修康

  熙二十二年重修夀陽縣城周四里門三池廣三丈明嘉靖間因舊土城甃甎隆慶初

  

 ︹學校︺平定州學在州城東北舊在州治東南隅宋元豐中建明洪武初徙建今所 本朝

  順治八年修康熙五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盂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治中建 本

  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夀陽縣學在縣治西北元至元

  間因宋舊址建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康𤋮十八年修五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樂平

  鄉學在州東南五十里樂平廢縣治東南金泰和中建明天順中拓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

  嘉慶元年改為鄉學入學額數十二名嘉山書院在州治西舊名石樓書院明宣德中

  建與石樓山相對故名本朝乾隆十六年重建 秀 水書院在盂縣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夀陽書院在夀陽縣 本朝康熙中建沾城書院在樂平鄉城

  本朝乾隆十九年建 按舊志載冠山書院在州城西南元吕思誠讀書於此松峯書院在樂平鄉

  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九萬七千一百五十五今滋生男婦共六十四萬四百八十四名口計一十三萬四

  千三百三十三户

 ︹田賦︺田地一萬六百三十八頃九十四畝九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七萬六千八百二十七兩八

  錢六分二釐糧二千八百八石五斗二升有奇

 ︹山川︺浮化山在州東五十里一名浮山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浮山在廣陽縣東南三十五里

  金史地理志平定縣有浮山州志稱東浮化山又有西浮化山在州西八十里鏡山在州東五

  十里由小澗崎嶇入三里許四山環統窺天一隙圓光若鏡故名承天山在州東八十五

  里即宋之承天軍也山形峭拔有唐棐度韓愈題名石壁上即承天寨山半為老君洞有老君堂堂

  後崖上刻韓愈呉丹過此六字當是往鎮州宣諭王庭湊時書也綿山在州東九十里一名

  紫金山周三十里澤發水出焉舊傳介子推避晉文公處中有介子推廟故關山在州東九

  十里兩山險隘關居其中即古井陘口藥嶺山在州東南三十五里下有石佛洞山巔有

  清涼晉盤山在州東南四十里北與東浮化山對峙其山盤錯非一故名石樓

   山在州南十里每遇雪霽如白石屏亦名玉屏山冠山在州西南八里以高冠羣山故名其

   北為嘉山與冠山角峙下有黒水泉神祠宋封為靈源公獅子山在州西二十五里一名蒲

   山有巨石數丈盤聳古松間石上有穴深尺許中産菖蒲木冬夏不竭鵲山在州西北五里

   山下有平地泉流為池明統志謂之靈應池卧虎山在州北十三里四角山

   北三十里其勢四起下出三泉𫎇山在州東北十五里隋書地理志石艾縣有蒙山州志在州

   東北十五里土人九日登高於此白雉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周二十四里舊有晉王廟風

   土記晉主李克用與嗣昭過此𫉬白雉因名有古碑存焉黄巖山在州樂平鄉東三十里周

   四十五里山石多黄故名其地乏水惟此有懸泉流入石甕人取給焉又樂平鄉東十里有蒙山其

   西十里為牛頭山臯落山在州樂平鄉東七十里一名樂平山隋書地理志樂平縣有臯

   落山寰宇記樂平山在縣東七十六里即左傳東山臯落氏之地漢縣因山以名縣志山周四十五

  里一名靈山臯落水出焉白鶴山在州樂平鄉東七十里巖下有石作雙鶴相顧狀

  菴山在州樂平鄉東九十里周四十五里其上平曠可耕晴霽登之可眺臨城贊皇諸縣上有

  池冬夏不竭名洗頭盆棲霞山在州樂平鄉東南四十里一名犀牙山以形似也又西北

  二十里有板橋山上有古石橋石梯山在州樂平鄉東南六十里有石磴峻絶如梯

  巖山在州樂平鄉東南八十里一峯挺出俯瞰羣山山畔有桃花洞其麓據馬嶺隘口接直隸

  順德府邢臺縣界五代時為河東守險之地少山在州樂平鄉西南二十五里山海經清漳

  水出少山淮南子謂之揭戻山水經注謂之漳山亦曰鹿谷山元和志一名河逢山在樂平縣之西

  南三十里縣志大黽谷在其下石馬山在州樂平鄉西南三十里其麓石馬水出焉又西二

  十里為鐵佛尖山陡泉山在州樂平鄉西四十里周九十里鳴水出其東洞渦水出其西

  鳳凰山在州樂平鄉北八里上建神祠 本朝康𤋮八年修祠神泉倐湧名靈瑞泉

  霄山在盂縣東六十里高入雲霄名石城山山半有仙人洞又北十里爲羊鈴山下有羊鈴谷

  柏橋山在盂縣東六十餘里下有一石全無穴隙水涓涓不已相傳以爲水寶突頭

  覽山在盂縣東南接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雙鶴山在盂縣南二十里危峯獨出上

  有雙鶴洞雙鶴泉下爲細水所經又東二里爲廬峪山北三里爲嵰溝山又東二里爲綠葉腦山又

  東八里爲宴龕山接本州界下有驗心泉李賓山在盂縣南二十里一名神福山周二十里

  唐李長者隱此因名李賓山上有神祐泉龍翻石山在盂縣西南四十里相傳有龍翻石

  幞頭山在盂縣西一百二十里接太原府陽曲縣界下有天靈橋烏河北流經此入於

  重門山在盂縣西北三里一名慈氏山金大定二年勅建清涼慈氏二寺故名下有白

  水泉少北爲狐神山下有泠泉河盛夏則涸隆冬湧出高嶺山在盂縣西北五十里下有

  白龍洞危石下垂又南三里爲獨頭山高出衆山下有獨頭泉又西南三里爲小徐峪山又南三里

  為千佛山馬砦山在盂縣西北五十五里一名馬鞍山大小黒白石皆有明星遠望如玉明

  時傳有鑛衇採之不得其南曰閣子崦有宋莊砦砦有朝陽洞石假山在盂縣西北六十里

  又西五里為杏樹山又三里為史家山牛蹄山又三里為柏木皮山又三里為鄭兔坡山下皆為烏

  河所孫江山在盂縣西北七墩村接定襄縣界下有孫江峪南有車峪山竦岫

  山在盂縣北七里一曰孤山巒翠插天與諸峯不相聯屬故名又縣北三十里亦有孤

  仇山在盂縣北八里元和志在縣北三十里原仇縣取此山為名上有仇猶廟俗名高神山又

  東烈女泉相傳昔有烈女渴而思水扣地泉湧飲畢自縊土人立廟祀之石門山在盂縣北

  二十里山半石穴如門又北二里曰王家峪上有晏安砦尤險絶五花山在盂縣北二十

  五里層巒曡巘苦五花然亦名五花砦又名龍霧砦又東北五里為徐峪山上有兜子砦高百有餘

  丈砦半有水其形似櫃盈而不溢名櫃子水藏山在盂縣北三十五里寰宇通志相傳為程

   嬰公孫杵臼藏趙孤處上有二義士祠元吕思誠有藏山神祠記 按忻州有程侯山定襄縣有武

   峪山並傳藏趙氏孤兒遺蹟大抵皆後人傅㑹不足為據姑各存之以備考白鹿山

   縣北三十八里隋書地理志盂縣有白鹿山縣志舊傳有一白鹿至此山觸石得泉故名百泉

   山在盂縣北四十里内有石泉湧出高百餘丈周半畝餘上有石窯旁有石洞浮泉湧出清深不

   見底又有水窯石佛等泉蠶簇山在盂縣北一百二十里西二里為王子峪有温泉水三穴

   浴之愈疾東流入滹沱河六嶺山在盂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六嶺關其西有黄土窯亦名萬

   花洞洞中二里許有河二道約七八里有一大河北流深不可測怪石鏤刻如花因名白馬

   山在盂縣東北七十里山海經白馬之山其陽多玉石其陰多鐵及赤銅木馬水出焉元和志在

   縣東北六十里上有白馬關後魏所置舊志在縣東北八十里接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黄毛

   山在盂縣東北接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周三十里巉巖峭拔異木森然中有百靈泉下有黄毛

  巖西三里爲老蠶山下有老蠶峪又西北八里爲界首山又西五里爲穽眼山山穴如穽故名滹沱

  河經其下又南五里爲旱魃山下有旱魃泉泉水遇旱益盛故名渦山在夀陽縣南八十里

  洞渦水經其下故名一名過山以其高過羣山也燕巖山在夀陽縣西三十里隋書地理

  志受陽縣有燕巖寰宇記嶺多蟄燕故名紫巖山在夀陽縣西八十里土石皆紫䍐山

  在夀陽縣西九十里接太原府陽曲榆次二縣界亦謂之看山層巒起伏視諸山獨爲雄麗

  巖山在夀陽縣西北八里周五里喬松怪石厯落如畫上有石佛古洞下有流水三曲環映左

  尖山在夀陽縣北十五里孤峯秀出一名神山後有神武村又玉泉山在縣北二十里前

  有清凉泉雙鳳山在夀陽縣北四十里兩峯突起形如鳯翥上有五龍洞洞壁五色成龍形

  滴水懸珠不絶方山在夀陽縣東北四十里接盂縣界壁立千仭頂方一里有池周百步水旱

  不盈七里嶺在州西南四十里山高七里故名又黑沙嶺在州西五里鶴度嶺

  在州樂平鄉東九十里北有嶂石巖南連臯落山接直隸趙州臨城縣界黄沙嶺在州樂平

  鄉東接直隸正定府贊皇縣界馬嶺在州樂平鄉東南一百里舊有關接直隸順德府邢臺縣

  界五代末為守險之地松子嶺在州樂平鄉南四十里周三十里松溪水出焉沾嶺

  在州樂平鄉西五十里横嶺在州樂平鄉西一百里山勢横截漳水殺熊嶺

  陽縣西六十里接太原府榆次縣界宋种師中殉節於此黄嶺在夀陽縣西北五十里嶺皆黄

  試劍峯在州東二十里山形峭削如劍劈狀孔子巖在州樂平鄉東北九十里

  有孔子及顔曾像鴉兒峪在夀陽縣東南三十里東北去盂縣一百二十里亦名鴉鳴峪

  圖經谷徑幽𮟏昔有人迷行谷中者見鴉兒飛鳴得路因名狐妖洞在夀陽縣西北五十

  里其深莫測風從洞出人不可近摩陽洞在夀陽縣北六十里洞口風聲如吼俗名風洞

  土人云與盂縣山谷相通石門在夀陽縣東北二十五里石壁如門中通流水縣東北諸山澗

  之總嘉水在州東源出嘉山黑水泉東流經城東入綿蔓水南川水在州南出

  州西南七里嶺下東北流至井陘縣界入冶河又州南二十里有陽勝水源出州西南侯神嶺東流

  至南交村入南川水 按南川水舊志云入桃水今據輿圖訂正浮化水在州西南出西

  浮化山南流入洞渦水一名浮濼水金史地理志平定縣有浮濼水綿蔓水在州東北源發

  夀陽縣東有二源一出鴉兒峪曰南芹泉一出太平峪曰北芹泉水色赤濁合流名太平河東流至

  州界曰桃水亦稱桃河又東流入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冶河漢書地理志上艾縣有綿蔓水東至

  蒲吾入滹沱水水經注綿蔓水上承桃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逕靖陽亭南北流至井陘關下注

  澤發水史記正義綿蔓水一名阜將水一名囘星水自并州流入井陘界韓信背水陣即此水也州

  志 本朝雍正二年濬渠溉田四頃有奇澤發水在州東北九十里元和志澤發水一名阜

  漿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廣陽縣東南董卓壘東其泉初出大如車輪水色青碧東北流入井陘縣界

   舊志澤發水源出縣東綿山妬女祠下一名畢發水突起平地下赴絶澗懸流千尺俗謂之水簾洞

   即井陘台河之上源金趙秉文有懸泉賦碑在故關隘口又故關水在州東五十里東流入故關合

   澤發水 按史記正義綿蔓水一名阜將水元和志澤發水一名阜漿水阜將阜漿二水非同名也

   葢冶河上源名阜將水而其發源則一為綿蔓一為澤發耳松溪水在州樂平鄉東源出

   松子嶺西流逕州境東北流至直隸正定府井陘縣入冶河清漳水在州樂平鄉西南四

   十里源出大黽谷南流入遼州和順縣界漢書地理志沾縣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阜城入大

   河過郡五行一千六百八十里水經注水出大要谷南流逕沾縣故城東又南逕昔陽城沾水

   在州樂平鄉西源出沾嶺東流合鳴水小松水東北流入直隸正定府井陘縣冶河鳴水出陡泉山

   亦名陡泉水與石馬水合流東北入沾水小松水出松子嶺東北流經樂平鄉東入沾水石馬水出

   石馬山流至樂平鄉東入鳴水又有水峪水出遼州和順縣界流逕樂平鄉東南古柏巖下伏流八

  十里復出又楊趙水在白巖山北皆入沾水細水在盂縣南源出縣西南流經雙鶴山下其

  源微細瀠洄不絶東北流入滹沱今名秀水河木馬水在盂縣北七十里源出白馬山東北

  流入滹沱明統志謂之牧馬水滹沱水在盂縣北九十里自代州五臺縣東流入又東流入

  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通典盂縣有滹沱水自雁門界來元和志滹沱水自五臺縣流入南去縣一

  夀水在夀陽縣南二里有二源俱出山峪中合流至縣西南十里合黒水又有童子河源

  出曹村一名曹河流經縣西南四里入夀水洞渦水在夀陽縣南五十里源出樂平鄉西

  陡泉山西流經夀陽縣又西流入太原府榆次縣界一名同過水水經注洞渦水出沾縣北山其水

  西流與南谿水合又西北合黒水又西蒲水北注之魏書地形志同過水一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

  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四水合道故曰同過黑水在夀陽縣西七十里水經注黒水出西山

  合三源同歸一川東流南屈經受陽故城東又西南入洞渴水舊志源出縣之黒水村東南流合夀

  水龍門水至縣南五十里人洞渦水龍門河在縣西北三十里有二源一出西可山一出西張山合

  流而南入黑水烏河在盂縣西南七十里東北流入滹沱唐烏河縣以此名龍花河

  在盂縣北四十里興道村東崖下瀦水為潭曰興龍泉東北流至榆𬃷關口入滹沱清泉池

  在州西五十里鎖黄泉在州東南十五里又有温泉在州西五十里由丹石崖流出大清泉

  在州北瑞雲觀下平地突出又有龍泉在五龍祠下温泉在盂縣北一百二十里泉有三穴一

  穴出盤石中尤𤍠南流入滹沱河冷泉在夀陽縣南五十里西流入洞渦水又有黄龍黑龍

  金剛三泉俱在方山下郗家泊在州北五里水自半崖湧落數十丈崖西南平地有泉數

  道合流入桃水州人郗氏世居之白鹿浤在盂縣西北三十五里一名白鹿泉史記趙世

  家肅侯十六年遊大陵出於鹿門正義盂縣西有白鹿浤出白鹿山南蓋鹿門在此山水之側也

 ︹古蹟︺廣陽故城在州東南元和志廣陽縣西至太原府二百六十里本漢上艾縣後魏改

   石艾縣天寶元年改為廣陽縣因縣西南八十里廣陽故城為名舊志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平定

   軍因移今治寰宇記所云舊廣陽縣城在軍東南三里者是也其縣西南之廣陽城今為廣陽村

   沾縣故城在州西南元和志樂平縣本漢沾縣晉於此置樂平郡又别置樂平縣後魏太

   武省郡及縣孝明帝重置樂平郡及縣高齊移理沾城即今縣舊志唐後又自沾城復移置晉樂平

   故縣今縣治即晉時縣治而隋唐之故城廢受州故城在州西北元和志廢受州城在

   廣陽縣西北三十里舊名賽魚城武德八年因故蹟築移受州治此貞觀八年烏河故

   城在盂縣西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并州領烏河縣貞觀元年省舊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或

   曰隋末置撫城縣唐武德初改名烏河仇猶故城在盂縣東北半里即古仇猶國地也

   韓非子智伯欲伐仇繇道不通因鑄大鐘遺之仇繇除塗納之而仇繇亡隋書地理志盂縣開皇十

   六年置曰原仇大業初改焉括地志盂縣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猶元和志漢故盂縣城在今縣西

   南陽曲縣東北八十里後魏省地屬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石艾縣置原仇縣因原仇故城爲名

   即今縣是也大業二年改原仇爲盂縣因漢舊名九域圖并州有仇猶城史記樗里傳作仇猶韓非

   子作仇繇吕覽作夙繇又作仇猶高誘淮南子註作仇首廣牧故城在壽陽縣北漢廣牧

   縣屬朔方郡在今陜西河套内後漢建安末移置陘南屬新興郡晉書地理志新興郡領廣牧縣石

   勒載記劉琨遣將軍姬澹討勒琨次廣牧爲聲援魏書地形志附化郡有廣牧縣後廢神武

   故城在夀陽縣北魏書地形志朔州孝昌中陷寄治并州界領大安廣寕神武太平附化五郡

   元和志神武故城後魏神武郡也在縣北三十里周廢 按魏書地形志神武郡首領尖山縣今有

   尖山在縣北又大安郡首領狄那縣今有大安鎮及狄那寨在縣西又廣寕郡首領石門縣今有石

   門在縣東又太平郡首領太平縣今有太平鄉太平村在縣東北葢一州五郡皆僑置縣境不獨神

   樂平故縣在州南五十里後漢建安中置樂平縣屬樂平郡後魏太平真君九年

   入沾縣屬太原郡孝昌二年復名樂平為樂平郡治唐後復移治故城宋乾德初置平晉軍尋罷太

   平興國四年改屬平定軍金興定四年升為臯州元𥘉仍為樂平縣至元二年省入平定州七年復

   置明屬平定州 本朝初因之嘉慶元年省入州東山廢縣在州東南隋書地理志開

   皇十六年分樂平縣置東山縣大業初廢入昔陽城在州東南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呉

   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滅肥以肥子緜臯歸杜預曰昔陽肥國都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元和志

   昔陽城一名夕陽城在縣東五十里七國時趙置戍於此平潭城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世傳

   晉趙簡子所築平潭驛置於此倉角城在州樂平鄉南二里一名陽濠城又有龍且城在鄉

   東五十里頭村之北又有庫城在郷東七十里庫城村之南臯牢城在盂縣東三十里舊

   戍守馬首城在夀陽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韓固為馬首大夫

   元和志馬首城在縣東南十五里縣志今為馬首村賀魯城在夀陽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胡

  盧城相傳趙簡子所築又故燕城在縣西二十五里北齊置尋廢今名南煙竹村廢晉州

  在夀陽縣西北金史郭文振傳興定四年詔升夀陽西張寨為晉州從文振之請也縣志寨在縣西

  北五十里後為𫎇古所毁州亦廢獵閭村在州東顔氏家訓之推嘗從齊王幸并州自井

  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餘里元仇城側並不識二所是何

  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集乃知獵閭舊是䜲餘聚元仇舊是䜱䜪亭悉屬上艾湧雲

  樓在州治後東北城角上創自宋初名思武樓大觀四年改今名金趙秉文有詩雲日樓

  在州西北十五里明統志元仁宗來自懷孟嘗登其上吕思誠撰碑記知樂亭在州北五

  里郗湫上元學士歐陽原功有記又有豐樂亭在州北嘉山上夀陽古驛在夀陽縣城内

  唐韓愈奉使鎮州夕次夀陽驛即此

 ︹關隘︺故關在州東九十里接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魏書地形志石艾縣有井陘關通典廣陽

  縣東有故關甚險固元和志井陘故關在廣陽縣東八十里即韓信張耳擊趙時所出道今亦名土

  門明洪武十年置故關巡司今廢詳見直隸正定府盤石故關在州東北唐書地理志廣

  陽縣有盤石故關元和志在縣東北七十里州志一名石門口通正定府平山縣界葦澤故

  關在州東北一名娘子關接正定府井陘縣界魏書地形志石艾縣有葦澤關元和志葦澤故關

  在廣陽縣東北八十里通鑑注井陘娘子關西南即承天寨西北即平定軍九域志建隆元年以娘

  子關地建承天軍舊志唐乾元初置承天軍於此長慶二年王庭湊以成德叛裴度將兵出承天故

  關以討之五代梁石晉末趙王鎔會晉王存朂於承天軍共謀伐梁石晉末劉智逺舉河東兵戍承

  天軍既而遣人襲潰戍兵智逺復遣將克之蓋承天軍近太原東鄙土門路西出之衝也北漢時軍

  廢宋初復置明時爲承天鎮亦曰娘子關設兵戍嘉靖二十一年増置官兵明年築城與故關相

  六嶺關在盂縣東北六十里白馬關在盂縣東北七十里通直隸正定府平山

  縣界唐書地理志盂縣東北有白馬故關後魏置州志一名牧馬關又名伏馬關榆棗關

  在盂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滹沱河所經也靜陽鎮在州樂平

  鄉東南九十里又有店上寨裏二鎮在鄉西南金史地理志樂平縣有靜陽鎮遂成鎮

  陽縣西七十里安羅山中明嘉靖十三年又張淨鎮在縣東宗艾鎮解愁鎮俱在縣北石人

  寨在州樂平鄉東七十里周二百步山峻而盤折下有大石窯可容數百人從窯門鳥道而上即

  寨址金元時避兵於此巖間有一石如兩人相負故名又有安陽寨在鄉東北界都村周一百五十

  三步青花寨在鄉東野頭村周二百七十步黑石寨在鄉東孔子村周一里石龕寨在鄉東南白陽

  峪口周一百五十步牛村寨在盂縣東二十里有市聚通直隸正定府井陘平山二縣界又

  牽牛寨在縣東南通正定府獲鹿縣界又洪唐寨在縣東北饑虎寨在夀陽縣西北三十

  里俗名餓虎寨四面壁立高十丈餘廣十四五畝有井深十三丈正北對峙為青龍寨相去僅數十

  步亦險絶今廢西煙堡在盂縣西北七十里路通忻代二州又山湖堡在縣西六十里又西

  爲新莊蔣村等堡又西南爲郭秋堡董卓壘在州城東北魏書地形志石艾縣有董卓城元

  和志在廣陽縣東北八十里水經注云澤發水出董卓壘東厭谷口在州東一百四十里

  通直隸正定府元氏縣界又白城口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通正定府贊皇縣界甘桃驛

  在州城東南甘淘口接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明築城建新固關設千户所隘口置巡司今裁以驛

  丞兼平潭驛舊在州城西二十五里平潭鎮今移置下城西關柏井驛

  樂平鄉東北七十里其東四十餘里與故關相接本柏井鎮有驛丞兼管巡司金史地理志平定縣

  東有柏井鎮 按柏井鎮在州東五十里明嘉靖中築爲柏井堡方二里四面據河地勢高二十丈

  舊屬樂平今改屬芹泉驛在盂縣南七十里接夀陽縣界洪武二年置舊屬夀陽縣今

  改屬有驛丞兼管巡司太安驛在夀陽縣西五十里太安鎮即後魏太安郡地今有驛丞

  兼管巡司方山市在盂縣西八十里通太原府陽曲縣界又柴莊市在縣北通代州五臺縣

  忻州定襄縣界

 ︹津梁︺濟川橋在州城中跨嘉水明嘉靖中建相近有利涉橋又州西十里有仙境橋皆跨嘉

  丁峪口橋在州樂平鄉東明隆慶中建又鄉西有司家溝橋鄉北有土巷橋

  嶺橋在盂縣西一百二十里張淨橋在夀陽縣東張淨鎮又安定橋在縣西太安鎮

  迎仙橋在縣北童子河上

 ︹陵墓︺︹周︺仇猶墓在盂縣東三十里︹南北朝︺︹魏︺關寶容墓在州北四

  十里城冢記寶容石艾人魏冀州刺史有武定八年紀德碑︹宋︺苗訓墓在盂縣東三十

  高瓊墓在盂縣西七十里︹金︺楊雲翼墓在州樂平鄉南三里︹元︺吕

  允墓在州治北二里子思誠墓在側︹明︺喬宇墓在州樂平鄉南七里

 ︹祠廟︺扁鵲祠在州西三里鵲山靈應池上宋元豐八年建金元好問有記石甕神

  祠在州西北三十餘里宋建舊志獅子山旁有石穴若井上覆以石名曰石甕遇旱往禱舉杖挑

  石石開即雨因立神祠每𡻕致祭韓愈祠在夀陽縣東郭外唐長慶二年愈奉命宣撫鎮

  州道經夀陽驛後人立祠祀焉媧皇廟在州東東西兩浮化山俱有有司以春秋仲月祭於

  東浮化山明洪武初改稱女媧氏之神併太昊祠徙置於此李勣廟在州東十里勣嘗為

  并州都督有惠政民因廟祀之韓信廟在州東二十里試劍峯上韓信擊趙曾駐兵於此後

  人立廟祀之蒲臺廟在州西二十五里宋崇寕中建祀晉世子申生吕思誠廟記獅子山

  麓有石臺菖蒲生其上宋時𡻕旱有童子置瓶蒲下以禱蒲芒凝露墜瓶中俄有靈物出崇朝雨足

  後祈禱屢應於是建祠石臺下名蒲臺神廟州志祠壁間畫小臣獻胙狀宋封靈瞻公元封昭應王

  羊舌廟在夀陽縣治西南四十餘步今廢

 ︹寺觀︺天安寺在州治下城宋熙寕中建内有雙塔崇教寺在州樂平鄉城内宋熙寕

  初建明洪武中併夀聖寺入焉清涼寺在盂縣西慈氏山金大定初建白鹿寺

  陽縣西北五十里湧泉山昭化寺在夀陽縣東北四十里方山縣志方山一名神福山有上

  寺下寺唐李通元建宋元祐間重建下寺政和間重建上寺萬夀宫在州治下城宋宣和

  中建有徽宗御製碑

 ︹名宦︺︹晉︺曹志譙人魏陳思王植之子為樂平太守在郡上書以為宜尊儒重道請為博士置

  ︹宋︺程琳博野人敏厲深嚴長於政事大中祥符間知并州夀陽縣吕陶成都人知

  太原夀陽縣府帥唐介重之辟僉書判祝公明麗水人盂縣主簿靖康間金人犯河東令

  棄官去公明攝縣事率保甲入援圍守踰年城陷不屈死建炎中贈承事郎︹金︺趙秉文

  滏陽人泰和三年為平定州刺史為政寛簡旬月盜悉屏跡𡻕饑出粟倡賑全活甚衆︹元︺保

  拜至正元年同知平定州事時春三月不雨至夏六月禾稼皆槁保拜免冠跣足禱於神明日雨

  大降秋七月復不雨禱如初雨復降 保拜舊作保保今改正︹明︺程宗道舒城人洪武三

  年知平定州建州署學校壇廟郵舍撫綏凋瘵民有起色呉原庸濠州人洪武初知夀陽縣

  招集流散敎之耕作設縣署毁淫祠立學宫事多修舉李本淨崑山人永樂中知盂縣仁

  慈不苛期以德化境内多生嘉禾人以爲善政之應梁昱崑山人景泰中知平定州以文學政

  事並稱卒於官士民深悼惜之王子玉寶坻人成化中知樂平縣𡻕存饑民多流亡子玉緩

  賦均役悉力招徠流民歸者數百家逾年增修學舍課諸生有方士民勒其政於石高光烈

  膠州人嘉靖中知平定州廉潔寛平然賦辦事集吏民畏服尋調絳州去皆攀車悲號送之

  尚質膚施人萬厯中知夀陽縣以勤儉爲治邑素不諳紡績尚質始敎之民賴其利

 ︹本朝︺孔興範曲阜人康熙十九年知盂縣城西北隅瀕河舊堤已圯興範築堤一百二十餘

  丈高十五尺厚稱之廟學頽廢以次告成興範性節儉衣布衣見客在官六年寛嚴並濟盂人懷之

 ︹人物︺︹唐︺王行敏樂平人高祖興拜潞州刺史遷屯衞將軍敗竇建德於武陟武德四年

  燕趙與劉黑闥戰厯亭破之既而爲所掩被執不屈見害︹宋︺李謙溥字德明盂人父蕘晉

  天福中使遼還上言屈節外國非長䇿出爲魯山令卒官謙溥少通左氏春秋周世宗征劉崇遼州

  刺史張乙堅壁不下遣謙溥單騎說之乙以城降師還留爲晉州兵馬都監累立戰功建隆四年

  慈州刺史兼晉隰緣邊都巡檢累遷濟州團練使後邊將失律復爲晉隰緣邊巡檢使邊民聞之喜

  爭迎勞於道左云次子允正字修己累典邊任有功徙知永興軍卒李允則字垂範謙溥子

  少以材畧聞厯知滄雄等州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仁宗時領康州防禦使允則不事威儀

  間或步出遇民有可語者延坐與語以是洞知人情訟至立斷善撫士卒皆得其用在河北二十餘

  年功最多段德平定軍人五世同居真宗時旌表蠲其課調侯可盂人父道濟任丹徒

   令生女適程珦即程顥程頤之母也可博極羣書尤熟於西北形勢以討儂智高功拜武爵不就改

   文資厯殿中丞事蹟詳程顥所作墓志銘︹金︺楊雲翼字之美樂平人明昌五年進士第一

   特授應奉翰林文字累官禮部尚書正大中設益政院雲翼為選首每召見賜坐而不名卒諡文獻

   雲翼天性雅重自律甚嚴與人交死生禍福不少變國家之事知無不言議論忠讜務格君心文墨

   政事皆有足傳兼精天文醫方與趙秉文代掌文柄時號楊趙所著書甚多耿守直

   人由進士官總帥府教授金亡不仕隱居鄉里自號方山居士︹元︺杜安盂人少有謀畧從世

   祖累立戰玏授龍虎衞指揮使擢鎮逺大將軍南蠻叛遣安討之安撫以威信不戰而平王構

   字嗣能父无咎自武安徙樂平遂為樂平人舉孝廉為寕晉令縣適有盜聞構至即以贓歸主而去

   曰恐辱賢宰也累官同知衢州路總管府事構性至孝居喪廬墓六年白兔兩繞墓偙詔表其門閭

   吕思誠字仲實州人泰定初進士第為景州蓚縣令有善政天厯時擢翰林編修文宗在奎

   章閣命取國史閲之院長貳無敢言思誠在末僚獨跪閣下爭曰國史紀人君善惡自古天子無親

   閲之者遂寢官至大司農卒諡忠肅思誠氣宇凝定以剛廉勁直聞彈劾不法不為勢利屈三為祭

   酒一法許衡之舊諸生從化後多為名士聶珪字廷器平定人初授招撫司副使以破武仙功

   授都元帥自守令以下任賢使能各盡其長喜賓客好吟咏與元好問友善卒贈西陽郡公

   禋字從禮平定人居家孝友厯中外官以名德為世推重仕至工部尚書河南總管卒李朝

   英盂人至元中進士授汾州判官有政聲五世同居奉詔旌表其門︹明︺閻察平定八洪

   武中進士除禮科給事改監察御史遇事敢言上甚器之轉浙江布政司叅議有中官使折侵察察

   擊殺之太祖赦不問尋擢為左布政使王克己夀陽人母喪廬墓側兵亂號泣不去賊感

   其孝不忍害洪武初以文學孝行辟累官吏部尚書甄拔得人尤以清介著石撰平定人以

   學行稱洪武中寕王府長史及燕兵起撰在大寕輒為守禦計及城破被執憤詈不屈支解死

  九疇字禹範平定人永樂進士由給事中任兩淮鹽運同知痛革宿𡚁廉聲著聞尋入為刑部

  侍郎力辨疑獄巡視鳳陽招流移七萬户撫陜西極言邊衞增戍之非任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諡清

  郭浩盂人由貢士厯工部主事從英宗北狩被執不屈死贈員外郎又同縣韓能為隨駕

  將軍兵敗執金𤓰殺賊甚衆力竭死之賈琮夀陽人永樂舉人授都督府經厯從英宗駐蹕

  土木戰死贈奉直大夫郗䕫平定人宏治進士為禮科給事正德五年命覈延綏戰功劉

  瑾屬其私人䕫正色拒之明日復遣中使脅諸途䕫叱使者中使曰有駕帖械公䕫歎曰予天子耳

  目臣豈從賊謀遂自經死瑾誅追復原官李岱字宗岳樂平人成化進士官南京刑科給事中

  劾權倖數人置於法遷南京光祿少卿罷嶺外上供物凡病民事必絶之以忤劉瑾致仕閻璽

  夀陽人居官清廉遷河南兵備副使以忤劉瑾克官喬宇字希大樂平人祖毅工部左侍郎父

  鳳職方郎中皆以清節顯宇成化進士武宗時官南京兵部尚書宸濠反中官劉瑯通賊豫伏死士

   宇索得三百人皆斬之嚴爲警備宸濠遂不敢東上至南京詔百官戎服以朝宇不可卒如禮江彬

   矯㫖宣索每裁抑之彬爲稍戢論功加少保世宗初爲吏部尚書銓政一清宇遇事不可無不力爭

   而爭大禮尤切復爭召用席書張璁桂萼等忤㫖奪官卒穆宗初贈少保諡莊簡楊思忠

   字孝夫平定人嘉靖進士除清苑知縣治行最擢給事中彈劾無所避孝烈皇后大祥欲豫祧仁宗

   祔后太廟思忠與尚書徐階據禮力爭帝摘其疏中語杖之百斥爲民隆慶初起掌吏科終南京户

   部右侍郎孫繼先字引甫盂人萬厯中由進士厯御史疏請召吳中行趙用賢鄒元標諸人

   又言魏學曽宋纁等皆海内正人當用由是諸人咸得進後以劾兵部尚書張學顔謫臨清州判官

   葛凝秀平定人崇禎閒進士厯任户部郎中家居李自成敗歸過平定欲授以官凝秀大罵

   不屈而死朱一統平定人由舉人知蒲城縣崇禎十六年城陷赴井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烈愍邦平定諸生闖賊過州偕友陳一德抵賊營詆之俱投井死後並

  入祀忠義祠耿升平定人偕妻避兵盗執之使為嚮導升曰吾不忍禍延鄉里夫婦皆死州

  帥義而𦵏之趙之璽字如石樂平人父紱由進士官兵部尚書里居時遇流賊至不屈死

  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之璽為紱長子由拔貢中解元助父拒賊父死賊挾之

  入城索鏹無以應刃下如雨臂且斷之璽曰吾不怖死所以不偕衆逸者以父柩在耳汝能留一椽

  勿燼吾瞑矣賊太息曰何不蚤言使吾輩幾殺孝子遂捨去巡按上於朝有才嫓班馬行法閔曾之

  語後厯官叅政鼎革時死節燕京入 本朝始歸𦵏焉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武全文字藏夫本州人順治四年以進士知崇信縣度汭水疏渠溉田民甚賴之遷衡

  永郴守道亦有惠政張景星宇伯顯本州人明季拔貢生為保定府通判未任時子青雲於

  州南拾遺金四百兩景星曰必公帑也已而官吏來尋帑景星詣州報金在出付之趙曰爌

  樂平人為人孝謹饒才畧順治初以進士知博野縣邑多盜曰爌設科條洞中機宜期月盜靖獄空

  後官江南潁道賑饑有紀民𫉬甦王纘先字接武盂人性孝謹十𡻕從父遇賊賊執父纘

  先捫懷曰金在是釋吾父父逸去探懷中止二銅鎖賊怒欲殺之己而義之𫉬免嘗見盜其園果者

  引身避之故家女鬻為婢典衣贖還之年九十三卒于孫多登科甲人以為盛德之報云朱時

  亨本州人孝行著聞同州孝子耿丹俱乾隆年間 旌趙德忭盂人孝德著聞同縣孝子

  舉人張拱鹿俱乾隆年間 旌祁繼昌夀陽人孝行著聞乾隆年間 旌張宗文

  本州人任湖南永州府同知以政績稱嘉慶二年入祀鄉賢祠劉鏸本州生員孝行著聞嘉慶

  六年 旌又同州義夫孫𥙿嘉慶十八年 旌石維崲盂人孝行著聞同縣孝子張作式張

  作儀賈景璋孫書田俱嘉慶年間 旌

 ︹流寓︺︹金︺王无咎武安人為昭義軍節度副使金亡不仕徙樂平以山水自娯

 ︹列女︺︹唐︺張暌妻趙氏盂人會昌中暌戍邊十年趙繡𮞉文詩詣闕獻之睽得歸︹宋︺

   程珦妻侯氏盂人幼聰悟過人好讀史而不為詞章年十九歸河南程珦相敬如賓雖

   小事必稟命生二子顥頤纔數𡻕行而踣必責以徐步嘗食絮羮亦呵止雖使令輩不得以惡言加

   之其敎子如此︹元︺郝義妻張氏平定人年二十夫亡子彌月舅殁日灌畦蠶織以奉

   姑嘗畜一牝羊孳息不勝計人謂節孝所感至正中旌表王履謙妻齊氏平定人履

   謙為河東廉訪副使寇掠州境齊與二婦蕭氏吕氏及一女避趙莊石巖寇圍急俱投崖死後旌表

   耿承祖妻康氏平定人承祖為太常太祝山東盜起剽掠平定康攜幼子避盂陽石

   洞中盜迫之遂以幼子付婢投井死至正中旌表︹明︺黄鑑妻靳氏平定人嘉靖中

   北部入寇𫉬勒欲汚之不屈賊剖腹視胎以去時其同宗有嬪於荆氏者有通名張氏子者俱義不

   受辱同時遇害郝麒妻任氏盂人嘉靖中與麒弟麟妻侯氏俱被寇掠任至龍池投淵

   死侯至河村先擲幼兒崖下躍身從之人稱郝氏雙烈閻洪範妻季氏夀陽人嘉

  靖中北寇至被掠季肆罵不辱死之蔡芳妻尚氏平定人與姑避寇於王德寨寇攻寨

  急俱投崖死又王佇妻某氏為闖卒所逼掣刀殺賊即自刎死潘雲翼妾石氏

  十餘𡻕鬻於潘潘導以學遂通書史後納為妾闖賊陷太原雲翼被拘拷掠家人悉逃石垢而服男

  子服乞食奉潘潘死石仰天哀慟亦死

 ︹本朝︺潘一鳴妻劉氏本州人年二十夫卒遺娠生男撫之成立厯五十有餘年順治

   甄 大冶妻葛氏本州人夫亡守節撫子昭成進士康熙年間 旌

  綦隆妻常氏樂平人綦隆以生員從擊賊戰殁常親往購屍哭幾斃苦節四十餘年訓

  子有張氏夀陽人適李某年未笄偶歸母家紡績牆下惡少逼汚被白刃不從母至乃解

  招其夫告以故送之門訣曰妾不辱君遂自縊同縣劉世輔妻李氏年十七于歸閲十月夫卒求殉

  姑防甚至半載後得間自縊張祿妻姚氏本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烈婦王立經妻李

  氐夫失名池氏王氏節婦王憲武妻郝氏白成懿妻延氏李璧書妻張氏張灝妻劉氏景棉逺妻葛

  氏趙宜妻趙氏王良臣妻張氏杜秉仁妻潘氏王學士妻朱氏李正春妻張氏苗瑾妻劉氏楊錦妻

  劉氏張元新妻霍氏梁鈺妻朱氏劉立誠妻杜氏郭秀妻張氏史廷秀妻張氏王丕基妻楊氏賈綬

  妻王氏盧登祚妻劉氏石耐妻李氏朱光繼妻張氏黄玉亮妻丁氏劉大學妻曹氏黄振基妻竇氏

  李文標妻宋氏竇淇妻薛氏潘時夏妻張氏李福妻郭氏陳世璘妻張氏張成連妻杜氏荆如桂妻

  李氏姚成德妻石氏王克勤妻朱氏耿遜志妻尚氏竇克崇妻朱氏張志道妻趙氏楊升秀妻王氏

  霍盡美妻李氏李奇芳妻周氏趙鑮妻郝氏郭祺妻孟氏商廷輔妻郗氏魏元亨妻楊氏俱乾隆年

   王 端大妻竇氏樂平人守正被戕同縣烈婦胡秉旺妻黄氏趙夀昌妻李

  氏節婦毛宏化妻劉氏宋訓通妻李氏閆宏中妻劉氏張克謙妻李氏馬從龍妻毛氏李明初妻趙

  氏趙其勉妻宋氏趙明妻李氏翟雲翔妻劉氏喬會同妻趙氏俱乾隆年間 旌榮旺妻

   田氏盂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王德顯妻石氏劉向智妻王氏龎紹貴妻趙氏栗春旺妻李氏

   鄭國燦妻趙氏張燿繼妻白氏張作相妻韓氏高璿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李文明妻

   王氏夀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苗妻李氏趙如梅妻高氏王通妻胡氏傅龍妻王氏傅㺬

   妻陳氏榮志士妻劉氏王廷鳳妻李氏王述義妻王氏鈕遂性妻李氏王朝美妻郭氏張敷治妻韓

   氏陳宗衍妻丁氏郝見龍妻苗氏陳元佐妻王氏陳萬鍾妻武氏韓萬春妻孫氏尚應通妻聶氏俱

   乾隆年間 旌李鳴玉妾王氏本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烈婦韓某妻張氏苗昌霖妻

   郝氏和鋭妻趙氏節婦董喜興妻王氏潘美珠妻黄氏史秉忠妻周氏高步蟾繼妻郝氏李富書妻

   石氏石山屏妻商氐王蔚文妻張氏李綬繼妻任氏石丈貴妻高氏李鳴儀妻趙氏又樂平鄉節婦

   李安仁繼妻董氏李池繼妻張氏冀來復妻宋氏秦立藩妻宋氏陳鳳來妻李氏李承祚妻季氏俱

   嘉慶年間 旌趙凡受妻周氏盂人守正捐軀同縣貞女史璘聘妻張氏節婦劉鐸

  妾孫氏聶青雲妻張氏張朝琮妻于氏張作藩妾任氏俱嘉慶年間 旌王藴功妻郝

  氏夀陽人夫亡守節嘉慶二十五年 旌

 ︹仙釋︺︹唐︺李通元號長者開元中自滄州來盂縣日食十棗一柏葉小餅掩室著論無虚時

  後至冠葢村逢一虎馴伏又至神福山得一龕居之拔去一松化為一潭僭暘之𡻕祈求必應每製

  作心窮元奥至夕輒出白光以代燈燭著論既畢化於龕中年九十有六︹元︺普惠州人號洞

  雲住夀聖寺能詩有戒行與中書左丞吕思誠為方外友吕嘗作洞雲歌贈之及吕北上惠貽詩曰

  君王若問榆關郡地瘦民貧山水多後徙獅子山石巖下年九十八化︹明︺讓大師

  空相𫝊陜右人筮仕長史後棄官雲遊得佛法於五臺山達觀禪師遂棲獅子窟與憨山海印妙峯

  輩五十三人為淨友達觀示寂乃卓錫方山之昭化院戒行精嚴嘗貯粟於掌鳥雀馴集掌上就食

  後無疾跏趺而逝

 ︹土産︺鐵本州出有冶礬石本州出有窯瓷器本州出有窯盂縣

  炭夀陽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楊景曾恭 校